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005年我市农村居民在收入高速增长的推动下。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据农村住户40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4374元。比上年增加576元,增长15.2%。这表明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回归分析表明,政府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支出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农村消费需求与GDP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已经成为限制农村消费的最大障碍,农村生活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较高,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消费等方面欠账太多,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足已成为影响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从生产资料需求与生活资料需求两个方面,对刺激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契机。一是增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建立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突出财政支农重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三是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四是调整农村消费品的供给结构,完善农村商品销售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7,(5):99-105
以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为对象,依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近年来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借助于恩格尔系数和ELES模型(扩展性支出系统模型)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相对落后等原因,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基于此,应立足本省、本地区农业、农村、农民实际,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调整农民消费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农村市场政策、转变农村居民生育观念、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等措施多管齐下,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改进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内需不足问题凸显。河南省作为农村人口占主体的省份,启动农村居民消费意义重大。从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成本的角度,分析制约其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原因。提出稳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强其消费信心;针对农村居民的需求特征,开发适合其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降低预期的消费成本等具体举措,对刺激河南省农村的消费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1997年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改善。一、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3% 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4元,比1997年增加217元,年均增加43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年均实际增长3%。同期农民收入年均增加77元,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与收入的增长速度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消费率偏低、消费增长率过慢、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低且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以及农村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等方面。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因素很多,但最终都可归结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偏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通过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模式、增加消费品有效供给、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途径,提高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拓展的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运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31个省份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按照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实证分析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各自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改变,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日益显著,与家庭经营性收入一并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双动力,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虽然有限,但却具有乘数效应;不同地区的收入结构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了在不同地区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影响的SVA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界争论的焦点。基于1978—2009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从宏观和动态的角度,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收入以及消费之间的关系。动态分析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不同,短期看,财政支农支出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但对农村居民消费则具有挤出效应;长期看,财政支农支出不仅可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并且对农村居民消费也会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变化显著,呈现支出增加、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等特点.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对本世纪前10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和营养状况进行回顾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0年来农村居民饮食质量和营养状况普遍改善;高收入群体食品支出的消费倾向小,而低收入群体有着很强的改善饮食质量的动力;在食品消费价格增长较快的年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更容易受到影响;贫困群体的饮食质量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收入增长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基础。前几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直接影响消费水平的提升。2004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人均2936元,实际增长6.8%,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同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2185元,实际增长7.3%,不仅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还比同期纯收入增速快0.5个  相似文献   

11.
    
家庭内部存在可供家庭成员共享的公共物品,随着家庭人数的增加,规模更大的家庭可以从中获得规模效应.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团队2007—2013年的农村调查数据,通过模拟恩格尔曲线,测量得到了不同规模和结构家庭的等量因子.研究结论表明,2007—2013年,家庭结构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体现为,家庭每增加1个学龄前儿童,支出增加约26.3%;每增加1个学龄儿童,支出增加约31.9%;每增加1个老人,支出增加约33.8%.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食物支出占比在变小,而居住、教育、娱乐、文化、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占比在变大;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处在高位,且有所扩大,而消费差距小于收入差距,且有所缩小.利用等量因子对家庭收入和支出数据进行调整后发现,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均有所缩小,这是由于家庭内部分享公共物品所产生的规模效应所致.本研究的主要启示是,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国家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12.
一、黑龙江省农村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落后的消费意识极大限制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和消费增加.1.随着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加快,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而老人和儿童的消费能力不强,这种农村地区的老龄化趋势限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而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农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存在很多顾虑,储蓄意愿较强,消费意愿弱.2.由于黑龙江省是我国经济较为落后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省份,缺乏有效持续的农村消费市场,市场规模小,商品种类较为单一,质量差,市场服务也跟不上,加上黑龙江省部分农村地区交通不方便,限制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3.黑龙江省农村消费的范围过于狭小,主要集中在实物消费领域,对服务业缺乏充分的认识.2012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在实物消费方面的支出占到消费总额的80%,对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较少.在实物支出方面,主要集中在吃、穿、用等方面,对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较少.  相似文献   

13.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4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2185元,增加241元,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7.3%,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快的一年。 一、生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 (一)食品支出:农村居民食品支出人均1032元,增长16.5%,增速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人均912元,增长17.3%;在外饮食消费支出人均111元,增长12.0%。  相似文献   

14.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须转变为重视增加消费尤其是居民个人消费。本文根据陕西1985-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数据,建立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对陕西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进而针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把消费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利用国家统计局的入户调查数据,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消费,从地区和收入两个角度把6000户农户分组,计算了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稳定增长;发展型消费支出是农民消费支出的最大热点;享受型消费支出在经济发达农村和富裕农民人群中已经兴起;农民消费支出能力差别很大,不均等现象严重,消费资源和发展机遇被少数人群占有.最后分析了政府在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收入不确定性和消费不确定性视角出发,以黑龙江省13个地市50个村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衣户规模、心理感知、预期收入、持久性收入和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影响显著;失业率、暂时性收入、社保支出、消费环境、基本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政府财政支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三农"方面,政府支出的作用更是突出。基于建立的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以1978~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了我国政府财政"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三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财政"三农"支出对农民纯收入和农村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短期来看,农村消费支出对于财政支出的影响反应更为明显。实证结果进一步强调国家应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扶持,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持久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因素。采用湖北省1978-2009年的农村居民持久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年度统计数据,对湖北省农村居民的实际持久收入与消费进行协整分析。结果发现,湖北省农村居民的长期和短期消费弹性分别是0.857和0.728,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调整关系,持久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即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从根本上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9.
南京农村居民消费对推动南京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南京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为了推动南京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提出了稳步提高南京农村居民收入,加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更新消费观念等一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描述了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地基础上,以2003-2009年中国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并借助于SPSS13.0统计软件对2002-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及各项目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与信息消费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交通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最高;农村低收入户尚未满足信息基本需求,需要社会救济;提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促进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