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本世纪下半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经济和人口的空前增长,作为现代化社会特征之一的人口老年化现象也接踵而至。总的趋势表明,经济增长和人口老年化虽然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过程,各自具有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变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的规律表现为经济越发达,老年化的现象越为明显。但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出明显的数量对比关系,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化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力程式似的函数关系。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变化,特别是对老年化进程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多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因素间接地发生作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人口、经济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年份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利用合理假设,还原了理想人口控制之下我国城市化的理想效果和适当经济控制之下我国城市化的较好效果。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城市化水平低下源于人口的高速增长和经济增长缺乏连续性;等值的人口增长率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限制作用大于等值的经济增长率的推动作用;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和人口数量过大的状况是导致表象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背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本的经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通屏 《人口研究》2002,26(6):63-68
本文以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视角 ,解析战后 5 0多年来日本经济增长的演变。通过两者的相关分析发现 ,1 95 6~ 1 973年期间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是一种抵消作用 ,1 990年以后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是一种刺激作用。以 1 95 6~ 2 0 0 0年为考察期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研究还发现 ,两者的相关程度随考察期的延长而提高 ,短期低而长期高。人口增长尽管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但对低生育率的日本来讲 ,要扩大内需 ,刺激经济增长 ,必须容忍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5.
《学习与思考》1983年第6期刊登刘铮的《人口理论的几个问题》一文。作者认为,我国控制人口增长,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作为根据的,必须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划清界限。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它决定于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适应与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适应,对社会发展有一定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要控制人口增长。另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数量多与质量低的矛盾,这对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也是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要把人口控制在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缓人口规模的过快膨胀,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根据各个时期人口增长各指标的不同特点,可将中国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史轨迹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人口增长由快速向慢速转变阶段;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阶段;人口规模的惯性增长和人口内在增长趋势阶段;2000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保持稳步下降趋势阶段。虽然中国人口规模的增长在21世纪前30年还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7.
《人口学刊》2018,(1):45-55
本文基于1995~2015年东北地区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空间整体相关性,探讨东北地区基本生产要素区域内部流动趋势及其空间配置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缺乏区位优势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外流最为明显。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看,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要素呈现明显的"南密北疏、内高外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经济集聚。全局型Moran’s I指数和局域型LISA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强,关联性相对较弱,总体呈现低—高(L-H)、低—低(L-L)的人口—经济集聚态势,实现区域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世界总人口,1979年年中的估计数为44.1亿。500万以上人口的国家有86个,共有人口42.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97%。从人口规模看,中国居于首位,其次是印度、苏联和美国。其他113个人口在500万以下的国家,仅占世界总人口的3%。因此,86个最大国家的人口发展趋势,就可以基本上反映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里,根据86个500万以上人口国家的资料,对1950—1979年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作一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9.
一 人口趋势 人口增长 二十世纪初,亚洲人口总计8亿6600万。20年以后,这个辽阔地区的人口已增加到10亿2000万。随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到1940年,亚洲人口已达12亿4000万。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许多人,也未妨碍亚洲人口的增长。到1950年,世界25亿人口中,55%在亚洲。在1950—1975年期间,这个地区的总人口猛增到23亿2000万。到1980年,估计亚洲地区又要增加2亿4000万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测量方法,系统地计算了60年来中国总人口惯性、城乡人口惯性和分年龄人口惯性的变化和趋势。得出重要结论:第一,中国人口正增长的人口惯性作用正在逐渐消失;第二,中国城镇处于人口正负惯性的转折点,而中国人口的惯性增长完全来自农村;第三,中国人口惯性增长将突出表现为老年组人口规模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中国零人口增长问题的深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零人口增长概念及零人口增长与总和生育率、出生预期寿命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21世纪中国人口的长期发展过程和趋势的模拟分析,提出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零人口增长点、零人口增长域的选择时机以及相应生育政策调整的时间选择;讨论实现零人口增长后仍然存在的人口问题;阐明零人口增长并非是中国人口问题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据人口问题资料局(PRB)1988年世界人口数据表的估计,全球人口增长正在以比从前预测的要快的速度增长。编写这份年世界人口数据概要的人口计划学家说:“第六十亿个人可能将在未来十余年内,即在1998年出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被广泛接受的由联合国出版的资料,则表明了一种较缓慢的增长。PRB出版的资料是以不同的有关出生率趋势的假设为依据的。根据PRB的统计方法,最新的预测假定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它们的出生率将下降。而这种假定  相似文献   

13.
一、人口增长与性比例 战后波兰人口呈增长趋势,1980年时,总人口中男性为17411000人;女性为18324000人。这一时期,波兰人口的性比例也由战后的失调逐步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4.
第一节 人口规划的作用 要做到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必须为人口增长规定一个控制指标,作为一定时期内人口有计划地增长的目标和要求,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依据和方向。从各地现有人口状况出发,根据党的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人口规划,是落实党的有计划地增  相似文献   

15.
胡伟华 《西北人口》2011,(6):79-83,88
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复杂的,内蒙古是民族自治地方,人口有其独特性,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各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上升及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对1990年以来的内蒙古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作用;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作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性别比及平均受教育年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人口年龄结构是经过多年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变动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客观状况,对未来人口发展的速度和趋势以及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1995~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20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以下特征:少儿人口数量减少且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稳步增长且比重呈稳定上升趋势;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且比重呈上升趋势,老龄化进程加快。总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异。各地人口负担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人均GDP与总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呈负相关,与老年人口抚养比呈正相关。经济发达省市区人口负担系数较小;城乡人口比例呈持续升高态势;城乡人口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城乡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稳步升高态势;乡村人口抚养比高于城镇。  相似文献   

17.
蔡昉 《人口研究》2004,28(2):2-9
本文援引国际经验,把人口转变引致的不同人口年龄特征阶段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额外源泉,或人口红利;论证了通过高储蓄率、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低抚养比,中国人口转变对改革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了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趋势,由此提出最大化促进就业是维持人口对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正> 从现在到2000年,人口增长的最大压力,也反映在人口城市化的增长中。这种增长,不是由于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由于大批迁移人口的增加,为了寻找工作而向城市聚集。据予测,将来城市人口的增长比率,要超出城市计划者的想象。联合国最近估算:从1950年到现在,城市人口已增加了一倍,到本世纪末,还要再增加一倍多。今天,在各发达国家,已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这种比例,到2000年,似乎还要增长到四分之三。各发展中国家,现在只有大约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到2000年,这种比例似乎要增长1/2。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国人口红利及其兑现途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朱洪  郭正模 《西北人口》2007,28(2):80-84
本文介绍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并通过对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负担系数变化的分析,说明人口转变使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享受人口红利,揭示了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趋势;通过分析我国自进入人口红利期以来的人口红利兑现状况,提出要最大化地兑现余下不多的人口红利,将潜在的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需要实现就业充分、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在人口理论方面的某些书刊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论点:人口增长同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逆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越低。我们认为这种论断是不全面的。它把复杂的人口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了,并不完全符合世界人口发展的客观现实。一、两种基本趋势人口增长速度,在各国不同的经济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