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欧洲进入中世纪后,基督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成为神学中的科目”。中世纪的西欧哲学又被称为经院哲学,它是9至15世纪产生于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会学院的一种基督教哲学。作为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学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本质上就是神学。经院哲学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它的理论都是关于基督教的论证。“经院哲学是为教会服务的,因为它承认、论证和捍卫教会的原则。”那么这种服务于教会的经院哲学对欧洲的天主教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最初来自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后经教父派的系统阐述而确立。它起初完全建立在信仰之上。到11世纪,安瑟伦开始用逻辑来论证神学教义。随着亚里士多德的影响逐渐扩大,经院哲学把它推到顶峰。到13世纪以后,用逻辑加以论证的信条又进一步渗透到感性关系中,教义被强行纳入直观中来表述。形而上的上帝通过理性的中介而被感性化了,于是各种荒唐的问题纷至沓来,使得中世纪神学捉襟见肘、破绽百出。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领域,宗教哲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西方文化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西方哲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范畴也与神学问题密不可分。中世纪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古典本体论证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该论证不仅表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本的详细考察可以发现,我思并未在笛卡尔那里占据独一奠基者的地位,它与上帝是互为前提的, 即我思在思考的意义上优先于上帝,而上帝在存在的意义上优先于我思。这种看似循环的相互支撑结构在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库萨那里已屡见不鲜,但这并不意味着笛卡尔回到了经院哲学。笛卡尔哲学以及近现代哲学之不同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特殊之处是自我与上帝都以一个理性在原则上可以彻底理解、定义乃至掌控的整体世界结构为前提,因此我们不应仅仅纠缠于自我与上帝何者优先的问题,而要回到更重要的世界结构问题上去。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阿奎那秉承中世纪经院哲学传统,在全面整合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奥古斯丁神学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一个系统化的理性神学体系。他认为,哲学和神学具有相当密切的内在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自然和理性的方式,对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本质与属性、上帝与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的关系等神学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证和说明。阿奎那对理性神学的内容、特征和方法的全面探究,在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一译烦琐哲学.后一译名仅仅反映出经院哲学论证方法的烦琐的一面,而不能反映经院哲学的基本涵义.如果根据烦琐哲学这一中译名,望文生义,作出纯然消极的理解,则失之偏颇了.问题还主要地不在译名..在有的著作中,对经院主义的解释也是片面的,说经院哲学“不去研究自然和周围的现实,而致力于从教会的一般信条中作出具体的结论,并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这种解释抓住了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的、烦琐的一面,却忽略了经院哲学注重论证、发展理性的作用.本文试图考察经院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多方面地、历史地评述其利弊得失.这对深入理解哲学的发展史和对现实某些问题作哲学的反思,是会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演变赵林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最初来自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后经教父派的系统阐述而确立。它起初完全建立在信仰之上。到11世纪,安瑟伦开始用逻辑来论证神学教义。随着亚里士多德的影响逐渐扩大,经院哲学把它推到顶峰。到13世纪以后,用逻辑加以论证的...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欧洲处在黑暗的封建时期。文化上,除了基督教和神学,别无其他。公元9-11世纪,经院哲学兴起,12-13世纪达于极盛.过去,学术界对经院哲学的评价已经众所周知,即经院哲学名为哲学,实际上还是神学。是“神学的婢女”.神学与哲学,区别在于一为“信仰”之学问,一为“理性”之学问。基督教神学是诠释基督教教义的学问,核心便是宣扬“理性”之荒谬和“信仰”之崇高。自公元5世纪圣·奥古斯丁创立神学基本体系。许多世纪一直被教会奉为经典,代表正统权威。它又称“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兴起后,在神学内部挑起争端,提出所谓“个相”与“共相”之间的争论,即关于事物的“个别名称”与“一般概念”谁先谁后问题的大辩论,出现“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对立两派,最后争论还是落实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两派唇枪舌战,争斗不息。若按传统观点评价,经院哲学还是神学,还是一种单纯宣扬宗教信仰的学问。这样,便不能看出经院哲学与奥古斯丁创立的神学有何不同,也不能看出经院哲学兴起有何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奥古斯丁一方面汲纳了古典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也将其与哲学的终极问题联系起来,视美为表述存在的另一范畴,并且将上帝概念引入美学,使美学在这样的意义上不仅具有上帝中心论的品性,而且成为本体形上美,并与古典的审美学说分庭抗礼;尽管此间世界有丑陋、有恶,但是它毕竟还是美的,这个美奠基在其受造性上,其质料性之美不仅包含感官感觉的审美在内,而且也是达于终极目的的手段;奥古斯丁的美是一个集结点,在其中汇集了神性之美、此间世界之美,汇集了人的审美和对美感的认知,甚或美与丑的纠结;奥古斯丁的美学不仅是在古典的精神中表述的基督宗教哲学品性的美学,以至于我们能够在其中看到这两者之间的传承和连续性,而且它也引领了一千年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品性的美学,直到今天仍不减其影响之广度、深度与力度。  相似文献   

10.
光照论是中世纪哲学基于基督教信仰之下的一种独特的知识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在认识领域的逻辑延伸,其主要目的是论证人的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它着眼于强调人的精神的主动性,是近代唯理论和先验论哲学的先驱。光照论所揭示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主义在知识论上的不同立场,最终导致的是对上帝(神学)的两种不同态度,即我们的知识是参与到世界和上帝的知识之中,还是必须与此相反,通过从外面去研究世界而认识上帝。  相似文献   

