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殖民主义论”与中国外交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某些西方人士在国际上掀起一股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歪风,歪曲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和阻碍非洲民主化进程。这些论调反映出这些人士对中国的误解和猜疑,暴露出他们仍以冷战思维敌视中国,对中国推行价值观外交,也凸显了这些国家对与非洲关系疏远的焦虑和离间中非关系的目的。对此,中国外交应从理论上剖析和批判这一论调,实践上采取有效可行的应对措施加强中非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从而进一步推动中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玉红 《兰州学刊》2012,(6):201-203
在2005年9月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并用来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中非关系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世界"这一新外交理念的指导下,中非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一些不和谐问题和声音随之出现,如西方人眼中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和非洲版的"中国威胁论"等。面对新的变化,我们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发展,剖析中非关系的实质,用理论和实践反驳西方对中非关系的片面看法和主张,在"和谐世界"视角下进一步建构和谐的中非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体系的变革与中国的不懈努力,中国在逐步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随着外交实践的不断扩展,中国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的同时,也促使中国在理论界不断发展并进行理论创新,用于指导中国不断变化中的外交实践,为之提供解释性和前瞻性的知识和智慧指导。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拥有和中国同样的巨大而持久的发展需求。中非交往和合作历史悠久,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非关系发展迅速,建立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外交实践的逐渐成熟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为中国大国责任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舞台,为中国负责任大国理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素材。非洲研究正逐渐成为中国学术拓展的新领域,成为理论创新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朱丽 《阴山学刊》2006,19(4):92-96
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国内因素和世界各主要力量影响中美双边外交。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9.11”之后中美双边外交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取代了中美安全战略合作关系,美对华政策正向着一种基调积极的方向转变,经济贸易外交成为巩固两国关系的基础,反恐外交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人权外交。美中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着良好方向发展的,中国的发展不必然伴随着美国的衰落,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也不必然具有对抗性。对中国来说,在对美外交中处于被动反映的模式仍将存在。  相似文献   

5.
中亚地区作为一个地缘概念 ,一般是指中亚五国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随着冷战的终结 ,美国在中亚战略利益迭现 ,在此基础上美国中亚战略经历变迁 ,并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使中国外交面临选择。一、冷战后美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国家对外战略与国家战略利益作为外交学术语 ,两者之间的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国家战略利益从本质上决定国家对外战略 ,国家战略利益的变化必然引发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重新构建 ;而国家对外战略又是国家战略利益在外交层面上的反映 ,国家对外战略以表象的形式折射出国家…  相似文献   

6.
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是外交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绳。通过探讨影响国家利益的基本因素,分析新时期中国国家利益的层次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外交战略的定位,做出周边战略和全球战略的规划,勾画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7.
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甫 《理论界》2014,(2):48-5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国家发出了不良言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傲慢论"等歪曲中国发展模式的论调甚嚣尘上,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内容。打造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通过文化交流引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和平发展的中国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回顾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理清了中国文化外交的成果,同时分析了中国文化外交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必须评估文化外交战略资源,做好战略分层,充分运用中国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结合中国整体外交布局,构建系统的文化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中国与非洲开始建立起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非在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规模的突破.非洲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在中国贸易伙伴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货物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市场秩序紊乱等.笔者结合中非货物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促进中非货物贸易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对传统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思考、修正与发展。邓小平从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等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进行了阐述。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思想不仅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而且必将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越南海权战略建基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亚太军事安全战略调整的契机,通过调整国家军事安全战略,把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构筑一体两翼防御体系;军事战略方面东面南海反介入(Anti-access strategy),西南控扼马六甲威胁海上战略通道;外交战略方面积极开展多边平衡外交,构建南海利益共同体;立足于《联合国海洋法》等国际法基础,在联合国框架下构建南海多边治理结构.越南海权战略的构建将进一步挑战中国南海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威胁中国南海海洋战略通道安全,加剧中国海洋战略环境的紧张态势,进而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目标的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11.
奥巴马政府自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以来,视南太平洋地区为美国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不断增大对该地区外交、军事方面的战略投入,以巩固其联盟体系,力图保持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对于美国的战略调整,南太平洋地区国家有不同的考虑,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美国南太平洋战略的调整将对亚太地区的力量格局和中国周边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国际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中国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国际观念和外交战略思维的调整,以及新的外交政策举措,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以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明确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共性,强调中国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是十七大报告国际与外交部分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十七大报告还第一次以"和平发展道路"为当前的外交战略命名,首次在外交战略中把开放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提出如何发展与各类国家间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和环保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对外交战略所进行的重大调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外交工作中的体现。这一调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完善了我国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创了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非洲在全球地缘战略中的地位下降,欧美各国政府对非洲的兴趣大大下降,非洲研究随之在各国也呈现衰落之势。与此相反,随着非洲成为日本外交的重要关注对象,日本对非洲展开“拓展经济权益、提升政治大国地位、增进软实力”三个维度的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经济外交与对外经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顺应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各国纷纷将经济外交作为对外经贸关系的主轴,一些国家专门制定了发展经济外交的战略,经济外交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代外交的主要方式,对促进一国的对外经贸关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经济外交在建国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济外交与对外经贸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印度从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出发,对本国的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西进"战略即是其中之一."西进"战略是印度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印度开展积极的邻国外交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实行的"西进"战略有其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而美国对南亚战略的调整也对印度的"西进"战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印度的"西进"战略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8.
苏东剧变使地处内陆的蒙古国内外部环境和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很大变化,蒙古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进行了"革命"。进入21世纪,蒙古国对其国际政治身份、地缘战略定位和外交战略选择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布局,其外交战略进一步调整,继续推行与中俄两国"等距离"均衡外交,同时积极地与美国等"第三邻国"互动。蒙古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路:发展本国经济,借助"第三邻国"来平衡南北两大邻国地缘政治关系,进而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9):143-149
太平洋岛国是中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的重要国家,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后中国外交理论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实践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双方存在着广泛的政治、经济和人文合作基础,二者互为战略需求是双方能够进行战略对接的根本原因。双方战略对接的挑战既来自于太平洋岛国内部,又源于大国战略竞争的风险。未来中国应在双边层次上细化对岛国的研究,找准对接领域,实现双边互利互补;在地区层次上强化和提升现有合作机制,增强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同时重视地区支点国家的培育;在全球层次上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给予太平洋岛国大力支持,同时协调好与其他域外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国际社会系统性特征十分明显,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就是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在构建本国外交战略时,都必须顾及这个最基本的关系,遵循系统论的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外交既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深刻体现着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新时期中国外交系统性思维特点明了,对中国外交实践意义重大,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