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资源产权结构安排是影响环境资源配置效率与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变量,不同产权结构安排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存在较大差异。社会转型期,现行环境资源产权对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存在制度软约束。在经济与政治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竞争导致了区域环境质量下降。为此,规范地方政府竞争、改善区域环境质量,需要建立多层次、复合式的环境资源产权结构;明晰多元环境资源产权主体的权利边界;公平调整产权主体的收益权与分配关系;完善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制度,严格保护环境资源产权。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市场经济有效对接的必然要求,是谋求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其一,要构建以所有权公有为基础的多层次、复合式的产权结构;其二,要及时设置环境产权;其三,要进一步细化、明确所有权特别是使用权所属的各种权能、权责、权益;其四,要公平调整并确保不同产权主体的收益权;其五,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产权交易制度;其六,要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和环境产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科斯定理阐述了交易费用与产权安排的重要性,为负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路径。但在中国现实情境之下,对其界定前提、界定主体、界定对象等问题的深入探讨表明,其有效性存在疑问。面对外部性污染问题,需要明晰和保护资源产权,更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来培育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并将其融为内心深处自发遵循的道德准则,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增益于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建构,服务于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产权论的核心是“产权明晰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超产权论的核心是“市场竞争激励是提高绩效的关键”。我国理论界依据产权论和超产权论对国有企业的分析,虽然都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但其改革的路径依赖不具有可行性,因为我国转轨经济中不具备其各自暗含的前提条件。产权改革不能脱离有效的市场环境,否则产权界定成本不能补偿,产权结构不能优化;市场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有效的产权制度,否则市场环境的有效性和信誉不可能真实,市场竞争的激励功能不可能发挥。本文认为,以公司治理的完善为核心,将产权结构优化和市场环境完善协调推进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5.
《京都议定书》既是一个"环境规则"公约,也是一个"经济权利"公约。它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价值追求、环境义务、经济权利、国家主权、利益分配等问题置于一种灵巧的制度安排之下,其视野远远超越了环境法律而触及到诸如产权关系、交易成本、效率最大化、市场均衡等经济学原理和内容,实现了法律规则与经济规律的对接,是法律与经济学优生优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试论自然资源产权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自然资源环境生态效益的因素很多 ,有产权制度及其限制机制 ,国家实施法律和管理环境的能力等。从资源保护的角度设置一个好的产权结构非常重要 ,必须处理好一系列的关系 ,如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关系 ,公民环境意识和国家实施法律及管理环境的能力等。对主要自然资源产权结构模式的选择和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环境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提出问题的研究、解释问题的研究、评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四个方面对有关文献作一个粗浅的评价 ,将经济学家分析环境问题的工具概括为产业结构理论、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 ,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作了简要的评述。并且认为 ,环境与生态经济学研究促进了生物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促进了学科的融合 ,拓展了科学研究的空间 ;研究中提出的重要概念 ,如资源等级、持续产量、社会贴现率和使用者成本等 ,对于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 ,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工程—环境悖论凸显,这一问题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工程—环境悖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资本逻辑下逐利的工程价值观、工程活动主体的复杂性,及工程“座架”对自然的暴力是这一悖论的根源.生态价值观的引导、构建“工程—环境—伦理”的价值生态、呼唤工程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责任,是人类超越工程—环境悖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如何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目标。文章以自然资源利用中市场失灵为线索 ,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内在机制 ,最后提出产权界定和政府干预等有关环境治理的政策和手段 ,并指出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消除贫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丁伯根原则的中国环境政策取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伯根原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丁伯根提出的关于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的关系法则: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经济政策;为达到N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N个独立、有效的经济政策。环境问题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复杂系统。因此,基于丁伯根原则,可以知道无论是庇古提出的政策措施,还是科斯的产权界定都不可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除需要运用经济政策外,政府及公众参与等多种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