11.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无法理解上帝形而上的精神本性问题是阻碍他皈依基督教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而奥古斯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依托于对灵魂的认识来进行的。在其早期关于“灵魂”的哲学对话录中,奥古斯丁就指认出一条通过认识灵魂来认识上帝的路径。在《论灵魂的宏量》中,奥古斯丁深化了他对灵魂的认识:一方面,奥古斯丁深受柏拉图主义影响,采用哲学论辩的方式,借助于理性论证而非依靠权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灵魂乃是无广延的精神性实体,反驳了唯物主义的灵魂观;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在这篇对话录中第一次建构了其灵魂学说的本体论,同时也对其自身皈依基督教之前的思想历程进行反思与审视。可以看到,对“灵魂”的思考既帮助奥古斯丁解决上帝的本性问题,也成为其皈依之旅中重要的思想转折点。由此在柏拉图主义哲学思想训练和基督教信仰的双重影响下,奥古斯丁完成了最终的皈依。  相似文献   

12.
费希特的道德宗教观与人性尊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费希特早期、耶拿时期和晚期的宗教哲学思想 ,指出费希特的先验哲学从不反对信仰上帝 ,而是不同意传统神学对上帝的解释。他在耶拿时期形成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泛神论是近代德意志宗教哲学理性主义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而他晚年试图把知识与信仰、道德与宗教结合起来的主张 ,既有辩证法道理 ,也有宗教热情。费希特所阐述的道德宗教之理念 ,维护了人在信仰宗教时理应具有的尊严 ,对西方后来的宗教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然神论的设计论证明建立在不彻底的经验论基础之上,它与经院哲学的本体论证明和宇宙论证明一起,共同构成了基督教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三大经典证明。休谟对设计论证明的理论根据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同时也驳斥了传统理性神学的各种证明。休谟的批判对于康德的宗教哲学和现代基督教神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安瑟伦,在西方哲学史上被尊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经院哲学之父。在思想上,安瑟伦继承了奥古斯丁的衣钵。基于奥古斯丁主义的传统,安瑟伦提出了“信仰寻求理解”,这一口号可以看作是整个经院哲学的定义和基础。安瑟伦在中世纪思想史上有两大贡献,一是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一是提出关于救赎论的“补赎说”。  相似文献   

15.
爱留根纳在<论自然的区分>中阐释了其存在论思想,这一思想通过对希腊哲学关键词"自然"与"辩证法"的梳理与改造,成功将希腊哲学纳入神学体系,并对后来的经院哲学乃至近代以来的德国哲学产生了或明或暗的影响,而这一影响所因循的线索乃是神-哲学对"同一与差异"问题的持久追问.通过对"自然的区分"的讨论,爱留根纳深入地思考了辩证法对于上帝之思的意义:上帝自身隐匿为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外在呈现为绝对同一性,但是对其的确认必须通过对差异性的沉思才能得以达成.  相似文献   

16.
恶的问题是基督教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的出现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所被赋予的各种属性以及基督教的某些信条产生了威胁。无神论哲学家们利用这个问题攻击基督教的信仰,而神学家们则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以维护基督教的信仰。奥古斯丁就是其中的最著名的神学家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浅析奥古斯丁对恶的问题的辩护来澄清以下观点:奥古斯丁并没有成功地说明上帝不是恶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1、新托马斯主义的形成、信仰和理性托马斯·阿奎那和新托马斯主义多明尼克会神学家,巴黎大学教授,“天使博士”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的经院哲学是新托马斯主义的理论基础。这种神学-哲学体系并没有使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天主教教义对立起来,而是用它来  相似文献   

18.
上帝存在与恶的问题是中世纪哲学重要问题之一。恶的问题通常被用作反驳上帝存在的理由,而应对这一诘难,为上帝存在的信仰作辩护的理论,就是神正论。圣托马斯·阿奎那在《论恶》一文中对恶的本质和恶的来源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澄清。本文通过对圣托马斯·阿奎那论证思路的分析和整理,认为其神正论有两大要点:第一,将恶解释为具体的善的缺失,从而对恶作了非实体化的处理,使其不具有本体论地位。第二,对自由意志与恶的关系的解释是,上帝不能给被造物一种只可行善不可作恶的自由意志,意志自由的本质在于可选择性。因此,上帝存在与恶的问题是相容的,恶的问题并不能作为否定上帝的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儒教是宗教 ,而且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宗教。古代社会的国家组织同时具有宗教组织的职能 ,而国民则构成了儒教的庞大信众。儒教的最大的特色是其信仰对象有一个等级序列。儒教对其信仰对象的崇拜仪式 ,则主要表现在各阶层官员与民众的各种祭祀上。儒教是宗教 ,但儒学 (儒教哲学 )不是宗教 ,而是对儒教的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儒教哲学是对儒教信仰的理论论证 ,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理学之后 ,笔者认为就再没有原创造性的儒教哲学  相似文献   

20.
汉初上帝的信仰经历了五帝、五帝与太一并列、独尊太一的历史过程。高祖尊白、青、黄、赤、黑五帝为上帝;文帝把太一视为天神主宰,同五帝并列一庙;武帝时突出太一为上帝,五帝佐之。太一最终成为上帝的原因主要是汉初大一统现实政治的需要,同时汉初星相学说使太一完成了从哲学概念向天神身份的置换;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完成了太一成为上帝的理论论证,且太一在民问有着广泛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