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人传奇与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两枝奇葩。宋人洪迈称道:“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鲁迅也曾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人传奇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这除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以外,还应当从文学发展的源流、小说这一文艺样式演变的内部规律来探讨。  相似文献   

2.
唐人传奇与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两枝奇葩。宋人洪迈称道:“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鲁迅也曾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唐人传奇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这除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以外,还应当从文学发展的源流、小说这一文艺样式演变的内部规律来探讨。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早在宋代即为人明确提出,此后历代论者又不时议及。程千帆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对此问题做过精辟的研究。要较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唐科举制及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这两部书是首选的必读之作。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出:“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明人王文禄于《文脉》卷二亦谓:“唐以诗取士,盛矣。”严、王均认为唐代因科举需试诗,从而引起唐诗之盛。今人余冠英、王水照在《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中进而提…  相似文献   

4.
“唱(唐)诗”其实就是唱歌,这是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如《汉书·艺文志》记载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做,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说曹操喜欢做诗,做了诗,马上就让人谱成曲。我们从唐代《集异记》所记载的旗亭唱诗的故事可以知道,唐诗在当时是被大量传唱的,所以唐诗在过去被称为声诗就是这个道理。据明代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代著名诗人入乐歌唱的绝旬,以李白和王昌龄的居多。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是被称做诗歌的黄金时代.应当说,把唐代称做诗歌的黄金时代,它是当之无愧.唐代诗人多,作品多,唐诗把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发展到了顶峰,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唐代众多诗人中,又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尽管李白生前已经煊赫一时,杜甫在生前反而不大为一般人所重视,随着历史的推移,杜甫的名声愈来愈大,研究注释杜诗的人愈来愈多.从清代仇兆鳌以后,注释、  相似文献   

6.
一、名称和渊源“传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戏剧体裁之一。“传”读作chuan,与“宣传”的“传”同音,而与“史传”、“传记”之“传”(读作zhuan)不同。其实“传奇”这个名称,在文学史上不一定都是指戏剧,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就是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明清传奇”是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剧剧本。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简要地作了说明:“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言,此传奇之第一义也。至宋则以诸宫调为传  相似文献   

7.
关于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之影响和地位问题,历来评价甚高。但就他的创作和理论看,以“古雅”拯时弊.确无多少新意,且不说他创作上的“蹈袭””之病,就是其理论也有“倒退”嫌疑,故当代学者对他于唐代文学之开创之功颇有持怀疑态度的。笔者以为: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之影响和地位不容否定,前人对他的赞誉并非虚辞,后人对他的訾议也有理有据。我们主张将他的理论和创作放在初、盛之交这个特定的文学背景上考察,以为他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和赢得的声誉.皆是时代使然,机遇所致。其文风改革的成功秘诀有二:一是抓住机遇采取矫枉过正之手段停止人们对形式的痴迷,二是把握契机高扬“汉魏风骨”以补充那业已成熟的至美的声律形式。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之功绩仅在于此,拔高或贬低都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视角,重新考察和阐释唐传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演进与贡献,认为唐传奇融汇以往各种文体的特长并使之辞章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而跻身于文章之林,终于使中国小说在中唐走向了自觉;它本身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与唐诗一起成为唐代文学的标志;它不仅为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树立了各种新的范式,而且为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确立了以想象、虚构追求艺术真实的正确方向和原则,在后世曾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历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前半叶,唐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学术规范形成、定型的时期,邵祖平的《唐诗通论》、苏雪林的《唐诗概论》、闻一多的《唐诗杂论》等综论性著作已经摆脱了宁明以来点评、鉴赏式的旧思路,开创了对唐代文学发展规律进行梳理和加深唐代诗歌“史”的研究的新局面,同时,闻一多、岑仲勉、陈寅恪等人的作家作品考证工作也为唐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第二阶段是50年代初直到文革结束,这个时期的唐代文学研究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比较大,前进中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林庚、马茂元、陈贻Xin等学者仍能从文学、诗学的内在特质出发,对唐代文学进行纵深研究,其中林庚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说传神地揭示了盛唐诗歌的神髓,影响深远;第三个阶段即20世纪最后20年,是唐代文学研究复兴和再次繁荣的阶段。人们在认识和反省前30年所走的一些学术弯路之后,开始重建学术规范,其中陈贻Xin、傅璇琮的作家研究,袁行霈、罗宗强的理论分析,葛晓音、赵昌平的诗学探讨,吴汝煜、陈尚君的资料考证尤具学术个性,富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诗意之所在,也是衡量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尺。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人间词乙稿序》),“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诗歌意境创造的自觉时代。唐代诗人和评论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对意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异采纷呈的意境构成了千古卓绝的“盛唐之音”,也是唐诗臻于成熟的标志之一。胡应麟说:“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诗薮》)。翁方纲指出:“盖唐  相似文献   

11.
《唐代铨选与文学》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于八十年代前期撰写《唐代科举与文学》,旨在以科举作为中介环节 ,把它与文学沟通起来 ,研究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 ,以进一步考察唐代文学是在怎样的一种文化环境中进行 ,以及它们在整个社会习俗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样的研究思路曾得到学界的认同。当时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宗强教授在为拙著《唐诗论学丛稿》所作的序言中 ,就说 :“至于《唐代科举与文学》,则纯粹是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学的范例 ,它从一个侧面非常生动地展示了有唐一代士人的文化心态” (1 990年 3月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明非教授所…  相似文献   

