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昭君的悲剧为题材写成的诗、词、剧、曲非常之多。作家们或同情她在汉宫的不被赏识,或怜悯她远嫁匈奴的悲哀,有的写昭君是为了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有的甚至表现了大汉族主义倾向。作品很多且不乏佳作,然而其见识则大多平平。直到王安石的《明妃曲》一出,便使所有的这类作品黯然失色。这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胜人一筹,而且在艺术上也不落前人窠臼,很可称道。《明妃曲》第一首,着力写明妃的哀怨,结构很别致,好象一出戏分若干场,诗的每一节都有各自的出场人物。“明妃初入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这是写昭君的悲哀和美丽。写美人的美写得好的  相似文献   

2.
"舞鹧鸪"考     
读蔡义江先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其中《答黛玉禅话》(91回 )对“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的注释 ,蔡先生举郑谷诗 :“座中亦有江南客 ,莫向春风唱鹧鸪” ,并云 :“唱鹧鸪 ,因唐时有《鹧鸪天》之曲 ,故曰‘唱’。续书者为了能与上一句‘沾泥絮’之喻相连 ,遂改‘唱’为‘舞’ ,若非削足适履 ,岂另有妙解 ?”最近修订版《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对此注释亦仍上书。这里有两处似可商榷。其一 ,唐时并无《鹧鸪天》之曲 ;其二 ,蔡先生以为续书者改“唱鹧鸪”为“舞鹧鸪”乃杜撰。其实 ,“鹧鸪”不仅可以“唱” ,也是可以“舞”的。…  相似文献   

3.
巧手裁剪     
用料:面料400em,门幅90er里料25Oem,门幅90e:泪言口会桑才1飞oom门幅Qooni仃一红1」口丫、I即5万!,}一移犷一日肠HL.}{了陌必1“‘’一肠1l’!,’犷1‘’r2{1”}{’户七七‘一〕1戈专生七奋}奢「汤全子卜乐彗萎攫疆t工彬该红”-t,。、鑫纂纂\_{马J3摹羹l,{{城扩羹;;鬓篆鬓I梦二云云三毛采那粥推龚蒸薰满鬓)舞裂写旨巧手裁剪  相似文献   

4.
来季贤同志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几十年,身居校园,深请校园生活,边教学,达创作;他创作的校园歌曲,时代气息浓,生活气息浓,颇具艺术特色.立意高,时代气息浓,是朱李贤校园歌曲的突出特点.朱季贤虽身居校园,但他的视野绝不受四方院的拘束,他放眼全社会,他的创作基调总是定在时代的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当然也吹进了校园.一首《春风,春雨》是时代的回音.歌中唱道:“再没有干渴,再没有叹息”,代之而有的是“白鬓焕青春,微笑舒展在朝霞里”,“书声琅琅”,“硕果累累”——这便是改革…  相似文献   

5.
笔者采用闽西民间方药“祛湿创愈散”治疗脚缝出水、足趾湿烂感染,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治疗方法:密陀僧90克,枯矾30克,熟石膏30克,黄丹40克,花蕊石15克。上药研末备用,用时视患处大小、于湿情况敷用,湿则于敷,干则以桐油凋  相似文献   

6.
近年后苏联国家受到具有所谓“民主”意义的“颜色革命”的袭击,文章对此的反思是:(1)2005年中亚经历的是与格鲁吉亚、乌克兰大不一样的“革命”。(2)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近代政治的产物,它意味着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变革,从这点看,2005年中亚发生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3)最近30年来的“民主化”运动、“伊斯兰革命”和民族分离运动的互动,直接或间接地与西式“民主化”为背景的现代化“革命”相关。喧哗一时的民族分离运动似已退潮,“颜色革命”也受阻,恐怖主义和被认为“邪恶轴心”的伊朗却让美国头痛不已,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华盛顿搬起“民主化”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7.
许贵文 《理论界》2006,(9):150-152
本文对金文明先生关于绍熙二年(1191)姜夔只身过垂虹的论断进行驳证,指出其持论和理由如对“寻”字、“曲终”、“一舸归”的诠释及《砚北杂志》文句的改动,多为主观臆测之见,而无确证。作者考定,姜夔并非只身孤舟过垂虹。  相似文献   

8.
《周易·系辞》中的“垂衣裳”解释,有两种影响较大:一是指衣裳作为管理者的标志;二是指对“无为而治”思想的一种含蓄表达。不过,第一种观点已经偏离了“垂衣裳”所要传达的根本意指。该观点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陈传席先生。把“垂衣裳”作为管理者之标志的解读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商榷的必其一,悬置“盖取诸乾坤”的解读行为缺乏充分的、直接的历史史料支撑;其二,忽视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文化语境;其三,未注意到“衣、裳”分制的历史发展逻辑和衣裳并置背后所潜在的语境玄机。其实,“垂衣裳”句不过是后人假托黄帝尧舜宣扬无为而治的思想罢了。而“垂衣裳”之所以是“无为”思想的隐喻性言说,主要在于与“非垂衣裳”所关涉的有为行为相比较,“垂衣裳”所呈现出的是“守静”的意义,它是“垂衣裳”与“无为”思想相联系的拱顶石。  相似文献   

