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史。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特征规律和建设实践与人类文明孕育、发展和盛衰紧密相关。中国古代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并给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朱士光 《唐都学刊》2000,16(3):20-21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对西部广大区域实施大开发的战略。有识之士鉴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及这一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纷纷建言,应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中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际上中央政府也将这项工作列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配合开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从而切实搞好西部地区之开发工作,很有必要重视对生态文化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随着世界上发达国家工业污染日益加剧及大批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全球掀起了日渐加温的环保热潮,我国亦不例外。迄今已波及到经济生产的许多部门,而且开始进入人们的日…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3):60-63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风险也随之呈现出更大的潜在危害性。有效规避和预防生态环境风险,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三期叠加"阶段,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面临紧迫性、艰巨性和持久性的挑战。因此,构建多元参与、层层推进、规范治理、智能监测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方向和实现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立法发展的角度 ,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 ,阐明了这项工作与城市现代化、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国有林区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国有林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仅阻碍了国有林区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生态安全以及木材安全和粮食安全也构成严重威胁.转变传统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是当前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宏观政策、社会对生态环境基本需求等构成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6.
杜文玉 《唐都学刊》2009,25(2):125-126
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汉唐史的研究一直很热门,就全国历史学界来说是如此,对于西安地区来说则更是如此。这固然是因为汉唐两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两个历史时期,也因为汉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在西安,西安人具有更多的汉唐情结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唐及以前泾渭清浊变动与西安周边森林覆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陕西西安地区在当今世界所具有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都城史,它的历史文化,对此,恐怕无人会予以置疑。更何况,时至今日,西安还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座具有上千年都城史的著名古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这里,因为这里可以为当代人的现实思考和历史沉思,提供用之不竭的经验性素材。一句话,现实问题越严重,人类历史就会越发受到关注。2006-2007年之交影响全球范围的暖冬天气,由于有极为准确的观测记录及因之而产生的诸多担忧,将注定被记入预示全球变化重大自然事件的年表之中。世人一方面在忧虑今年、今后可能的天气走向,另一方面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人类借以起源和寄身的地球星球,是怎样走到了今天这种地步,人类究竟在无意或无知中做错了什么事情?面对环境与发展的偌大主题,我们该怎样反省和反思人类的过去。对于西安地区而言,我们首先看到了汉唐时期频繁而规模空前的人类活动,看到了已经出现的环境变化及其相关问题。为了进一步揭示它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人类活动的作用,本刊特地举办了这次以“汉唐时期西安地区环境变迁研究”为题的笔谈活动。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陕西西安地区在当今世界所具有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都城史,它的历史文化,对此,恐怕无人会予以置疑。更何况,时至今日,西安还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座具有上千年都城史的著名古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这里,因为这里可以为当代人的现实思考和历史沉思,提供用之不竭的经验性素材。一句话,现实问题越严重,人类历史就会越发受到关注。2006-2007年之交影响全球范围的暖冬天气,由于有极为准确的观测记录及因之而产生的诸多担忧,将注定被记入预示全球变化重大自然事件的年表之中。世人一方面在忧虑今年、今后可能的天气走向,另一方面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人类借以起源和寄身的地球星球,是怎样走到了今天这种地步,人类究竟在无意或无知中做错了什么事情?面对环境与发展的偌大主题,我们该怎样反省和反思人类的过去。对于西安地区而言,我们首先看到了汉唐时期频繁而规模空前的人类活动,看到了已经出现的环境变化及其相关问题。为了进一步揭示它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人类活动的作用,本刊特地举办了这次以“汉唐时期西安地区环境变迁研究”为题的笔谈活动。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陕西西安地区在当今世界所具有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都城史,它的历史文化,对此,恐怕无人会予以置疑。更何况,时至今日,西安还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座具有上千年都城史的著名古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这里,因为这里可以为当代人的现实思考和历史沉思,提供用之不竭的经验性素材。一句话,现实问题越严重,人类历史就会越发受到关注。2006-2007年之交影响全球范围的暖冬天气,由于有极为准确的观测记录及因之而产生的诸多担忧,将注定被记入预示全球变化重大自然事件的年表之中。世人一方面在忧虑今年、今后可能的天气走向,另一方面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人类借以起源和寄身的地球星球,是怎样走到了今天这种地步,人类究竟在无意或无知中做错了什么事情?面对环境与发展的偌大主题,我们该怎样反省和反思人类的过去。对于西安地区而言,我们首先看到了汉唐时期频繁而规模空前的人类活动,看到了已经出现的环境变化及其相关问题。为了进一步揭示它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人类活动的作用,本刊特地举办了这次以“汉唐时期西安地区环境变迁研究”为题的笔谈活动。  相似文献   

