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孝文帝两次官制改革(493/499)后,北魏王朝确立了与魏晋南朝相似的禁卫武官制 度,领军将军为禁卫军最高长官,其下有左、右卫将军—武卫将军。通过对史传及碑志资料 的钩稽考察可知:北魏后期领军将军执掌禁卫军大权,其职主要由外戚、宗室等帝室姻亲担 任,在政治斗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左、右卫将军承担皇宫机要禁卫职责,其担任者仍 以宗室、权臣子弟、亲信为多;武卫将军侍卫君主左右,负责禁中宿卫。领军-左右卫-武卫 将军构成了北魏后期禁卫武官制度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据明嘉靖《河间府志》记载,明代河间府内卫所为“河间三卫”,即河间卫、大同中屯卫(寄治)、沈阳中屯卫(寄治),另外还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和沧州守御千户所。“从征”和“谪发”是河间府军户的特色。明初卫所人口迁徙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7,(6):12-17
汉代大将军自霍光伊始代替丞相掌握朝政大权,职事繁重,因此取得了开府权,其府内的僚属既有文职,也有武职,二者各司其职,共同辅助大将军处理事务。武职类属官有校尉、护军都尉、军司马、军司空、军司空令等,在任职、职责范围、迁免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形成了一套制度。  相似文献   

4.
先前,日本的米酒都比较浑浊,为了让米酒变清,酒商们煞费苦心,也没找到合适的办法。有个叫善右卫门的人开了家小作坊,一天伙计与善右卫门口角后怀恨在心,趁没人注意将炉灰倒入酒桶溜之大  相似文献   

5.
《可乐》2009,(1)
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府中做师爷时,才极大,心极细。大至军事指挥,小到官员考察,巡抚都要向他请教后方敢定夺。左师爷运筹帷幄,俨然是不挂名的一把手,人送绰号"左都御史"。当时,一省巡抚  相似文献   

6.
傅维鳞(?—1667),原名维桢,字掌雷,号歉斋,直隶正定府灵寿县(今河北灵寿县)人。维鳞的八世祖叫傅才,因有开国功隶明羽林右卫为正千户,永乐时随驾迁京,升官至锦衣卫指挥使。傅才之子傅宽徙居灵寿,弃武习文,从此子孙皆以耕读为业。维鳞之父叫傅永淳,明天启进士,崇祯时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吏部尚书,因抨弹不避权贵,为忌者所逐,引疾致仕。甲申明亡,永淳北向痛哭,率全家逃入东海岛避难六个月后,清兵入定京师,始返故居,家产荡然无存,永淳自海上归来,又“陛见辞归山中”后,便闭门读书,绝不与公门官吏往来。  相似文献   

7.
清代安徽共有11 92名进士,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都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是清代安徽科举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安庆、徽州两府为著。各府进士中心县的形成与存在,加剧了进士县际分布的不均衡,较之省内府际分布状态,府内县际分布的不均衡更为普遍和严重。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有秦汉的道制,两晋南朝的蛮府和左郡县,唐宋的羁縻府州县,元明清的土司制度。其中两晋南朝的蛮府和左郡县迄今未见系统论述,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两晋南朝治蛮机构普遍设立。荆州有南蛮校尉,雍州有宁蛮校尉,豫州有镇蛮护军,荆益地界有三巴校尉,梁益二州有平蛮校尉,广州有平越中郎将,西江督护、南江督护,东江督护。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南蛮校尉、宁蛮校尉、镇蛮护军的设立和作  相似文献   

