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科尔沁萨满教诗歌》(以下简称《诗歌》)现有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乌兰杰同志的翻译稿本.这部《诗歌》共31首,2271字.其中包括黑教的《设坛》、《法裙》、《入场》、《坟茔》、《起步》、《列队》、《奔跑》、《高潮》、《起兴》、《请神》、《神谱》、《参天树》、《宝木勒》、《安达》、《神威》、《向门》、《佛异》、《请灵》、《降神》、《问候》、《神问》、《洗尘》、《神谶》、《吉雅奇》、《祭天》、《祭山川》、《请花神娘娘》、《法术》、《送神》、《甦醒》等30首,另有白教的《白萨满派祷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内蒙古大学学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蒙古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蒙古学》、《中国蒙古学》、《蒙古语文》、《蒙古语言文学》、《语言与翻译》、《新闻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等较有学术价值的蒙文学术刊物,通过研读分析所刊载的80多篇新闻理论研究论文,归纳总结了(1949—2006)蒙古族新闻理论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正> 《诗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其中《大雅》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5首诗直接歌颂了周族的兴起。还有《民劳》、《閟宫》、《破斧》、《韩奕》、《六月》、《采芑》、《出车》、《采薇》、《常武》、《文王有声》、《赉》、《恒》、《小毖》等诗篇则涉及了《诗经》时代周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主要反映了周与殷商的关系、周与戎人的关系、周与狄人的  相似文献   

4.
解密老舍     
牛颂 《中国民族》2013,(12):74-74
近些年,为办好民族电影展,我们曾几次整理少数民族优秀影片目录,其中由老舍作品改编的故事片和舞台艺术片《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最终都被评定为经典民族题材影片选入。老舍搬上银幕的作品还有《方珍珠》、《月牙儿》,以及长篇电视剧《四世同堂》、《茶馆》,舞台剧《正红旗下》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影视媒体的普及,朝鲜族舞蹈《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早已被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而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集《长鼓舞》、《扇舞》、《扁鼓舞》、《象帽舞》等舞蹈形式为一体的《农乐舞》,更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集大成者,是朝鲜族民间文艺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阿燕 《中国民族》2012,(8):29-31
王晓岭,词作家、一级编剧。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全军高级职称评委。主要代表作有:《当兵的人》、《让我们舞起来》、《阳光路上》、《风雨兼程》、《祖国赞美诗》、《军中姐妹》、《夜色阑珊》、《深圳情》等。曾获多种解放军文艺奖,三次荣立二等功。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后,一批展现与反映中国革命战争岁月与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应运而生,频频出现在广大观众、读者的视野之中。比如电影《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以及电视连续剧剧《长征》、《日出东方》、《巨人握手》《解放》等优秀的影视剧,正是在这种红色浪潮席卷文坛之际,我省著名藏族学者、  相似文献   

8.
肖勤的发现     
叶梅 《中国民族》2013,(2):76-76
盘点近年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圈,仡佬族女作家肖勤无疑是大家公认的最引人关注的新秀之一。这位一直生活在贵州湄潭县的女子,这两年先后在《民族文学》、《当代》等重要文学刊物上发表《暖》、《丹砂的记忆》、《金宝》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及散文随笔,并为《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选载。  相似文献   

9.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新疆发现有我国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时代最早的有机质类文物,如纸质文书、绢画、丝、毛织品等,其中尤其文书以数量大、保存好、底蕴深、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中有大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礼记》《尔雅》等,又以《尚书》《诗经》最多。这些典籍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新疆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实证了中华文明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清真指南》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汉文伊斯兰典籍,该书流传有序,成非一人,成非一时。传世的《清真指南》主要有原始版本、节录诠释版本和整理本三种版本形式。其中原始版本主要有八种,三种为马注在世时抄写或刊刻传世,五种则为马注归真后刊刻传世。节录诠释版本中,马德新等择《清真指南》之要言而编辑成《指南要言》四卷,为《清真指南》全书在清代唯一的节本,也是传世的《清真指南》中刊行时间仅晚于嘉庆本、道光本的重要版本。《清真指南》成书后,被清朝人节录最多的是其卷七《圣赞》。刘智《天方典礼择要解》卷五《集览》节录了《圣赞》,《天方至圣实录》卷十七全文节录《圣赞》并注释。马德新编《祝天大赞真经》完整附录了《圣赞》的原文,未附马注的注文。马德新校订、马开科著《大化总归》上卷节录《清真指南》卷三《性命》。李焕乙编修《清真先正言行略》之《马注》后附《请褒表》。整理本中影印本有五种,重要的点校本有三种。  相似文献   

11.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试析民族理念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庆德 《民族研究》2006,1(2):10-20
“民族”显现为二重的存在:既是一种对象实体的存在,更重要的又是一种概念的存在。它是在社会事实的动态过程中才得以提升到国家层面,而获得的一个更具总体性的意指范围。正是凭借理论预设,不同的民族理念在彰显民族存在的某种事实的同时,却遮蔽了其他存在的事实。“民族”这一分类概念确实参与了对象实体的真实构造。民族概念的歧义性,反映了不同研究者所具有的不同的理论切入点、视野差异以及作为概念载体的语言对所有研究做出的理论预设这一根本性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回族史是我国回族学研究一门重要的传统学科,同时也是我国历史学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多年来,广大回汉族学者对我国回族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生动地记录了我国回回民族的光荣历史,也大大地增进了人们对回族、回族历史及其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对促进我国各民族间的团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回族史仍需继续开拓,为我国的回族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阿里骨为董毡养子,系北宋时期河湟吐蕃政权第三任赞普。阿里骨作为非唃厮啰家族的人物,继承唃厮啰政权的"赞普"之位并长期执政,一方面证明阿里骨具有超常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这一致命缺陷让阿里骨统治的唃厮啰政权走向衰落,他的统治也成为青唐吐蕃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笔者的回顾,记述了民族研究所成立2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及其成长的过程,从中总结出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以资其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全面论述了方块壮字研究的历史,展示了各个时期方块壮字的研究成果,并对各个研究者和代表作以及他们的观点、建树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总结了方块壮字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启迪后人的探索,从而进一步推进方块壮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萨满教创世神话与相关祭礼人神关系的考察,探索萨满教传承早期人本主义思想的文化基质,不仅造就了对后世人类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形态,而且寓含着对人类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发展具有生生不息生命活力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lex identity of Kessoch immigrants in Israel. One group of Kessoch is regarded as ‘young’ and the other as ‘old’. These are two ‘invisible’ groups, which cope in their own way with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marginality. They are delegitimized within both Israeli society and the religious establishment. Among the older Kessoch, the authors differentiated between those who have found new meaning for their life in Israel, while attempting to preserve significant ‘scraps of identity’, and those who are disconnected from their present-day life materials and find little meaning in them. In contrast, the younger Kessoch, 1.5-generation immigrants, express varied behaviour patterns of daily resistance to the host society.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leadership patterns also indicate selective adoption of significant bits of reality that suit them. Their intelligent use of ‘scraps of identity’ serves their social integr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