12.
孙季良,盛唐时期河南洛阳偃师人。他是名儒尹知章的门生,又与著名诗人张说、贺知章等人同列"开元十八学士"。孙季良的传世诗文作品极少,在整个唐代文学史上湮没无闻,但在唐诗选本史上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他编选的《正声集》是第一个唐人选唐诗的诗歌选本,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他还擅长书法,并且参与了唐代大型官修类书《唐六典》和《初学记》的修撰。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勇于革新的陈子昂做出了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揭开了唐诗春天的序幕。大诗人杜甫称颂他“名与日月悬”;韩愈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明代的唐诗专家胡震亨又把他比做“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的陈胜。然而,他的生平行事及文学成就,却向无专著详细评介。西北大学中文系韩理洲同志的《陈子昂评传》(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是关于陈子昂的第一部评传,它填补了学术界这方面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新闻起源于何时?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同志说:“奇闻异事”,自古皆有。只不过当时没有人提出这个概念。古人记载这方面的事,有史书之“志”,有文学之“志异”和“传奇”。到现代,有了报纸之后,又被搬上了版面,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据实物资料考证,一八五八年《中外新报》要求访员采访“里巷中事”。所谓“里巷”实指社会之一角。一八七二年在上海出版的《申报》,就报道了许多“里巷中事”,有孝子节妇,有悍妇泼媳,有邻里纠纷,有公堂诉讼等。用今天的话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是被称做诗歌的黄金时代。应当说,把唐代称做诗歌的黄金时代,它是当之无愧。唐代诗人多,作品多,唐诗把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发展到了顶峰,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唐代众多诗人中,又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尽管李白生前已经煊赫一时,杜甫在生前反而不大为一般人所重视,随着历史的推移,杜甫的名声愈来愈大,研究注释杜诗的人愈来愈多。从清代仇兆鳌以后,注释、考订、研究杜诗的工作日趋缜密,深入而广泛。反之,对李白诗的注释、考订、研究,却相  相似文献   

16.
朝鲜传奇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中国传奇文学的直接影响,这是已经被充分证实的,这里无须赘谈。本篇论文着重探讨的是朝鲜传奇文学接受中国传奇文学影响的客观效果。中国唐代传奇的出现,曾给中国的小说带来怎样的清新!它以其无畏的魄力和特有的魅力,征服了世代读者。在文学史上也为自己赢得了一席宝贵地位。我们都还记得鲁迅曾带有怎样的喜悦提及它:“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亦甚明,而尤显者乃时则始有意为小说”(1)。唐以后,虽然模拟唐传奇尉然成风,但  相似文献   

17.
唐代文学的分期在唐诗研究中分歧最大 ,导致众说纷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确立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本文认为“声律”和“风骨”是唐诗分期的客观因素。文章以唐诗选本和唐人评述为基点 ,通过分析“声律”、“风骨”在唐诗艺术和理论中的演变 ,认为初唐诗人所期待的“文质斌斌”的艺术内涵就是“声律风骨兼备” ,这一未能在初唐实现的诗歌理想在盛唐得到了实现 ,因而也构成了唐诗成熟和繁荣的标志。中晚唐诗歌在声律、风骨分化的前提下走向狭隘现实主义和追求声律格调的新形式主义 ,因而出现了元白扬杜抑李的偏激的诗教理论 ,导致了重格律轻风骨的单调的唐诗选。而对唐诗风格有过全面研究的司空图 ,则最早依据“文质斌斌”的理想提出了初、盛、中、晚四唐说  相似文献   

18.
如所周知,中国古代作家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摹拟前人的优秀作品。蒲松龄也曾采用这个方法来体认和吸收唐代传奇的艺术经验。他的《续黄粱》、《莲花公主》、《织成》、《葛巾》、《武孝廉》在唐传奇中有其蓝本。鲁迅先生说蒲松龄“抚古”、拟唐人小说,强调了蒲松龄学习唐代传奇的事实,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渊源。蒲松龄自己在《聊斋自志》中也把《聊斋志异》比作干宝的《搜神记》,在《感愤》诗中把它比作洪迈的《夷坚志》,当他郑重地为该书命名时,用的也是唐人语汇:“志异”二字出于沈既济的传奇杰作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嫦娥"典故,这种文学现象表明嫦娥传说业已深入文人文学的创作。唐代诗人在用"嫦娥"之典抒发己怀的时,又在诗歌中丰富了嫦娥形象。唐诗中的嫦娥形象大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孤独、清冷、娇美、轻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丰富的区域性决定了全国各地必定存在不同风貌、不同价值的“唐诗之路”。以幽州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与燕山南麓通往东北边塞的道路,构成了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突出自身优势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河朔唐诗之路”。河朔诗路拥有数量众多且分布密集的诗人行迹与创作、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并且串联起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等文化望族,是为唐代诗坛输送诗人最多的诗路之一;河朔唐诗与陇右唐诗分别承载着唐代边塞诗的东西两极,共同成就了盛唐边塞诗这座诗史上的高峰;慷慨悲歌的河朔之风为唐诗注入了贞刚之气和独立不屈的人格精神,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和唐诗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