9.
《白氏长庆集·琵琶引》中“梦啼妆泪红阑干”句,今人皆以宋绍兴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而持之不疑(如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查《四库备要·白香山诗集》、《全唐诗》,均于此句下注:“一作‘梦啼妆泪落红阑干’”。辩二句之优劣,笔者认为当以“啼妆泪落”为好。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2月6日,黄山区甘棠镇举办的返乡农民工暨失地农民招聘会上,市劳动局及相关单位结合开展的“大篷车送岗位”及“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1600余个招聘岗位,经现场洽谈,800多名当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剖析了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质和哲理倾向,突出分析了贯通其早期和晚期创作意识中的科学民主意识,并着重强调了他在新时期重返诗坛的重大意义.他的归来标志着发端于"五四"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复活,是新时期文学重续"五四"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个信号,是复活诗歌园地的一阵春风.  相似文献   

12.
"爽"是近年来在青少年中较为流行的时尚词语.这个词最早在香港广为流行,是想表达痛快之意,后扩大到其它地区.在流行口语中,青少年往往不用"痛快"、"舒服"等词去表情达意,脱口而出"爽--!"为了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度,常常在其后增加"呆了"、"死了"、"惨了"、"透了"、"毙了"等作补语.  相似文献   

13.
唐代信教群体的善男信女叠叠大渐于佛寺的事例,从教外视阈反映了当时信教阶层对佛教寺院抱有人生归宿的思想感情。事实上,民众晚年大限弥留之际对寺院的依寄,从生存资源分配律领域内意味着寺院对信徒赋有药物施舍和心理医疗的职能——医疗条件极其匮乏的封建时代,寺院以慈悲情怀延揽病患信众的皈依,突显了佛教对社会关爱责任缺失及时修复、适当补偿的功能价值——中古佛教潜入中国世俗社会之腠理。而中国石窟寺以往出土的教门群体的带有法脉意味的写本文书,则折射出教内人际互动的思想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莲探源     
“采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见主题之一。从发生的时间上看,采莲分为秋天的“采莲子”与春夏之交的“采新莲”;文学作品中的“采莲”,多为描绘春夏之交的采新莲。从发生的地域上看,“采新莲”最早产生于古代荆楚“江南”地区,是古代江南地区的端午民俗,以后才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基本确立了以"省管县"取代"市管县"的改革方向,并已付诸实践,但这一个过程所涉众多,进展缓慢。本文基于政策终结的视角,结合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态,选取关键性影响变量,以修正的多源流框架分析、考察这一政策现象,对其中呈现的政策图景做出描述,从而预见并指出,"省管县"替代"市管县"的过程是在一个集小胜为大胜的期待和实现中,逐步完成的,但这一过程不会过于平顺,其间有曲折、反复甚至是退缩。  相似文献   

16.
丁鼎 《齐鲁学刊》2007,(4):13-15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表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清王朝终结,"礼"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礼的"范式"。  相似文献   

17.
《九云记》从《红楼梦》中抄袭了大量的文字,比如在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部分情节、东西物件、人名地名、语言等方面明显留有抄袭的痕迹。这种抄袭现象出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在小说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19世纪《红楼梦》、《镜花缘》产生后,表明小说已经发展到它的颠峰时期,对它们的抄袭一方面表明小说市场的空前红火,创新之作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古典小说已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期,创作上出现了危机,只有推陈出新,寻找新的途径,才能进一步前进。此外,在大量的续红、仿红之作外,又多了一个品类,那就是袭红之作。  相似文献   

18.
叶中强 《学术月刊》2012,(7):115-125
沈从文历来被视作一个"乡土中国"的指符,然一个悖论式现象是,沈"进城"与"返乡"的姿态同样坚定:他在心理上留恋乡土,却义无反顾地离开;他在现实中急欲进入的都市,却成为小说中蔑弃的对照物。如此解读其"都市"语义,可见一种站在"知识阶级"门槛上的边缘自觉,形塑了其特定的观察视角与思维方式;而其与"都市"互为"他者"的"湘西",则是在一个置身其中的社会人文秩序的压抑下被激活的理想世界,本身即是"现代—都市"的产物。究其作品内蕴,则又见:在疏离政治、逸越道德、面向俗世、重视人欲,甚至标新立异方面,上海乃至"后上海"时期的沈从文,与所谓"海派"具有一种精神内质上的共通处。而在不同都市社会生态的转换中,沈从文自身完成了从一个远眺知识中心的"乡下人"到都市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迁移,其身后,则铺衍了一条京海合流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19.
林立 《西域研究》2005,(3):79-91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比前人的发掘资料,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用途,结合文献记载,把夏合吐尔和乌什吐尔两处地面寺院遗址的佛寺建筑分为佛堂、塔院、僧房、禅室、讲堂五类。夏合吐尔寺院的布局特征是以一大庭院为中心,四周环绕这五类建筑的“庭院式”布局,这种布局受到中亚地区和犍陀罗地区的佛寺布局的影响,但又有所变化。其中,禅室独立于僧房院外是一个主要特点。乌什吐尔寺院的布局可能是“塔—佛堂—讲堂”的轴线式布局。通过对比建筑类型和分析造像风格,本文认为夏合吐尔寺院和乌什吐尔寺院创建于5世纪,持续使用至9世纪,8世纪时被改造为唐代关阙。  相似文献   

20.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e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e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