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浅谈女性美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女性自身的意义以及女性美研究的思想方法等层面上,女性美是人的美和女人的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女性自我认同的美和男性认可的美的统一,而女性美首先应是女性个性与主体意识的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2.
《女同志》不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而是一部官场女性的成长史、挣扎史。官场女性被权力挤压着、异化着、蜕变着,她们承受着人性的撕裂和道德的丢失。她们记着自己的女性身份,但并不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她们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花朵。花朵绽放在男性属性的官场,呈现出特殊的景观。  相似文献   

3.
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文雅纯净、古朴幽深,但充溢着“乾道”之气:男性意识强烈,女性意识淡薄,男性形象呼之欲出,女性形象深藏若虚。若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其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乌热尔图的小说是男性小说,他所描绘的世界是雄性的世界。因而,可以把他的小说归为男性本位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4.
《花间集》中美艳而多情的女性形象的描绘体现了男性理想的期盼,实际上是男性词人对女性心理期待的诗意化表达。其产生原因有三:首先,这与当时女性的地位有关;其次,与当时重娱乐的时尚和词体的独特功能亦有关系;再次,这又是男性词人潜在心理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是20世纪文学史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作家,国内对他的研究进行了二十几年,这些研究多是采用社会学、心理分析的角度。但是从性别视角的介入分析卡夫卡的小说,就会发现卡夫卡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在作品中流露的对男权的否定和对男性主体意识的超越;另外卡夫卡的作品还体现了他尊重、认同女性的女性意识和对两性双向交流的渴望,他的作品因其所具有的这种超越性别对立的包容性成为真正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6.
张洁的许多作品被人们认为是女性文学的重要读本。男性主题成为近年来研究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性别主题。在张洁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从对理想的男子汉的呼唤到对现实中的男人的失望鄙夷乃至诅咒仇视的态度的嬗变。这一方面标志着文本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作为男性唤醒女性的运动,担任启蒙者的男性没有意识到自身潜意识中封建男权传统的残留,并在他们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植入新的男权意识。解放区作家孙犁的抗战小说,以诗性之笔勾画了一群生活在冀中平原战争年代的美好女性形象,而在"美好"想象的背后隐含了叙事者男性中心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8.
作家性别主体差异对女性审美形象创造有着深刻影响。从一些现代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 ,由于男性本位的文化传统在作家身上的不同积淀和由性别差异带来的审美心理的不同 ,使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对女性描写产生不同的文化内蕴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具有女性意识的女作家之一,铁凝一直以其无限的同情、爱、悲悯和理解关注着女性世界,用汉字重现女性生活的本真状态,以其强烈的女性意识探索两性之间的关系,所以铁凝早期文本对女性命运进行艰苦探索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展现了一幅别开生面“男性真相图”。  相似文献   

10.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虽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但透过这些男性形象与对应的女性形象的关系可以看出,池莉自始至终都以女性意识来关照其作品中的人物:呼唤男子汉的女性意识增强了男性的角色意识;要求丈夫尊重、重视、认同的意识使男主人公更加清醒地认识现实、承担责任;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使男人从男性中心幻觉中跌落,自觉地修炼自身、确立自己.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台湾文坛上引人瞩目的高产女作家,郭良蕙不仅游走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中间地带,拥有广泛的社会读者群,而且以她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学题材的大胆碰撞,挑战了官方文学话语的权力场域.其小说创作内容从传统的男性社会横跨到现代社会,通过对台湾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女性情感境遇的审视,传达了作者有关婚姻爱情问题的深层思考.特别是她对性爱题材的尖锐触及,突破了台湾文学的创作禁区,并引发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台湾文坛风波.  相似文献   

12.
用经济学方法探讨了性的起源及性别的产生对基因的经济性,讨论了雌性动物繁殖的投资策略和雄性动物繁殖的投机策略的经济学和生物学基础,以及在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两性性征,认为性的产生与进化遵循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写作离不开两性躯体形象。从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躯体符号的所指、女性躯体被商品化的根源,以及男性躯体符号相应地被改写等方面可见作家对男性话语的独特解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文章对语言中歧视女性与歧视男性作了比较,并指出了性别歧视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5.
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社会性别制度在近代女子教育中的表现作了系统分析,指出男性性别强势对近代女子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学实践的扭曲、异化与干扰,并深入探讨近代女子教育中社会性别制度存在的根源是父权制文化霸权,最后从明确女性教育培养目标、完善女性教育内容、探索女性教育实施方法三方面获得对当今女子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美国文坛新星谭恩美成名作《喜福会》的突出特色。基于独特的华裔妇女身份,作者既通过受封建传统文化压迫最为深重的、旧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撼人心弦地鞭斥了男性中心主义的残酷性,又通过生活于当代美国社会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揭露了男权文化网络的深邃性及其影响的长期性;并以新时代女性的乐观心态展现了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反抗的寻找主体性的历程;更在自己创造的文本中,有意识地解构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书写传统,显现出力图颠覆“菲勒斯”中心文化的理想光辉。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认同主要表现在:在女性中间寻找中心;不把争取男人的首肯作为头等大事;去男性欲望化目光.但是女性认同遭遇了女性经验的遮蔽和女性传统的断裂等文化困境.只有重建与母亲的亲密联系,追溯女性本源,才能消解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更好地实现女性认同.  相似文献   

18.
语言运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已成为共识。性别语言的差异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语音语调、用词、用语习惯等方面介绍了男女因其性别在语言上的差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了解性别语言差异,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构建男女之间平等、和谐的交际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之一。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与拆解。女性主义批评以女性形象、女性创作为切入点,构建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颠覆男性中心主义传统对女性创作的误读,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本文试图从男女作家对女性的写作角度,运用女性主义的批评观点去正确解读西方男作家笔下的女性意识观。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参加第29届奥运会的男女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全程中每个5 km段落的平均速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男子国际健将从第6个段落开始,速度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女子国际健将、男女健将和男女一级5个组别均从第7个段落开始,速度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男子国际健将、男女健将和男女一级这5个组别,均表现出前半程速度高于后半程速度的特征;女子国际健将则表现出后半程速度略高于前半程速度的特征.女子国际健将组,除第1个段落的速度较低,与全程平均速度差距较大外,其他各段落的速度均接近全程平均速度,速度曲线平稳,全程跑节奏稳定,体现出"匀速跑"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