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梧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建城历史的岭南名城,汉代以来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中国佛教在岭南地区最早的传播与兴盛地。中国两位著名的佛教人物--牟子与契嵩即诞生于梧州。东汉时期的佛学家牟子,为苍梧郡广信(今梧州一带)人,他所著的《理惑论》,是中国第一部佛教理论专著。牟子及其《理惑论》迄今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加快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珠江—西江佛禅文化带”,推动广西和广东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本刊与梧州学院、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纪念牟子诞辰千年暨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地位学术研讨会,借助研讨会打响梧州特色文化品牌,论证梧州是岭南古代佛城,给梧州市一个新的有国际意义的品牌。  相似文献   

2.
从牟子之前的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变迁来看,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实际上是域外思想首次成功进入以儒道学说为根本的华夏。而牟子之前的佛经翻译尽管也称得上佛教传播的一个里程碑,但其深度和影响力还没有达到中国化的高度。牟子的《理惑论》主要围绕儒佛、佛道关系及佛教自身的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中国化的阐释,初步实现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奠定了牟子作为古代中国域外思想中国化第一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牟子“归苍梧”,居住在漓水与郁水交汇的苍梧郡治广信城,与苍梧太守交好,又多与人交流和激辩。于是苍梧因牟子《理惑论》而成为佛教东传圣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佛教的初传,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较陆上丝绸之路为早。牟子的诞生、《理惑论》的深远影响及“云山古佛场”的美誉,使拥有众多名刹古寺的梧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年佛城。  相似文献   

4.
基于梧州“岭南古代佛城”的文化定位和弘扬“牟子精神”,创议两广共建“珠江—西江佛禅民俗文化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佛禅及民俗文化资源相通的特色突出明显,以构建文化带的方式串接起来,可以促进珠江—西江水系地区及辐射地区,乃至海内外的佛禅及民俗文化的交流合作,并从文化和民间友好交流上对接与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5.
王忠武 《东南学术》2003,(6):147-150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这一"李约瑟难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但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社会科学这一相关问题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研究后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可能远超过了纯粹的"李约瑟难题",当前极有必要将该问题的研究延展到社会科学领域.本文认为,近代社会科学没有在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和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的中国产生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必然性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形态长期延续;社会科学主体的人格缺陷;社会科学学科地位的不独立;社会科学方法的落后与客体的未充分分化;科学教育的欠缺以及社会环境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6.
儒佛会通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佛法东传以来,儒佛交融、儒佛会通就逐渐成为儒佛关系的主流,最终形成了亦出世又入世的儒化佛教和佛教色彩浓厚的宋明理学。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倡导儒释同源、儒佛互证的佛教大德和儒门宗匠,儒佛会通使中国文化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了印度文化,也使佛教的圆融精神在中国文化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秦新林 《殷都学刊》2006,42(4):109-112
我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有佛道二教之争。蒙元时发生的一次佛道大辩论,其结果是佛胜道败,确立了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最高地位。这一事件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对元代政治带来某些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对加强西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9年3月28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3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回顾与前瞻暨纪念<社会科学研究>创刊30周年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政协前副主席、省科技顾问团副主任辛文,四川省政协前副主席章玉钧,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殷建中、理论处处长王素.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段建玲,四川省社科联秘书长李泽敏,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社会科学研究>编委会主任贾松青,四川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四川省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周友苏,中国社  相似文献   

9.
邓红蕾 《江汉论坛》2007,(11):75-80
禅宗作为佛教哲学中国化的典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哲学"杂交"的产物,印度的佛教理论为禅宗提供了一个佛教化的"肉身"与"外形",中国哲学则为她提供了一个使"肉身"立起来的"骨架"与令"外形"动起来的"血液".二者的双向变形,实现了佛教版的"肉身"与中国式的"骨架",禅定状的"外形"与直觉型的"血脉"的完美契合,其"心即真如""悟真"理论的创立,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省孙中山研究会、省历史学会、省现代史学会、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南京民国史研究会于十一月七日至十二日在南京联合举行了江苏省纪念  相似文献   

