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商人诚信观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中国商人缺乏诚实,彼此之间也不信任。余英时针对这种观点,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以明清时期的商人为例,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诚信”与“不欺”是中国商人伦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对此,许多论述徽商发展历史的著作,也曾予以详细说明,并且一致强调讲诚实、重信用是徽商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自古即是一个强调诚信的国家,而且在这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于商业流通领域,且是人们所推崇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儒家…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过去70周年了,其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的华裔学者们都要年复一年地纪念它,需要从对于“五四”的反思来确定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有人把“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五四”学者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乃是为中国传统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支配;也有人虽然肯定“五四”提倡科学与民主,却反对“五四”打倒旧道德,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至上主义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还有人批评“五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认为“五四”学者由于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是反民族主义的,因而难以提出正确的文化方案。本文试对上述观点作一“反思的反思”,以廓清人们对“五四”学者所作的某些隔膜的椰揄和不合史实的判断,并阐明笔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中着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符合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的思想元素正在成为中国生态伦理研究中一大特色,也逐渐变成了理论上的一大热点,而且人们在理论倾向上更多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的一致性,给人一种明显的感觉是,似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发展只需“返本”即可“开新”。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包容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相一致的思想成份,但是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伦理思维并不是一种完全契合的关系,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冲突或矛盾更是问题的实…  相似文献   

4.
多元智力理论自提出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反响。中国许多学者撰文对多元智力进行了介绍,并认为传统的智力是“一元”的,应该受到批判。事实上,传统智力理论自从产生那一天开始就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只不过没有“多元”这一概念而已。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传统乡村中的租佃制度及其中的主—佃关系,以往存在两种截然相反但都是影响很大的说法:一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租佃对立,极力强调地主在这种关系中的优势;一种是“中国文化本位”的乡村和谐,把乡村描绘成温情脉脉的大家庭。整体看来,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中恐怕都经不起深究。如果说传统农村中佃农的处境未必像过去一些著述说的那么绝望,那么自耕农的境况则未必像另一些著述说的那么值得向往。传统农村并不是一团和气的桃花源,但是危机的根源何在,是专制制度还是民间的租佃关系,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文化热中,由大文化与小文化衍生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是个值得引起人们思考的题目。何谓大小传统?在我以为,无非是官方和民间的或显或隐的正统和非正统的文化承传。葛兆光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所开辟的正是这一道路。他认为思想史有两种:一种是由官府和文人共同撰写的思想史,称之为“经典思想史”;另一种是民间的,亦即老百姓的思想史。这种思想史人们日用而不知,因之葛先生称之为“一般思想史”。这种思想史的理论依据是“在人们生活的实际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和基石存在。这种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曾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荣昌盛,闪烁过历史的光辉;鸦片战争之后,却作为酿成国弱民穷的根由之一,几度遭遇批判与否定。然而,当欧美式的现代化度过了鼎盛、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时,中国传统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思维、强调天人谐调以及重视“人伦”、“执中”、“致和”的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等文化遗产,是十分宝贵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中挖掘合理内核,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将为后现代化社会提供有价值的馈赠。  相似文献   

