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训诂中用同义词释词时,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称之为“统言”、“析言”(统言又称浑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又称别言、对言、对文)的术语。周大璞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浑言、统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对言是相对而言,散言是不相对而言,相对而言的文辞叫做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叫做散文。” 统言和析言的语言现象,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早已有所表现,且很盛行,不过无人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如:  相似文献   

2.
《广雅疏证》中有相当可观的同义词辨析语料,其中识同语料占绝大部分。借助这些语料,我们探讨了王氏辨析同义词在识同和辨异两方面的具体方法。在识同方面主要运用了文句归纳识同法、借古注识同法、用俗语识同法等。在辨异方面主要运用了语义界定辨异法、对文散文辨异法、别言合言辨异法等。  相似文献   

3.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  相似文献   

4.
托物寓意类散文,借写某种“物”.通过展现其的精神内涵来表达作者的态度情感.这就把事理爱憎“物化”.把抽象道理形象、生动化,因而易于让人理解,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与教益,但这类散文必须紧扣所托之”物”与作者”意”之间的联系,以一条明晰的线索和精炼含蓄的语言把文字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5.
释“零”“落”兼释“受”“萚”谢质彬一释“零”“落”“零”与“落”是同义词。古籍中常见。有时合用,有时分用,意思一样。《说文》:“落,凡草曰零,木曰落。”这是就对文而言;若是散文,则二者可以通用。训诂家所谓“对文则异,散文则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那...  相似文献   

6.
《周礼》汉注“读为(曰)”、“读如(若)”新探──略兼及《说文》“读若”例江中柱读书治学,必先正字、明字音、了解文籍中的字是正字还是假借字。西汉时,一般用直接注释的方式来表示,不用术语,不作特定的说明。到了东汉,有关上述四项内容的训诂术语得以产生并有...  相似文献   

7.
《广雅疏证》在同义词研究上具有重大的贡献,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义同"说为理论建构了一个同义的意义网络;规范了前人的综合辨析同义词的术语"对文"和"散文";撷取了经史子集中同义词训释、辨析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散文创作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冲击和影响必然导致散文创作的分化,形成“雅”“俗”分流.二者间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矛盾的统一体,呈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从认识和实践上求新求真求美求善,以求得“雅”“俗”散文的互生共进,并存共荣.  相似文献   

9.
“委曲”和“委屈”是不是同义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讨论同义词的著作有的把这两个词列为同义词,在语言运用中,不少人也把这两个词当做同义词,把“委曲”当“委屈”来用。实际上,这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同义词,因此,在语言运用中,这两个词必须严格区分,避免混用。 “委曲”和“委屈”在现代汉语中不是同义词,但在古汉语中却是同义词。成语“委曲求全”有人写成“委屈求全”。“委屈求全”应看作是“委曲求全”的别体,不应看作是“委曲求全”的误写。“委屈求全”的成语的合法身份应该得到承认。  相似文献   

