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他辍学那年还未满十七岁。没有办法,实在念不下去了,几乎每日都央求着她,不要再逼他去读那些甲骨文,做那些天文算术题。他说,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她是他的母亲。起初,她会愤恨地骂他不争气。后来,再不骂了,大抵是绝望了,便由着他,爱怎样就怎样。  相似文献   

2.
周秦文化历来是周秦历史研究中的热点。整个封建时代,周秦文化被奉为中国文化的楷模,学者们主要是将经书和周秦诸子的思想加以扩展和发挥。近代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人们不再是到周秦历史中去寻求理想,力图把周秦文化作为历史去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今天,当中国社会起步走向现代化之时,怎样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周秦文化研究推进一步呢?这是需要讨论更需要通过实践回答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特征刘开瑞我们认为,研究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特征还应进一步从其不同阶段去考虑。那么,怎样科学的划分呢?有些会计史学家认为它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历史阶段,有的学者选择不同时期会计人员的资历作为划分会计史的标志,并按出现的先后...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著名学者,在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其历史意识生成于自我漫长的文化人生历程中,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尤其表现在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诗歌作品特别是学术世界中厚重的历史感。他的历史意识成为自我精神的一部分,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现实性,在现实基础上从历史中激活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同时批判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劣根性。本文从闻一多文化人生历程角度梳理了闻一多历史意识生成的过程和生成中的历史意识,以说明闻一多整体的文化世界和自我精神中的历史意识特性。  相似文献   

5.
在普法战争的炮声中,青年尼采沉思并写下了《悲剧的诞生》这部著作.这不是一部思古之作,而是面向德国文化、文化德国的未来之作.在德国即将统一,走上世界历史之际,他在思考德国要走一条怎样的文化道路,应当创造何种民族文化,成为何种文化民族,担当何种文化使命.而他关于德国文化、文化德国的想象为我们思考中国文化、文化中国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由主义"虽已有人提出,但学界对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明确的阐述。"中国文化自由主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以自由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立场分歧突显其自身;二是以文化思想来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思维方法;三是思想、言论自由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四是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及怎样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化有其独特的见解,并对其发生机制及其最终衰弱下去的历史文化因素力图进行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从民族历史文化视角深入探讨彝族四方八位方位识别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价值,发现彝族四方八位方位识别不仅历史久 远,而且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含有古老的天文历算知识,含有古朴的几何学、力学原理。彝族四方八位是彝族先民对生 存环境的客观认识,是古人对时空的独到见解,是天文与历法的有机组合,具有“活化石”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略论元好问的人生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元好问的人生取向谢泰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在绚丽多彩、奔腾不息的历史文化巨流中,13世纪前期的中国北部孕育出了一位灿若星辰、胸怀天下的巨人元好问,他以对终极无限关怀(此终极关怀并非指去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方、四方、五方、六方、八方、九方、十方等七种计数方位。这七种计数的方位表现出中国传统的方位观。从这种方位观产生了很多具有方位意义的词语。这些词语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军事、宗教、文学、科技、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观。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底蕴和精髓,在新的历史方位确立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价值指向。从“两个结合”尤其是强调“第二个结合”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促进与价值引导,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普及和提高”的文艺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新时代“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文化方略,从而促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合乎历史机缘地出场。在党的文化政策引导和历史逻辑的合力作用下,新时代文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越来越聚焦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富有政治感觉和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大胆地诘难中国传统文化,指斥中国传统文化的空疏和局限,掀起近代第一次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同时,他们无限地推崇西方文化,试图从欧美文化中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时尚。研究这一历史现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艺术,建筑要有风格独具特色鲜明的体系。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建筑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建筑文化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当今建筑市场紊乱是导致建筑文化品位低落的原因之一。气候变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建筑要注意生态、节能与环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十二世纪历史发展总趋势:一是从五代十国大分裂到辽宋、金宋对峙的南北分裂形势。这种局面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大统一的局面即将到来。认契丹、女真的强大和建国,先后统治达三百多年之久的这一历史事实来看,中国北方的各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大统一局面再现的主角,不可避免将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二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民族进一步大融合和南北文化进一步大交流必将形成时代的潮流和主流。洪皓就是在中国要统一、民族要融合、文化经济要交流的历史总趋势下,谱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他使金时身处逆境,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下积极向金人传授中原的儒家文化,使汉文化广泛的传入北方。他从金国返回以后,又遭秦桧迫害,在逆境中著书立说,著《松漠纪闻》一书,把北方的文化又向中原和汉地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4.
认识现实不能忽视历史,只有对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地把握现实.费正清从认识中国的历史传统出发,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进而认识中国的革命过程和中美关系.他把中美关系置于世界历史中去思考,分析了中美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源.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模式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在多元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应该加强制度、文化和心理上的理解,不能无视其历史传统,加强认识与理解是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在五月的晴空下,我们把瓣瓣书香给青春的少年——一瓣书香,送给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徐本禹,他来自贫困山乡,却志愿放弃学籍到更贫困的山乡支教;他给西部带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致富的希望和力量;他给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感动,同时还有把爱心传递下去的行动。一瓣书香,如一个美丽的风筝,在五月的天空中上下翻飞。风筝是中国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让我们沿着这样一条历史的脉络,去深刻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是中国的,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但他首先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祖国的大地上,扎在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中。他接受了马列主义,是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眼光去学习、掌握、运用的。他不象那些“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对马列主义生吞活剥,食物不化,而是尽可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有价值的。他尖锐的笔触几乎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所有文化领域。他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中国创建民族新文化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意象作为中国典籍作品中一项重要的文化元素,广泛存在于古诗词中,而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却给典籍翻译带来不少的障碍。在对《楚辞》中的41对方位文化意象进行考察时发现,译者在处理方位文化意象时,在灵活使用多种翻译策略的同时,更倾向于使用同化策略以避免文化意象的亏损和缺失。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方位文化意象的对比分析发现,汉语文化圈和英语文化圈对方位文化意象的共同理解,是使用同化策略并最大程度避免方位文化意象在译语中亏损和缺失现象的基础。笔者建议:不同文化圈对方位文化意象没有共同认知的情况下,译者使用"异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尽可能避免使用淡化策略以避免方位文化意象的空缺和迷失。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方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社会历史进程中时间空间交错形成的坐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国际环境,社会主要主要矛盾及全面从严治党形势等多个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所形成的科学认识。历史方位的演变不是一个主观臆想,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是社会合力的结果。对历史方位的判断,是一个思维认识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对社会历史客观具体现象抽象、判断、推理的辩证过程。对历史方位的认识,是认识中主客体之间的辩证统一,这种关系在认识改造社会历史变迁中,就表现为理论逻辑与社会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南怀瑾的文化整体观刘剑君南怀瑾先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基本上是以文化为本位的,即从文化这幅多面镜去透视中国社会的本质。但他并不拘泥于文化,受制于文化,而是从文化与政治关联中找到个体、社会、宇宙之间的融会贯通之处,因而显示出他独到的广博与精深。一般人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