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房地产商品化是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镇住房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目前在改革理论研讨中,分别研讨各项改革的多,综合研讨几项改革关系的少;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和个人把房改、地改和企改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使企业改革受房改和地改滞后的影响而陷入困境。笔者拟从配套改革思路出  相似文献   

2.
如何开拓我国的住宅市场,是当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分析了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的同时,从供给、需求和住宅市场几个方面论述了住宅产业未“热”起来的原因,提出加大房改力度,加快货币分房的步伐,调控住房售价.规范房地产金融体系,尽早出台《住宅法》等对策建议,目的是为了推进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发挥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在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说,今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已初步建立起新的住房供应和分配体系。他说,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全国将进一步加快了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 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北京市和军队系统的房改实施方案相继出台,这对全国住房分配货币化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出台房改方案,江苏、广东、山东、湖南、河北、广西等省区的市、县已开始实施住房货币化分配。俞正声说,全国住房二级市场开放范围也逐步扩大,市场趋于活跃,特…  相似文献   

4.
推进住房消费对于扩大内需意义重大 ,为此 ,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住房制度 ,将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开放房地产二级市场、加快启动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进一步规范经济适用房管理和大力发展住房金融作为当前住房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呈低迷状况。但是,房地产销售疲软并不能说明市场对房地产的实际需求。据有关方面预测,1996年中国将有1.5亿至1.8亿平方米的住宅需求。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从目前形势看,房地产已走出谷底,不会再有多大跌落,可望快速回升。根据权威部门和有关专家的预测,九六年度,中国房地产业将会出一番新气象,市场形势十分乐观。 实施房改遍地开花 自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在谈到今后奋斗目标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时,前后共四次提到改革住房制度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使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比先前更明确、更具体。现在许多省市正在制定房改方案,人们讨论的热点,已从为什么要改转到怎么改上。为了增强房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目前首先要进一步对现行住房制度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明辨房改的目标;其次要分析房改需理顺的各种关系,把房改作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使住房制度的改革方向明,决心大,步子稳。  相似文献   

7.
优先发展住宅产业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以后,新一届政府视住房制度改革为今后改革的重点,宣布我国即将全面停止福利分房,标志着住房制度已进入一个“脱胎换骨”的变革时代。我国发展住宅产业有充分的需求可能和一定的购买力保证,虽然目前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存在诸如政策对经济的时滞效应、居民消费习惯和心理、建设资金短缺、市场不健全等制约因素,但随着宏观经济的启动,国家房改政策的逐步到位,银行住房按揭贷款的投放,以及国家住房一、二级市场的建设,住宅产业发展将会逐步启动,住宅消费和住宅建设的高潮一定会到来。以前安徽的住宅投资冷、热程度都不如全国那样严重,由于其规模小,易启动,走出“谷底”应比全国早;但由于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房地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比全国晚,时间应该在2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8.
住房制度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重文内容。上文根据我国房改的实际情况,对住房改革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问题,住房租买比价问题,住房资金渠道的转换与平衡问题等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住房制度改革涉及到一系列机制与体制的转换。住房投资体制改革是住房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城镇住房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住房投资体制,正日益成为我国当前房改中亟待解决的一大新课题。本文从以下两方面浅陈拙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房改售房,产权的多样化形成了新的格局,突破长期奉行的封闭型管理,把高校职工住房管理推向社会,走建房、维修管理住房的社会化道路,是住房商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住房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分配形式的转变,即由福利性的实物分配转为货币化分配,是房改进程中重要的、关键性的一步,我国即将实行的住宅分配货币化,必将对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并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1998年全面停止实物分房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开始,中国房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住房利益分化也日益突出。“98房改”通过内部市场的方式在将计划经济时期由单位制所决定的住房利益差异固化,并一定程度上使之在住房改革过程中以及改革后的房地产市场中得以放大。尽管从市场角度理解住房利益差异是不可忽略的视角,但历史回溯表明,住房政策及其变动过程本身对利益分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并且这种影响也会因为政策设置缺乏预见性而持续作用于改革之后的市场当中。  相似文献   

13.
国家体改委确定企业房改是今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加大房改力度,并积极创造条件,把住房建设、管理,维修的职能从生产经营活动中分离出去。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抓好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把住房补贴列入工资。在推动住房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住房的商商化。同时,改革城镇住房维修、管理体制,加快住房服务体系的建设。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建立企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实现住房维修管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历来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选取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相关数据,全面考察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主要由宏观经济、房地产供给、房地产需求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控等方面因素驱动;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驱动因素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土地作为一种基础性生产要素,其政策问题牵系我国现代化进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政策选择、城市住房市场调控都是基于土地之上的深刻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和城市住房市场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关键不是土地所有权问题,而是怎样处置好用益物权流转、解决好土地收益分配使用问题,通过单独设立土地收支预算、在保有环节出台房地产税等财税政策强力遏制土地和房屋投资或投机需求,以调整、完善土地和住房市场财税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住房政策设计,必须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住房政策体系。而我国的住房政策体系共包括四个基本部分:累进制的房地产税收制度,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以及以货币为主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我们只有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认真地学习领会和全面的解读把握我国的住房政策取向,才能将我国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不断深入,房改工作已经过理论探讨,思想发动,政策研究发展到全面实施阶段.各高校以《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议》为指导原则,以各地政府房政文件精神为操作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出售公有住房为侧重点,售、租、建并举,政策配套,形成市场,加快住房商品化,早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2(X年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水平的要求。随着国家房改的深人,高校为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逐步推行了各项住房改革措施,高校教职工住房将逐步沿着公有——部分私有的轨道发展,住房商品化过程中必然产生将一个整体的建筑物所有权分属于若干家庭的状况。由此将给学校房屋管理及维修、养护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公有住房售后服务管理有哪些主要内容、售…  相似文献   

19.
高校现行住房制度改革大多采取了与驻地城镇同步的办法。高校房改与驻地城镇同步有利有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地方政府现行的房改政策自身也有其利弊,其弊端对高校也同样带来不利影响。在全国房改的新形势下,高校既应与驻地城镇步调一致,又要因势利导,结合高校自身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校情的住房制度改革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范围广 ,既需要住房供给、住房分配、住房消费和住房产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又需要立法、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政策。只有国家、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商及消费者共同努力 ,加快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同时推进立法、财政、金融、工资制度等方面综合配套改革 ,才能不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保持住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