9.
西晋末司马睿府佐吏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睿以其扬州都督区为地理基点,以其幕府组织为政治班底,乘时势之便,终得建立东晋王朝。其幕府佐吏大致可分作三期,今尚可考知87人(含辟而未应者2人),北方籍与南方籍约六、四相分,而末期(丞相府)所辟,则南北各居其半;睿府佐吏来自东海王越府者高达36%,不直接出于越府者,有许多人实际上也仍属东海王越派系。这对东晋一朝的政治性格当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渤海国是我国东北中世纪靺辐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组织。渤海国当时所设的十五府中,就有九府或部分或全部位於俄罗斯远东领土之上,如铁利府、鄚颉府、率宾府、定理府、安边府、安远府、怀远府、东平府、龙原府等。渤海人在那留下了大量的古城址、寺庙址、村落址和住房遗址等。这些对进一步研究渤海国的社会、疆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从北魏平城时期的遗迹———云冈石窟、北魏明堂、北魏永固陵等入手,研究大同北魏平城旅游开发。提出了以云冈石窟为主体构建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开发永固陵景区、设立北魏文化博物馆,丰富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完善北魏明堂遗址公园的配套设施,提高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品位;组合资源以突显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整体格局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世入北魏,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历史性嬗变,正式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两大中正组织系统.中央系统的中正组织依旧分为州郡两级,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分为州郡县三级.北魏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不仅有助于克服以往中正制度的一些弊端,使九品中正制的品评机制更趋完善,而且也将传统的州郡辟召之制纳入到中正制度的选举体制之中,使九品中正制对地方选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大为增强.随着北魏选官制度的这一变化,也标志着北朝一系的九品中正制已初步形成,在九品中正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魏太和九年颁布的所谓"均田"令,是人口土地登记法。其后,修订成一种带有赋税品式色彩的户籍样式———"丘井之式"。北魏在以"六镇"为中心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过垦田,颁布过垦田法,它也是这一地区"府户"的户籍样,后来增添进了"丘井之式"。北齐继承了户籍样制度,把北魏两种户籍样混合为一,并把规定当作土地登记和管理法归入《田令》。隋、唐沿袭北齐之制。治史者不了解源自"品式"的户籍样制度,不了解北魏有两种户籍样,把"均田"误解为均分土地,制造了"均田制"这一错误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均田制述论     
均田制始创于北魏时期 ,历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前期。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土地制度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 ,由于这种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等原因 ,均田制在推行了将近三个世纪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5.
北朝的尚书祠部是隋唐礼部的前身,它仿自魏晋南朝,经自身整合改造后又为后世所沿袭。北魏祠部与仪曹始终并行,共同担负国家仪礼事务,后来祠部尚书例与尚书右仆射通职。北齐祠部成为尚书省唯一的仪礼机关。北朝祠部已经初具日后礼部的职能。北朝甚重祠部官员的人选,通常青睐具有良好素养的士族子弟。  相似文献   

16.
崔浩是北魏初期的汉族政治家,在北魏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崔浩改定历法、注释儒经、撰写史书、吟诗作文,对北魏鲜卑族的汉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崔浩非常注重吸收各种力量以稳固北魏统治。在人才选拔上,崔浩既重儒学又重才干,既重门第又重能力,显示出较为理智的人才观。尽管崔浩的人才观与北魏皇族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但却代表着五世纪北中国人才战略的正确方向。崔浩之死,是鲜卑贵族向试图汉化的人发出的危险警告,这种正确的人才战略也被搁浅了。崔浩死了,其思想并未泯灭,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完全继承了崔浩的人才战略,北魏吸收了大量才士,北魏王朝走向鼎盛。  相似文献   

17.
北魏至唐代五个朝代推行的均田制,有着共同特点,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均田制的意义,使无田可种的劳动力和无人去种的土地实现了结合而充分发挥了作用。宋朝以后,均田制不再推行是失去了其存在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8.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制度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孝文帝实施定姓族 ,首先 ,它既是北魏汉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也是北魏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 ,姓族制度的实施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加强北魏政权的统治以及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三 ,姓族制度的实施与北魏政权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应作具体分析 ,不能说姓族制对北魏政权的灭亡起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北魏前期,出于政治的需要,拓跋氏对汉文化采取了吸纳的态度,但内心深处是疑忌和排斥的。受这种文化心态影响,北魏前期,从事文学创作的基本为汉族士人,作品以实用性文体为主,纯文学性文体的不多,作品的风格呈现出一种朴质之气。  相似文献   

20.
<魏书>"秽史"之名流传至今.从<魏书>在北齐得"秽史"之名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看,<魏书>"秽史"之名与此期间的门阀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魏书>被污为"秽史",实质上是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