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译者的再创造看诗歌由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峻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4):124-127
诗歌的特性决定了它在音乐性,书写形式、风格等厅面的不可译性。在泽者的主观劳动下,诗歌的不可译转化为可译,译者的再创造就是这种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理解、契合和重铸是将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兼评卡特福特的可译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玉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150-153
文章主要讨论了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并对卡特福特关于文化不可译性最终将由语言不可译性来解释的倾向提出了异议。通过定量分析英语谜语汉译后的可猜测程度,提出了区分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必要性,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伟莲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04-10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它们是可以变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何妍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在基于语言是可译的这个前提之下,借助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在理论上作了一个较为充分的论述与总结,从而揭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钟明国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8-121
语言不可译性以语言独特性为前提,蕴含着对语言与语言共同体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精神特质等因素之间对应关系的认同。对可译性的主张是以否定上述对应关系为前提,实际上是对不可译性的存在前提的忽略与回避。不可译性与可译性之间表面的对立所遮蔽的是二者对语言不同层面的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钟明国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2):118-121
语言不可译性以语言独特性为前提,蕴含着对语言与语言共同体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精神特质等因素之间对应关系的认同。对可译性的主张是以否定上述对应关系为前提,实际上是对不可译性的存在前提的忽略与回避。不可译性与可译性之间表面的对立所遮蔽的是二者对语言不同层面的关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再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丹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
本文通过设计理论图形来阐述可译性、不可译性、可译度等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探索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所以存在的理论依据——同构及其相对性原理,并揭示该原理在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体现,从而证明可译度的提高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中可行。 相似文献
8.
黄加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105-109
通过可译(最低层次)与不可译(最高层次)的对比分析,从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等主客观因素出发,认为模糊性能在翻译过程中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的有效办法。文章把模糊的翻译过程理解为从不可译到可译又向不可译迈进2个阶段,并初步进行形式处理,为下一步用模糊隶属度评价译文与原文的关联度进行量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可能性取决于人们对周围事物在某种程度上的共识。翻译的可能性,即语言的可译性基于各种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这一事实。但由于语言间存在着语音、语义、句法结构以及语言风格的差异,这种表达上的同等是有差异的。事实上,由于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不同语言中对等的词汇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语言翻译有一个限度的问题。本文的兴趣所在也正是文化因素与可译性限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着眼,对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更准确合理的进行文化传达做出探讨,提出不应一味简单的对译文中的文化因素加以归化或异化,而应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全盘考虑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焕梅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05-107
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伴随着不同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交流,翻译研究重点也从语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翻译研究,:不同文化在传播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文化渗透特征。译者在文化翻译的过程当中起到了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加剧了文化渗透现象。反之,文化渗透也对文化翻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翻译与文化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刘响慧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00-103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而语言是两者的表现方式。英语和汉语是隶属于两种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差别显而易见。文章主要探讨了隐藏在英汉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以及在这些差异下英汉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107-109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接触与互动手段。文化翻译则是异域文化接触与互动的媒介,其结果传达了并域文化身份,实现对了异域文化身份的塑造。文章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文化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及其塑造异域文化身份的原因。文化身份的开放性要求译者顺应全球化语境发展的需要,摒弃强势文化中心论,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保留文化异质,真实再现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5.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汉语传统文化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柽杨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2):61-63
电影片名具有商业广告特征,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片名的功能决定其翻译的"归化"策略取向."归化"处理后能否吸引中国观众,主要看译名是否适应汉语文化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心理.面对源语观众和译语受众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一个成功的译名往往是舍异求同,巧妙借用独具汉语特色的文化意象、四字成语、文言雅词或古代诗词的结果,使汉传统文化得以凸现,让汉语观众心领神会. 相似文献
16.
陈民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3):126-129
英语有其自身的思维特性——抽象性,表现为英语里抽象表达方式较多。英语抽象名词表达方式主要用于正式或科技文体中,并有其相应的汉语翻译方法:整体翻译、具体化翻译、增词翻译、用范畴词表示等。 相似文献
17.
李丽琴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52-154
文化语境是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民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文化语境对语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何鸿雁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95-97
文章基于隐喻认知论这一研究背景,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基本而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隐喻又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深深地根植于文化中,是文化和经验的沉淀。透过隐喻研究文化是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涂兵兰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翻译不单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多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异域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不同民族间在文化历史、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方面的差异,构成了语义理解中的障碍。只有克服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才能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苏为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活动,又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任何语言都包含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跨文化转换。翻译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文化的开放,是不种文化互相承认、互相尊重和互相补充的过程,译者应当是一种文化传播者的身份,文化翻译是翻译中意义转换的一部分。从文化接受机理的角度,对翻译的文本行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