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评《周代分封制度研究》近些年来先秦史研究出现了可喜现象,有不少专题性研究著作相继刊行间世。葛志毅先生所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即是其中一部力作。周代分封问题可以说是个“老”、“大”、“难”问题。说它“老”是因为自周代...  相似文献   

2.
评《牛僧孺年谱》张固也朋党之祸,最著者为中晚唐之“牛李党争”。当时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宋有“牛党多小人”之旧论,近出“李德裕无党”之新说。以致学界于“牛李党争”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丁鼎教授《牛僧孺年谱》(21万字,辽海出版...  相似文献   

3.
把王国维的“境界”说当作“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是一种误会。“真”与“善”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维度,这是因为,王国维的“境界”说实质上是一种人生“意义”的理论,它所言述的是先验世界中的真、善、美“一体”之域。  相似文献   

4.
蝈蝈的佛性     
老方丈的禅房里,有一只蝈蝈经常鸣叫不止。有一天,前来向老方丈讨教的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蝈蝈的叫声,就对老方丈说:“清净之地怎容下这小生灵扰乱,我把它捉了放到山上去。”老方丈就说:“这是我请来的颇具佛性的贵客,它为我伴读、陪我诵经,不分昼夜、永无懈怠,是我的同道、知音和良师益友,哪能捉了去呢。”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报的性质与功能是个老而又新的问题。说它老是因为从本世纪初学报产生起就存在这个问题;说它新是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学报自身的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改变。学报的性质、功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王炎平“李德裕无党”说质疑中晚唐时期以牛僧孺、李德裕为首的“牛李党争”一直是史学界聚讼不已的一大公案。已故岑仲勉先生曾提出过“李德裕无党”之说,但遭到许多学者的非议。近来,王炎平先生又于其新著《牛李党争》一书中承袭了岑氏的“李德裕无党”之说,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亦是一个既“老”而又“新”的问题。说其“老”,是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说其“新”,是因为近年来人们对此又产生一些新的迷惑: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提法以后,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含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是否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我们现在是否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由于近年在理论研究与宣传上只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本不提社会主义革命,致使许多人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已不存在社…  相似文献   

8.
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我看到两个年轻老人(60多岁的子女)搀扶着一位老老人(80多岁)到医院看病想到的。人老了,从社会人回到自然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返老还童,称之“老小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渐渐地衰退了,过日子出现“五怕一多心”:怕孤独、怕冷落、怕人嫌、怕忘事、怕生病,遇到稍不顺心的事易发“小孩脾气”。平日谈话、打电话、发言“收不住口”,别人听着有点烦,这大概就是“老还小”了!  相似文献   

9.
牛李党争是唐朝中后期重大历史事件,今天对其剖析已大大深化。牛李党争的根源不是由于士庶两个阶层的争权夺利,斗争的焦点也不是赞成或反对进士科举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集团在如何诊治安史之乱后残破的中唐社会局面上存在严重分歧。而白居易的宦游生涯,与“垂四十年”的牛李党争,是同一时空里展延,几乎是等长的绞在一起的两条线。诗人的绝大部分诗作,全是踏入仕途后写出的。牛李党争和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关系密切,不言而明。然而,历来研究白居易的文章,积箱盈箧,可步入这方面探索的文章,却属鲜见。究其原由,无非囿于对牛李党争的陈旧见解,说“狗咬狗”影响白居易诗歌创作,恐玷污  相似文献   

10.
论曰:《人间世》篇虽已转向内心,但总体上说,还是相当注目于外部世界的,可以说,此篇内心、外在两个层面的阐述,其目的都在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小心谨慎地防止受到伤害。而《德充符》篇就不一样了,它所写的人是已经受到伤害的,它所注目的是受到伤害以后如何生活的问题,它以“德”作为人生的支撑点,这同《人间世》“求无所可用”的意趣已大不一样。应该说《人间世》比之《养生主》,确是转向了内心的层面,但还不完全,至《德充符》方才完全转向内心,并以明德作为这种转向之深入化的内容。这是因为在《人间世》中,木材之木式…  相似文献   

11.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这是一个有名的难句。古今注家都认为“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其说有三:1.引文说,2.俗语说,3.急读说。本文对以上三说加以驳正,认为《论语》原文的“得”字不误,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它的常用义。并通过三方面的分析,指出:“患得之”的字面义是“为要得到它而忧愁”,其隐含义是“为尚未得到它而忧愁”。“患得之”是《论语》时代一种特殊的句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诗经·黍离》是为人类千古之问——“我是谁”而作,其中诗人“心忧”的原因是因为“我是谁”的问题找不到答案,而其中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之问,正是“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特殊形式,是诗人发现了自己的本体之我而对本体之我又无法彻底地加以理解,觉得自己很陌生,从而才把自己作为对象而发问的。  相似文献   