8.
《人间词乙稿序》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这种美学思想是与中国伪传统哲学思想相一致的。中国哲学偏于“实践理性”,偏于追求道德。多强调精神领域的自由,中国哲学是建立在忧患意识基础上的内省智慧。与此相通,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动力核心是作为主体的人类精神。所以,“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乐以象德”、“画以立意”,都是强调内省智慧的,强调“意与境浑”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新启蒙"与"后启蒙"的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反思并重建中国启蒙,当下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与思路,即“新启蒙”立场与“后启蒙”立场。其争论的焦点问题有:其一,面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传统,是建构还是解构?新启蒙论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蕴含着一个自成体系的思想系统,并试图挖掘和再现这一体系;后启蒙论者则否定这一体系的存在,着力批判其理性缺陷。其二是关于当前启蒙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新启蒙论者主张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的“剥离”,并强调对前者内在逻辑的“整合”;后启蒙论者则反其道而行之。其三是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启蒙,新启蒙论者认为必须在继承现代启蒙传统的基础上整合西方启蒙思想资源;后启蒙论者强调要通过反思现代启蒙传统的理性阙如,耐心打造启蒙的底盘。二者的争论有望使论题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吴:明年(8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七十周年纪念。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在文学史上,它被公认为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所以人们常常说,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就是“五四”的精神,新文学的传统就是“五四”的传统。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这种历史地位,即使在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种重大现象时,人们也是不得不加以注意的。可能可以这样说: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而历史就存在于现实中。钱先生,今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没有“中国现代自由主义”?需要不需要“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呢?我认为:需要,可惜现在还没有。这就要提到什么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讲到“中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民族主义、国家利益,想到“中国文化”的特殊传统与价值,讲到“现代”,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西方最新潮的“前沿理论”。但我讲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与所有这些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严复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所涉及境域较为广泛,本文只就《易》哲学、儒家哲学、老庄哲学、哲学范畴四个方面,对严复关于中国传统哲学认知的情形予以讨论。这种讨论所传达的信息是:第一,“西学”是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有利武器”,严复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第二,“西学”引为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武器”,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中国哲学,这种伤害包括化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消解中国传统哲学意义的丰厚性和肢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第三,准确把握“中学”、“西学”的内涵,是避免误读中国传统哲学,从而使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获得积极意义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契约”模式全面影响西方社会公共伦理话语的同时,不少基督教伦理学家认为,基于基督教传统的“信约模式”可以为基督教介入社会公共生活提供独特的角度。它能提供与传统有机体模式不同的社会观,比一般的社会契约论更突出立约的超越性和无限性,强调公共生活的道德原则。尽管面临种种挑战,这种重视主动建构、超越维度的信约模式,有助于人们在相互性中建立稳定可靠的制度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走向融合的中西方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晓明  朱珊 《学术界》2005,(6):215-221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体系和性质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人的思想,即“德治”;而后者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强调通过制约来遏制人的私心杂念,即“法治”。然而,中西方人们都应当看到“法治”的重要性和“德治”的有效性。走向融合,才是实现各自管理效用最大化的必然选择,也才是两种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5.
王岱舆对“太极”的看法有三:一是认为,真主乃“太极”之主;二是认为,“太极”生有形天地万物;三是认为,“太极”与“人极”具有相通性.王岱舆的太极观是他融合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他的这种融合也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的文化认同,即从宇宙观或世界观的方面看体现了回族对伊斯兰文化的固有认同.从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等看,体现了回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是 2 0世纪 2 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该流派认为 ,人的活动主要是意识的活动 ,文学作品应该以人的流动不间断的意识为主要对象 ,写人的心理活动 ,诸如幻想、联想、想象、梦幻等。意识流文论还特别强调感觉 ,把感觉作为艺术最可靠的因素。在艺术技巧方面 ,意识流小说擅长使用“内心独白”技巧 ,叙述方式与中国传统小说亦有很大不同。“意识流”文论虽然兴起在欧美 ,但由于它的理论和创作与传统的理论和创作有很大不同 ,所以颇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时中国很多作家也尝试用意识流来写作。老舍作为一位在东西文化撞击和融合中…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五四”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深层文化载体是来自西方的个性主义。对于这种个性主义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种“西方化”的个性主义因使接受主体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双重隔裂而最终葬送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另一种认为,这种个性主义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土大夫隐逸文化的合流而显示出某些畸形特质,使‘五四”浪漫派作家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导致其迅速消亡。本文认为,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化载体的个性主义始终是~种不完善的个性主义;其欠缺之处不在于传…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在讨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性质和特点时,不少人认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表现”,而西方传统美学重“再现”。叶朗先生所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指出:“这种看法为很多人所接受,但是并不符合事实”。我觉得“流行观点”虽有偏激之处,而叶朗同志所摆出的论据和资料却不能说明自己的立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证明了它的相反结论。现特以一孔之见,试作辨析,恭请同仁明鉴,并求指教。  相似文献   

19.
楼庭坚 《理论界》2024,(2):62-68
钱穆与胡适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各自开辟了一条通往现代之路。钱穆以绵延的文化传统为民族的“生命”,强调根植于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精神;胡适则盛赞先秦的理性精神而否定中古宗教的蒙昧成分,希望建立接触西方现代思潮后恢复理性传统的人本主义的中国。某种程度上,传统在钱、胡理论中分别是绵延与断裂的。钱穆又强调中国文化之特殊性,倾向于在中西不同处建立“特殊性”认同,要求世界各民族之传统步入现代化后,仍能各美其美。胡适追求的“现代”则是西方殊相发展出来的共相,他认为世界文化有渐渐朝混合统一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并倾向于建立“普遍性”认同。可以说,二氏的两条现代化道路所致为一,其途则殊。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最近突出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还要不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呢?其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认为,所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予以辩证的扬弃。如果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毫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