10.
张广裕 《社科纵横》2012,27(12):52-56
文章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状况,对一些具体问题: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力量和制约因素等做了问卷调查.甘肃生态环境类型多样,为了深入具体,调查主要以高寒草原生态环境为主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以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为主的河西地区为主,并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辖区面积占全市的70%以上,是全市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也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础。"十五"以来,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得到显著加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尚未理顺。今后的发展中,应坚持整体、协调、共同发展的原则,既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关系,也要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关系,适应首都居民对环境、食品安全和休闲旅游需求的高速增长,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大西安经济圈构想及其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梯度发展理论,结合西安的区位优势,提出大西安经济圈构想,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中国西北地区应以西安为中心,将培育大西安经济圈作为新的增长极,按照梯度开发思路,逐步形成以下五大圈层——西安核心区、西安都市区、西安都市圈、西安大都市圈、大西安经济圈。从历史文化、交通、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西北地区已具备了形成大西安经济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条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实施生态建设是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条件下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环境、海域环境、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该区域生态建设的目标以及针对性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期间,面对强敌环伺,内战一触即发的严重局面,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中央坚持"三位一体"军事格局,厉兵秣马,积极防御,以军事斗争配合政治谈判,以坚定态度促进和平实现;事变甫发,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领导人立即进行了针锋相对、果敢应变的战略部署;事变中期,面对南京"主战派"步步进逼,先是提出转入外线,灵活制胜的大胆设想,继而又构思了诱敌深入,智勇取胜的军事计划;事变后期,针对蒋介石回南京后所谓"善后处理",展开了严阵以待,决而自卫的奋力抗争。灵活有力的军事斗争,显示了"三位一体"制止内战、逼蒋抗日的坚强决心和坚不可摧的团结精神,有力地控制了局势,稳住了阵脚,迫使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接受张杨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促使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5.
崔琰 《唐都学刊》2011,27(3):60-62
西安承办的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强化西安及其毗邻地区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城市的国际地位,拓展城市品牌形象。为了更好地应对世园会给西安旅游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西安旅游业应以资源的有效开发为目标,遵循旅游观念、结构、营销、管理创新的策略,采取发展城市旅游、拓展旅游圈层、完善旅游产品谱系、开发会展旅游商品等有效措施,构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相似文献   

16.
车宝仁 《唐都学刊》2006,22(1):131-135
中华始祖轩辕黄帝与西安市辖区之故土有无关系?今人没有专门论述。其实黄帝与西安有密切关系。首先,据载黄帝时开始冶炼,铸铜鼎象征国家权力,“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在西安市阎良区荆山原南。鼎在此,此即当时国家的中心地区。其次,黄帝仙逝之地,汉武帝修建鼎湖延寿宫,其地在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再次,黄帝梦游华胥氏国,其地在今蓝田县华胥镇一带。复次,黄帝的史官苍颉创造文字,古代修了纪念性建筑——造书(字)台,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办长里村。最后,黄帝时的文明创造:如作宫室、劝蚕稼、做冠冕衣裳、制陶器瓦甑等,在西安的半坡、姜寨等古遗址中多有发现。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秦岭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平 《唐都学刊》2002,18(3):108-110
西安市秦岭北坡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文化积淀深厚 ,森林公园数量多、面积大 ,但目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仅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深层次开发这里的旅游资源时 ,需遵循一定的思路和原则 ,并且必须加强规划 ,突出特色与个性 ;同时 ,应与环保工程协调发展 ,重视资金的筹措和市场定位等  相似文献   

18.
王晓锋 《唐都学刊》2006,22(4):48-55
西安地处我国中、西两大经济地域接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门户与交通枢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11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进入21世纪,西安顺利地完成了“十五”规划,迎来了崭新的“十一五”规划,西安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让我们站在全面发展观的高度对西安城市定位进行科学认识并对西安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探微。  相似文献   

19.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景观的保护一直备受关注。2008年5月6日,第四次《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在这次城市总体规划中,七贤庄街区作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西安近代建筑群,首次被纳入西安历史保护街区范围。通过对七贤庄保护地区的历史文化要素的实地调查,明确了这一保护地区的红色遗产价值、传统民居价值、社会价值等。同时根据这个地区的保护现状以及历史建筑物的特点,结合日本历史街区保护的理念和经验,提出改造这一地区的一些基准和原则,以期避免历史街区修复保护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与城市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 0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 100余年。西安延绵不绝的灿烂历史,赋予了西安极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