10.
“克己复礼为仁”内含儒家思想系统的基本范畴,是掌握孔子思想的关键。后世尤其是现当代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从未停止,且争论不断。“克己”涵盖修身、“约己”等含义,“礼”可诠释为周礼、节文乃至人性修养,“仁”可诠释为人际关系乃至内在德性、实践理性。“礼”“仁”之间至少有仁先礼后、礼先仁后、仁礼统一、仁礼分疏等不同关系。“克己复礼为仁”研究属政治学、社会学抑或伦理学,争议明显,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也存在治学方法旨趣上的差异,作为内证文本的《论语》《左传》也有优劣之别。未来研究中,我们应从诠释个案出发,立足多维视域,予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例析了梅尧臣“以诗代文”的种种表现形式──“以诗代书信”、“以诗代日记”、”以诗评论诗书画”、”以诗代游记”和“以诗译文”,指出其特点是运用散文的笔法句法入诗,加重诗歌的记叙、议论成分,以使诗歌的内容和功能趋于散文般宽广。由此可见,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显著特点,在梅尧臣的诗歌中已露出了端倪。从这一意义上说,梅尧臣堪称“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是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12.
《说文》七下疒部:“疾,病也。”“病,疾加也。”段玉裁“疾”字下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文献语言中象“疾”、“病”这一类“浑言(统言,下同)不别,析言则异”的词义现象,是不是客观事实?它们在语句中出现时如何取义?黄季刚先生指出,“其正之训诂学”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对这种“浑言不别,析言则异”的同义词,我们就应归纳它们在语句中的用例,观察它们的词义在运用中的不同情况,从而引出切合事实的结论。“浑言不别,析言则异”的词,在语句中出现有两种情况:单用一词,并用数词(一般为二词)。在语句中取义也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的简称。郑玄为“三礼”作注,在训释名物、注解经文的同时,还详细阐发了自己的文艺思想,对诗乐的生成、功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后代研究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重视同义词的辨析与比较,他辨析的重点是同义词在运用中的“同”和“异”。辨析时,他采用一定的程式,一定的术语,使同义词的分析程式化,一目了然,清楚明白。段玉裁是常常采用“浑言”与“析言”对举的方式来辨析同义词的。“浑言”是笼统地  相似文献   

15.
“条顿”是严复著译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在《原富》《群学肄言》《社会通诠》《法意》及《英文汉解》中,均有提到。在目前已出版的严复全集、严复文集及严复学术资料选编中,大多收录有《英文汉解》一文,严复在该文中提到了“条顿”的英文表达方式。长期以来,《英文汉解》中的“条顿”一直被拼写为“Tentonic”,而经查证,“Tentonic”在字典中是不存在的,应该是后人在辑录时把其中的字母“u”误看作“n”录入了,正确表述应为“Teutonic”。  相似文献   

16.
梁向阳先生有着运用区域研究的方法来考察中国当代散文发展流变的学术自觉。其专著《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从“区域”、“时代”、“人”这三个彼此交叉又能够各自独立存在的视角出发,以区域研究为方法论,以时代发展对散文的影响为经,以当代散文发展过程中“人”的遭遇为纬,描绘了一个三维立体的散文史构图,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散文史观,为中国当代散文研究构筑了一个“区域散文研究”方法论系统。  相似文献   

17.
作文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功与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讲求语言的艺术和美感。语言运用得好.能增强作文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和鲜明性,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美化”作文的语言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创作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明镇远侯顾成以武官身份镇守贵州而建立功勋,其墓葬后世称“武墓”;罗汝芳是阳明后学的代表性人物,其墓葬后世则称“文墓”。传二墓均立于安顺九溪村河畔。已有研究表明,“武墓”确为顾成长子顾统与其妻俞氏合圹,《顾夫人俞氏圹志》厘清了该墓茔之讹传数百年的谬误;“文墓”虽疑窦重重,为考古研究带来了许多疑云,却增加了对罗汝芳晚年生活际遇、思想由激进转为隐逸突变的深思,且从罗汝芳的“韦氏之识”“伤子之痛”和“隐居之谜”事件分析,其隐逸并葬于安顺九溪之说极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在土家语中“梯玛” [thi55ma53]是敬神的人 ,是男巫 ,不是“女神”。《“梯玛”探幽》一文认为“梯玛”是“女神” ,是不符合土家语言事实的  相似文献   

20.
《五经正义》是唐代初年孔颖达等人奉敕编撰的一部经学训诂著作,《尔雅》是汉代以前出现的一部以今语、通语解释古语、方言的辞书。孔颖达等人在疏通训解“五经”时,不仅广泛地征引了《尔雅》及其汉魏旧注,而且还论及《尔雅》学的诸多相关问题。本文对《五经正义》在征引《尔雅》及其旧注时的训释特点作了总结;对《五经正义》关于《尔雅》撰人、序篇、篇名含义及《尔雅》声训法的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五经正义》征引上的失误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