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最”类极性程度副词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四个最典型的极性程度副词"最、顶、极、至",着力从历时角度来勾勒它们的虚化过程,从而理清极性程度副词语法化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极性程度副词语法化的一般机制,同时也为分析极性程度副词之间的内部差异奠定基础。通过分析两组极性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推知,极性程度副词的来源不外乎是名词和动词,极性程度副词"最1"和"至"是来源于动词,"顶1"和"极"则来源于名词。在虚化机制上,极性程度副词一般都是在"泛化"、"隐喻"以及"相邻句位"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在完全演化为程度副词之后,它们的语法化并未就此停滞,而是一直在继续进行,表现为语素化、主观化、可补化和双音化。  相似文献   

2.
<型世言>是一部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中最常用的多义程度副词主要有"颇、更、十分、一发"等4个.其中"颇"作为程度副词既可表示程度高也可表示程度轻;"更"既可以是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状态副词、语气副词,还可以是连词;"十分" 既可表示程度高也可表示程度超常,还可作为语气副词使用;"一发"既是程度副词又是方式副词、语气副词.它们彼时的用法同300多年后的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小议副词“真”和“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真"和"很"都是副词,都能够修饰形容词和动词作状语,曾经也都被认为是程度副词.文章从传信范畴的角度,通过与典型的程度副词"很"的比较,阐述了"真"并不是一个程度副词,而是一个表示传信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4.
程度副词由于使用频繁,某些"高量"程度副词的程度已有所削减,表现为结构功能增强,利用辅助手段表达"高量".在口语语体中程度的凸显主要有三种手段:(1)内部选择,即选择常用性低于"很"的词;(2)外部引入,包括方言程度副词的借用、外部成员的引进含"程度义"不成词语素的成词化等;(3)原式附加,包括重音、重叠、叠用等.  相似文献   

5.
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分析了南通话程度副词"嫌"、"很"的基本用法,认为南通话"嫌"、"很"在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程度副词"太",在句法上呈现出功能互补.在此基础上,指出南通话"嫌"的副词用法源于动词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一种表现;而南通话"很"的副词用法与普通话"很"完全不同,其特殊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表现在历时和共时平面都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共有程度副词12个:"极"、"最"、"至"、"太"、"大"、"甚"、"殊"、"弥"、"益"、"愈"、"逾"、"滋".其内部发展不善平衡,表达程度高和表达程度变化的程度副词均已成体系,却未见真正表达程度轻微的程度副词.在句法功能方面,<吕氏春秋>程度副词与其它先秦程度副词没有很大差异,但也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好歹"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好"和"歹"通过经常连用而逐步凝固成词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好歹"可分为名词和副词两类.名词"好歹"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其中一个成分语义的失落,形成偏义复合词;另一条则是通过转喻,代指事件或情况的结果.其中后者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前者.副词"好歹"既可表时间,也可表语气.从认知角度看,概念结构的隐喻是时间副词"好歹"产生的根本机制,而转喻则是语气副词"好歹"形成的内在动因.语气副词"好歹"的主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歹"出现的语言环境有了变化,二是"好歹"的句法位置变得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8.
含程度副词"好"的"好AP"句在近代汉语阶段通用于南北方言,从清末开始才在粤语区形成使用优势;程度副词"好"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是由形容词"好"在语言明晰原则的驱动下,经过动因竞争、类推和重新分析语法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随着双音节化的发展,汉语中的副词加后缀双音化日益增多,常见的副词后缀有"为"、"地"、"自"、"其"、"来"、"而"、"然"、"是"等.此类副词双音化现象受到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影响.而通过考察 "副词+后缀"的双音化现象,可以管窥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双音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形成的"不 X Vp"格式是否定格式的一种非正常语序。学者们对其句法结构的分析存在着诸多分歧。本文认为其句法结构反映了其词汇化程度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连续统。  相似文献   

11.
"精"是北方方言特有的一个程度副词,它由名词演变为动词、形容词、副词,体现出了典型的语法化特征。本文在充分调研汉语语料的基础上,从历时角度,分析"精"由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及路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视域对其语法化的形成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2.
安阳方言的副词"可"分为两个,一个是评注性语气副词,一个是高量级程度副词.文章首先重点讨论了程度副词"可"的语义成分,即非现实信息性,进而讨论了程度副词"可"的附加语用色彩,并对其在程度副词系统中定位,然后讨论了评注性语气副词"可"与普通话的不同.最后附带谈了一下语义范畴以外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代汉语副词“可煞”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讨论了"可煞"在唐宋元明清以及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总结了它演变的三个明显特点一是由宗教文献向中土文献渗透,宋代是过渡时期,元明清时期完全确立;二是修饰对象由多样化向专一化演变,由最初的修饰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到专一修饰形容词"作怪",明代是过渡时期,清代完成;三是语义逐步呈现相对统一性,由最初的可以用做程度副词、语气副词、或二者兼而有之到清代的语气副词与程度副词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4.
程度副词可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类.本文对辽宁省黑山县方言中几个"很"类(绝对程度)副词的用法进行了分析讨论,内容包括副词的语法特征,如句法功能、组合能力与重叠形式等;副词所表程度义的等级性及其对所修饰成分的选择性;该副词与其他方言中相关、相类词的用法的异同辨析.  相似文献   

15.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主观程度副词“何等”的形成,经历了由词组→代词→副词的过程。由词组而代词,成于汉代,深受汉译佛经的影响。由代词而副词,成于元末明初,与其所在句语气功能的转化以及所饰成分的述谓性变化有很大关联。副词化后的“何等”,功能也在不断地扩展。  相似文献   

18.
程度范畴的形式化手段分属于词汇、语法和语用等不同的语言层面,而现代汉语性质量程度范畴的表达方式之一———词汇手段,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程度副词是程度范畴形式化的词汇手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言运用中,程度副词表达程度范畴时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来体现的:第一种形式是程度副词与量级序列类形容词组合,这又分为两种情况:非"量差程度副词"与量级序列类形容词组合、量差程度副词与量级序列类形容词组合;第二种形式是"最"与极限类形容词组合;第三种形式是程度副词与状态形容词组合。  相似文献   

19.
《吕氏春秋》时代正处于古汉语程度副词的调整转换时期,一些先秦时期使用过的程度副词如"祁、已、丕、肆、孔"等在《吕氏春秋》中已不再使用,说明部分先秦常用的程度副词到《吕氏春秋》时代已逐步变成不常用或已逐步衰弱。这些程度副词表达的语意已被其它程度副词所替代。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通过语料分析,探析副词"偏"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认为副词"偏"的语法化是以词义变化为基础,同时受到认知变化、句法位置、语义预设、主观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