13.
白明 《北京纪事》2009,(12):71-74
“绿色造假”的“秘方” 上回说到老D弄来一只假汝窑,没让我挑出一点儿破绽,说他手里有“绿色造假”的“秘方”。至于这个“秘方”到底是什么,老D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若有所思地说:“哥们儿,我以为这宇宙间的万物,都是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老D顿了一下,神秘地看着我说:“但是你想过没有?这宇宙万物,它还能有个‘死而复生’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东汉许慎从“孝”的造字起源上的解释。用老百姓的大白话说,一个人心中要常有父母,就是“孝”。并且,心中要常有父母不是抽象的,它包含有诸多具体的内容。一是不忘养育恩。一个人的血肉之躯来自父母,长大成人也主要靠父母抚养。所以,不管他(她)长到多大岁数,也不管他(她)担当何等重要的职务,都仍是父母的孩子。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绝对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心中常有父母,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孝顺父母。二是经济上供养。凡儿女都有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在人民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审美情趣和风土人情。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民歌的起源问题也就是音乐的起源问题,是民歌发展史上关键性的第一步。民歌源于何方?一说起源于人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吕氏春秋》说帝尧时代有一位音乐家,他“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有人则错误地归结为统治者个人的作用,“王者功成作乐”(《乐记》);传说中有皇帝的乐官伶伦,他“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因凤凰系子虚乌有之物,且又说“取竹……而取吹之以黄钟之宫,”而…  相似文献   

16.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绪言《毛诗、周南、关雕》是列入《诗》三百零五篇中的第一篇,也是“周南”和“风”的第一篇。它和“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和“颂”的第一篇《清庙》,古称“四始”。《诗》的这样编次司马迁曾说是有其特定的涵义的。但这篇诗古今学者对它的认识特别纷歧。有位著名的学者概括地说:“《关雄》是恋爱或婚礼之歌,但它的钦定解释却是后妃之德的礼赞。”并且指出称述“后妃之德”的是“御用文人”。这个见解是有代表性的,可引两例明之。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说:“这是歌颂农村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合的贺婚…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来纪念朱东润先生,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对朱老一生事业的缅怀,对他品德和学问的仰慕,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宏扬,对中国知识分子优秀人格的尊奉。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一次给我的信中说,“郭朱二老,当代看硕,学问笃实,亦京华冠盖中所无也。”他说的“郭朱二老”,就是指朱老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另一位大学者郭绍虞先生。在这封信中,钱先生对朱老作了崇高的评价。他推重朱老是“当代替硕”,其“笃实”之学在北京学者中也是很少见的。钱先生不太轻易称许另0人,他对朱老的评价是有充分根据的。我0沈从朱老的学术精神谈起…  相似文献   

18.
“新闻自由”,这是新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往今来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政治家、理论家和新闻从业人员为它所困扰、所苦恼。本文重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搞清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费些笔墨,去考察它的由来与发展,即从“新闻自由”的历史演变中辨明其内容、性质。 一  相似文献   

19.
杂文散论     
1. 释“杂”杂而不纯谓之“杂”.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云:“杂之义广,无所不包.”至于杂文之“杂”,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取材广泛.杂文家王春元同志说:“杂,是就取材和内容而说的.花花世界,人事纷纷,兼收并蓄,无所不包.”老作家林语堂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因为其取材至为广泛,“无所不包”,当然就成了“杂”.第二,形式多样.随笔、小品、序跋、日记、对话、书信、寓言、杂感等等,都可以是杂文(当然不一定都是杂文),真是杂七杂八,应有尽有,光怪陆离,杂然并陈.第三,从内容上说,它一般不是系统地论述某一个问题,而是片断的感想或偶然的一得,散玉碎珠,七零八落,谓之“杂感”.  相似文献   

20.
庄子并不是文艺理论家,这里所谓的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不过是借用现代的习惯用语,来指称《庄子》一书中所涉及到的某些文艺理论方面的言论罢了。《庄子》一书虽直接论述“美”的言论不多,而且直接谈论艺术和艺术创作的言论也很少,甚至连很少的谈论艺术的言论也并不是有意在讨论艺术问题,而是作为论证他的哲学思想的例子而存在的。但书中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论述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文艺学意义,它被后世理论家运用于美学、文艺学领域,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其与文艺美学有关的言论及其在后世的影响试作粗略的评述。 一、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雕琢 庄子反对人为的,损伤事物自然本性的雕饰之“美”,而主张体现淳朴天真的自然之美。庄子认为,世间万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体现着“道”。“道”是现实世界之美的根源。美就是“道”,“道”是绝对的“大”和“全”,是自然,因此,美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通常说的自然界的山水景物,而是指天地万物形成的自然本质及其天然形态。这种自然之美,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大二全。先说“大”。庄子认为“天地之美”才是“大美”。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