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要X就X"作为一种典型的框式结构,对它进行全面研究的并不多。从语形、语义、句法、语用等多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深入我们对它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NP+不+X+谁+X"是指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紧缩式反问句式,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一句式实际是一个由"NP+不X"(陈述性否定句形式)和"谁+X"(反问句形式)整合而成的双重假设性否定句式,常用来强调表示"NP肯定具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这样的意思,含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非NP莫属"的强调意味。对"NP+不+X+谁+X"句式的考察分析,并不是对这一句式研究的终极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句式的上位句式——"NP+否定成分+X+疑问成分+X"句式。  相似文献   

3.
"一X就Y"句式是以句法标志"一"和"就"前后呼应而成的一种句法结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X就Y"可填充的词类以及"一X就Y"的四种变式句等方面对"一X就Y"的句法结构进行考察,分别对"一X就Y"句式中的句法标志"一"和"就"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概括了"一X就Y"这一格式在整体表达功能上的连贯性、量多义、非凡性等多种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口语中的"X什么X",是一种特殊的否定结构,X几乎可以由各种语言形式充当.学术界一直对其结构性质有争议,现有的句法理论也很难为其结构定性,而结合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从逻辑角度,提出"索引-否定"理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据研究,人们在使用"X什么X"时,必先"索引"否定对象,后将其置于该结构中表达否定意图,"X什么X"是"索引-否定"结构,其下有三个小类:"X1什么X1""什么X2"和"X3什么X4(X3X4)",它们在使用范围上互补."索引"有指向否定对象的作用,根据"索引"位置的不同,该结构表层有两种形式:1."X+什么X",即"索引+否定":2."X什么+X",即"否定+索引",三个小类分别与这两种形式对应.  相似文献   

5.
"这/那(个)X"是汉语口语中常见的格式,本文主要探讨"那(个)X"格式,分别从句法语义特征、表达功能、"那(个)"的虚化轨迹三个角度,对这一口语用法进行探析,重点探讨了"那(个)"表性状程度的虚化轨迹。该格式主要是强调和凸显"X"所负载的信息,而且还带有说话人自己的主观夸张情感。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形容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除了以重叠式出现的各类形容词外,还有许多词根与词缀相结合而组成的固定格式,如"老……了"、"X不YZ""X了巴Y"等(其中X为词根,Y、Z多为词缀或类词缀)。本文拟对"X了巴Y"格式进行分析,探究其在构成、功能、语义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随着汉语"X族"表达式的流行,"X族"已然成为一个能产性颇高的构式。而学界对短语构式却缺乏关注,本文从构式角度分析"X族"的构式特征及其认知机制。"X族"为嵌入式的短语构式,具有构式完型效果,指别共有X行为特征的人群;认知机制上,"X族"构式主要涉及认知隐喻和转喻、以及社会、认知与语言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安岳方言存在大量的"X到"类词语。从词性看,"X到"类词语可作副词与动词;从句法成分看,"X到"类词语可在句中充当谓语和状语;从使用频率看,"X到"类词语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X+到"类词语在安岳方言中的语义丰富,口语色彩浓厚,使用广泛。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价值等角度来分析安岳方言中的"X+到"类词语现象。  相似文献   

9.
"X奴"式流行语的大量出现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该流行语的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利用词汇空缺、认知经济性、词语类推机制来分析"X奴"式流行语的形成和发展,揭示该流行语的语言机制,并从语义泛化的角度对其语义进行分析,了解语义泛化使"奴"的旧意不断脱落和"奴"的语义由实到虚的语义特征;并为从微观层面对流行语进行个体研究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0.
"山寨X"新词的诞生,是认知主体体验现实表征,形成心理表征,实现语言表征的过程。伴随着"山寨"语素的去范畴化和"X"语素的泛化,"山寨"由词汇地位降格为一个构词语素。"山寨X"构式的多产性与"山寨"语素语义的差异性缘于认知心理、认知方式和语言本身对语言模因的驱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兴词族"X族"中的新成员"考碗族"为考察对象,从"X族"词族的总体特点出发,探讨"考碗族"的意义、衍生动因、形成机制及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X什么X”构式的多义性,构拟该构式语义类型的层级网络,即“宏观—中观—微观—构例”的图式层级。主要通过历时条件变化等历史证据、频率、语义—语用功能、稳固性四个方面进行原型解释。  相似文献   

13.
“X都X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达形式,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基于语料库对“X都X了”这一构式的句法特点、意义及其前身进行研究,研究显示:“X都X了”中变项“X”多为单音节的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趋向动词以及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受构式中固定项“都”和“了”的影响,该构式具有“完成义”,同时根据具体语境还具有“劝勉”“强调”“感慨”“无所谓”等意义。与其前身构式“都X了”相比,两者之间在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变项“X”的选择方面存在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真实语料为依据,从结构、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能产性极强的"想X就X"格式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其内部结构可根据X1与X2的异同进行更细的分类;其连用形式也有鲜明的结构特征;同时文章认为该格式的基本语义是体现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意愿及其意愿的自由实现,同时具有强化说话人主观情态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并试图解释其缘由;最后文章还对格式的语用特征做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管他X不X"格式在口语中经常使用。"管他X不X"是由"不管X不X"虚化而来的。从形式、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该格式进行考察,发现其表现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表达含义更加丰富,语用效果上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6.
中古汉语中,"VP-neg"式反复问句句尾的否定词"不(否)"开始虚化并由此造成了该式的分化。对于"是X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学术界一般仍将其视为否定副词。但是,否定判断句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是X耶(邪)"式的对照表明,该式中的"不(否)"已经虚化为语气词。近现代汉语中的"是X不"式反复问句并非直接承续于中古汉语的"是X不"式,而是来源于对"是X非"式反复问句中否定词的替换。  相似文献   

17.
试析"X不X式"     
本文主要从规范性角度讨论现代汉语正反问句型之一--"X不X式",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研究分析,试图解答以下三个问题1、"X不X式"中的X是否只能是某个动词或形容词?2、进入"X不X式"的X可以有几个音节?3、是否所有的"AB不AB式"都可以缩略成"A不AB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构式角度分析“X就是X”这一结构。它表示说话者对谈论对象强调性的确认与肯定,但说话者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倾向则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去体会。但是,所有这些意思不能单单通过构成“X就是X”这一结构的成分的形式或意义体现出来,因此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整体性特征。此外,对构成“X就是X”结构中的“X”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就是”的分解与其表达的意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认知构式语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汉语特殊构式"比X还X"进行探讨。宏观上从构式理论角度对此构式的匹配性及生成机制进行阐述;微观上则探讨组分准入并形成构式句的具体识解过程。研究发现,"比X还X"构式的生成过程是构式的整体义对参与组分的压制和语义整合的一个过程。从认知的角度对"比X还X"构式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此构式的认识,同时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绝大多数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虚化发展而来的,汉语的双音节化和注重口语表达影响着介词的词汇化过程,而"乘"和"趁"在经历了一个"相异→趋同→替代"的过程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假借→类推"的融合型词汇化模式。通过共时性的研究,明确了介词性和使用规律;而历时性分析,加深了对二者的区分度,确立了词汇化机制;现代汉语中,"乘"和"趁"不再具有能产性,只在固定格式中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