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问题,以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学生思辨性表达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启发思辨教学活动和调查问卷形式,研究从学生角度课程是否满足其对信息表达输入的需,哪种活动最能提升其思辨性表达能力。研究发现,学生认为现有课程信息量基本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教材应提高时效性;课堂辩论最能提升思辨表达能力。研究证实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根本在于“学”与“思”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曾建萍 《云梦学刊》2015,(2):139-143,156
近年来,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考察相关翻译教材、授课方式以及课堂的参与主体,发现笔译课堂中的"思辨缺席"现象明显。如何改善现状,培养与提高思辨能力成了目前笔译教学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用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去预防腐败现象;借鉴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找准腐败;利用中医"辩证施治"的方法惩治腐败。针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上,像中医诊治疾病一样,为反腐败斗争开出的一剂"良方"、"良药",清除和根治腐败这一社会"病痛"。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着眼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发展观和荣辱观为统领,坚持以德育人和以法育人相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揭示教材内容的核心———"理";另一方面又要对应施展有效的"力",这样才能真正展示这门课程的价值内涵和外在特征,吸引学生认真学习、领悟并导向自我教育。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坚持"理"与"力"相结合,即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会"明理"、"析理",又要会巧妙"发力",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统一,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5.
对于人的"自由"、"自觉",马克思曾在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的三重关系中作了考察与论述。即作为"类存在"的人在"真正的生产"中得到规定的"自由"、"自觉";作为在生产发展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不同社会形态中实际实现的"自由"、"自觉";作为人对实践对象自身必然性的能动适应中获得的"自由"、"自觉"。三者分别揭示了"自由"、"自觉"的历史起点(历史根据)、历史形式和最高本质,既有联系亦有区别。同时也显示了"自由"、"自觉"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论阈中的"自由"、"自觉",始终处于具体历史的关系中;无条件地、不加分析地把"自由"、"自觉"当做人和审美的"本质",不仅倒置了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也将人和审美等同了起来,使其变成为非现实的知性抽象品,不是马克思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英美报刊选读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专业学生思辩缺席要求专业课程的彻底改革.该文认为英美报刊选读课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就英美报刊选读课提出互联网资源和自主学习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新思路,以实现学生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双重提高.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对新教学模式能提高思辨能力的作用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7.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增强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所涉及的教学案例,按照其作用领域大体可分为理论原理说明类案例和决策能力体验类案例。选择本课程教学案例应准确反映理论知识、紧跟当前形势、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案例教学设计中要做到案例制作既要尊重事实又要"抓大放小",案例剖析既要高屋建瓴又要脚踏实地。  相似文献   

8.
俄国民粹主义被称为是一种"经典的民粹主义",其经典性就在于,它在各种类型的民粹主义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其表现形态也最具完整性。一个多世纪来,对俄国民粹主义的各种批判,虽说也时而约略地点到了它的软肋和弱点,即"超越"资本主义的观点,"直接过渡"思想,亦即它是一种"超阶段"的社会主义。但对此并没有十分明确、突出地加以表述,尤其没有把它从俄国民粹主义的种种错误和弱点中作为一个最关键、最要害的问题予以突出表述。《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一书对俄国民粹主义的"超阶段"、"直接过渡"理论及其社会阶级根源、影响和危害一一进行了深入论述,这对我们加深对"超阶段"社会主义的认识,划清马克思主义同俄国民粹主义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思辨能力培养对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英语写作,作为语言输出与运用的高级模式,更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从而提高写作品质。结合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和英语写作教学特点,研究人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入手,通过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能力、建立学生写作档案、提高教师思辨意识和能力以及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英 《兰州学刊》2010,(11):45-47
生态问题业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文章从生存论角度,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进行解读与阐释。现实的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逻辑基点,"人化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平等的,"现实的自然界"与"现实的人"互为本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核心障碍就是"资本逻辑",科技进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禹青 《理论界》2013,(2):77-80
族群符号边界的建构将不同的少数民族区分为"我族"和"他族",这种类别的划分无形中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树立一个屏障。族群社会分类的过程,也就是"我族"之间的相似不断得到强化,"我族"与"他族"之间差异性得到强化的过程,这种强化的结果是"我族"与"他族"发生严重异化,从而阻碍"我族"与"他族"之间的人际互动、族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族际通婚。  相似文献   

12.
张世亮 《阴山学刊》2010,(4):102-104,121
方以智针对"有"、"无"这一对范畴提出了"不落有无"说。经过对"半提"与"全提"的批判,他在"允中氏之则天"、"子思之言‘中、和’"与"孟子之创为‘养气、践形’之说"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大全提"意义上的"不落有无",从而指出"大全提"才是"不落有无"的真正内涵。方以智"不落有无"说的提出最终导致了其学术取向上的"统合三教"主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进程: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人"转向费尔巴哈的"生物人",进而转变为从事生产、生活实践的"现实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人",最终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化、历史化历程。在这一探索历程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内涵实现了多维的革命性规定,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真正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政治学基本问题的角度对中国党政关系进行了概括性论述,而后分别从结构功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角度对党政关系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社会浸合度"的概念,主张以"党政结构"代替"党政关系",以"调整党政结构"代替"理顺党政关系",指出调整党政结构的目标是实现党政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最根本的特征,主要类型有三种:儒家道德意义上的"天人合德",道家自然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汉儒的"天人感应"。虚灵感应之"心"与有情的宇宙观可以作为"天人合一"思想可能的哲学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修养境界、审美情趣、政治理念、人格评价、价值判断标准的确立与形成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意义与经验的关系究竟怎样",显然是一种西方哲学的表达方式。本文从儒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式出发,认为在面对类似问题之时,儒家哲学不是从事件承受者的"意义"角度考虑,而首先从事件施加者能否"心安"、是否"不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一理论旨趣使得儒家思想带有强烈的实践特征,也使中国哲人在现实面前可以"忧乐圆融",为这一西式问题提供了一种更愉快的中式解答。  相似文献   

17.
当前,英语专业教学面临着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时代话题。在已有CBI理念下,英语专业课程被分为内容性课程和技能性课程。从英语技能性课程角度探讨CBI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期体现CBI对英语专业技能性课程教学的提升、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改善,发展CBI内涵、促进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对马克思的《问题》和《导言》这两部早期著作中的"人类解放理论"作了详细论述,以此为由对"《问题》、《导言》不成熟论"提出了质疑,并试图从"五个方法论原则"对"《问题》、《导言》不成熟论"进行驳斥。事实上,这五个驳斥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足够的证据表明:《问题》和《导言》作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尚未摆脱"旧哲学"的影响,仍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旧哲学的"痕迹",的确具有"不成熟性"。该学者的"质疑"和"驳斥"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杨利英 《理论界》2009,(11):165-166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新时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的思想一脉相承,从"对外开放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到"‘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直至在新世纪初期最终形成文化"走出去"战略,这一曲折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全面改革进程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刘文艺 《兰州学刊》2013,(6):179-183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难想象,这一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应有之义,而在这一"推进"的过程中,逐渐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内涵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西方优秀文化成果为"三重内蕴",以对内有强大的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有强大的世界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两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单一内核"的整体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