11.
论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滋生于与中国远隔高山大漠的古印度,那里长期分裂割据,遭受外来入侵,缺乏进行对外扩张的武力。然而,佛教并不凭借古印度的国家力量,在中国获得了远胜其他邻邦宗教的地位,形成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范例。对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历来学者虽多有论述,但从中国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佛教教义的不断变化看,这一问题还有补充说明的必要。 一、魏晋佛教兴盛的原因 佛教自两汉之际东来,本无太大影响,中国文人视之为道术。如袁宏《后汉纪》说:“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将悟群生也。……沙门者,汉言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正因为视之为道术,认为“浮屠所载,与中  相似文献   

12.
普陀山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产自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佛茶"香清可散净心中妄念,至味能悟得佛法妙谛",是普陀山千年文化的沉淀,是圣山禅门智慧的升华.茶随佛而来,伴佛而生,为参禅之辅,礼佛之备,也是世人品评的佳品."茶佛一味"、"茶禅一味".本文从普陀山佛茶与佛教的历史联系对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初期,中国内地佛教判教思想兴起,目的是纠正佛经翻译的杂乱与矛盾,建立统一规范的佛经系统,后来发展成运动潮流。判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功劳。魏晋南北朝"毗昙""般若""涅槃"三大思想体系统摄中国佛教,毗昙学属于小乘佛教体系,是西域龟兹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后来判教中突出了大小乘的纷争。至隋朝大乘佛教已占据统治地位,小乘受到排斥和打击,中国内地小乘佛教从此一蹶不振。龟兹佛教也受到巨大冲击。此后,在中国佛教史中,龟兹佛教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近代龟兹佛教遗产的发现,引发了对龟兹佛教的追忆和重新审视。但判教形成的固化观念,还在约束着龟兹佛教研究的开展。对龟兹佛教和石窟的再认识、再研究,必须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以现代社会科学的视野和研究方法,揭示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更深广的内涵和特色,正确认知龟兹佛教的历史价值和地位。这些研究成果,必将对客观阐述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19-123
从北朝佛传故事图像艺术中的乘象入胎、逾城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等几个故事片断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社会取得的长足发展并逐渐与中国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表现出对中国固有文化的顺从。最为重要的是,佛教本身具有的某些思想实质上迎合了中国人的思想习惯,深察之,即佛教思想中蕴含的济世观念。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和准确界定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概念,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历史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讲话还提出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资源"论和"三大特点"论。整个讲话蕴含着"马魂、中体、西用"融通生成、综合创新的思想精义,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质内涵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世界上有佛教、基督教、伊斯主教三大宗教,也相应地形成了三大宗教文化区。中国古代也有三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儒教,前者由外来传入,后两者为中国本土所生长,但三教并没有形成各自的文化区。儒、道、佛三教由于教义、修行方法上的不同,在广泛的流行中互相对立、排斥,但三者都是宗教,其思想体系基本上均属于唯心主义范畴,都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因而在发展中又能互相渗透和融合。三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统摄性的影响作用,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说,中国古代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精神产品都难以超脱于儒、道、佛三教的影响之外。古代小说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与三教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充满着儒、道、佛三教的思想意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校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思想上深化认识,行动上强化落实。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古代至一九九0年卷,是甘肃省志第六十一卷,时间断限上溯东汉,下至当代(1990年),按照"明古详今"的原则,全面反映甘肃社会科学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于东汉以后历代各重要时期甘肃人文社会科学,采用介绍重要学者的形式反映其大致风貌及其思想传承,取其"明古"之义;对于当代(1949年~1990年)甘肃社会科学发展的状况,则以学科形式反映,取其"详今"之义,是本卷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9.
“斯诺命题”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1月创刊)迎来创刊30周年华诞。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和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3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团结了一大批学界同仁,成为当代中国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本刊编辑部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成长为主题,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其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治学经历,回顾并反思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这份中国学术界最有创造性的、顶尖的理论刊物,在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探讨了现代社会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路径,希望《中国社会科学》能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新的探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梳理了中国政治学发展的30年历程,认为中国政治学在经过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以后,应向本土化阶段跨一大步。希望《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0.
陈远宁 《船山学刊》1994,(2):161-173
自西汉以后,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就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来说,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会的历史。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便不能只孤立地研究儒家思想,还要同时研究佛道思想。否则,不能把握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貌,也无法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而由于与道家思想相比,佛教思想具有更丰富的理论内容和更精致的思辨结构,对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影响更大,所以,对佛教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佛儒两家思想既相互汲取又相互排斥关系的研究,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