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青少年感恩观念培育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文化传承方面: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实现感恩的文化传承;完成传统感恩观念的当代转向,以传统文化滋养感恩。环境熏染方面:积极拓展感恩载体,凸显感恩创新性;定期举行感恩仪式,凸显感恩神圣性;切实完善感恩制度,凸显感恩规范性。榜样示范方面:选拔感恩榜样要做到示范好、引领强;培养感恩榜样要做到持续性、长期性;感恩榜样宣传要做到可学性、激励性。个体教育方面:增强感恩认知度,让青少年懂得"知恩";提高感恩体验度,让青少年体会"感恩";促进感恩践行度,让青少年主动"报恩"。  相似文献   

2.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着诸如教育环境孤立、教育方式的模式化、教育内容的悲情化、教育阶段的非连贯化以及教育行为的单向化等误区。加强感恩文化建设、破除感恩教育的窠臼、尊重个性化差异、构建快乐感恩教育模式等,是走出感恩教育误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极为丰富,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极为推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要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自然万物等美德。面对当前社会感恩文化的断层,要主动、积极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感恩文化,以更好地推进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感恩文化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规范,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都备受褒扬的美德。为了继承优良传统,培养青年学子的感恩美德,加强感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为此,要认识感恩教育的复杂性,坚持感恩教育的科学性,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万喃喃 《南方论刊》2012,(2):79-80,65
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大学生感恩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感恩教育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以高校慈善义工队为载体,开拓感恩教育基地,实践感恩教育;并搭建慈善爱心屋、慈善文化节等平台,培育大学感恩文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感恩意识日渐淡薄的现状,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感恩文化的内涵,以期借鉴中西方感恩文化普及的方法,提出增强我国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大学生呈现感恩意识淡化趋势。为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相关概念的概述、理论基础的把握和大学生感恩教育对策的探索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维华 《兰州学刊》2010,(Z1):133-134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必要抓手。善于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修养,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培植感恩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就如何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兰军瑞 《中州学刊》2006,46(3):134-136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针对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知恩不报、不讲信用、自私自利等道德滑坡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方式、生动感人的感恩情景、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使大学生“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当前尤其要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陈燕 《社会科学家》2012,(7):111-114
当前,我国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和贬值,是因为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导致了生命价值体系的缺失,道德人格培育体系的缺失,生命意义认知体系的缺失.而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儒家哲学被边缘化,正是这些“缺失”的历史根源.儒家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哲学.它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或者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它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系,甚至把生命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它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悟”.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爱人,具体表现在如何处理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上;儒家生命哲学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价值观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11.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对外界给予自己的恩惠产生认知并伴随积极情绪的复合社会认知过程.心理学已有关于感恩研究的理论包括感恩层面理论、拓展建构理论、感恩道德情感理论和感恩认知情绪理论等,研究者们从静态角度深入探讨了感恩的定义、结构和机制,但未取得共识.文章在评述和总结已有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感恩的定义和分类,并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提出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感恩应该包括感恩意识、感恩情绪和感恩行为的三个成分,且三者间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2.
倡孝感恩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平 《船山学刊》2010,(2):204-206
倡孝感恩教育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生命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试图通过部分大学生的冷漠表现、缺乏感恩心入手,进而提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大力增加倡孝感恩教育,并就如何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建立了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广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受益者,但在受助过程中出现了感恩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为此,在资助工作中可通过四个途径有效渗透感恩教育:即以宣讲引领感恩的认知,以文化营造感恩的氛围,以行动践行感恩的信念和以制度保障感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时期员工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发生深刻变化,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感恩教育为中华文化重要内容,通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员工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教育,能够塑造员工健康积极的心态,增强员工企业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解决员工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化的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实效性、更具价值,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的淡薄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感恩教育已成为德育工作者亟待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感恩教育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等三方面来阐述感恩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感恩是一个人对他人、社会与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时代呼唤的主题。通过探索感恩研究的起源,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将相关理论总结归纳,并以脑电研究为依托,对感恩的脑机制研究进行相关的阐述,旨在为日后感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儒家和谐文化八大理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飞 《天府新论》2008,(3):102-106
儒家素来重视和谐,形成了一个以"和"为核心理念,以追求和谐与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文化观念体系.儒家和谐文化理念包括"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执两用中"的和谐思维方式、"和实生物"的和谐发展理路、"和以解仇"的和谐方法策略、"和以处世"的和谐人生态度与"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儒家和谐文化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必要抓手,作为一种唤起人内心良知的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对于提升公民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高校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于营造和睦融洽、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人文氛围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必要抓手,作为一种唤起人内心良知的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对于提升公民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高校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于营造和睦融洽、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人文氛围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进安 《船山学刊》2016,(3):100-106
儒家的价值系统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主流思想的形塑者之一,并且构成了文化中个体生命意义的传播者,它蕴含了人性论、价值观与历史观,形成中国文化的血脉基因。但至今日科技挂帅,数字生活与人伦疏离的现代社会,儒家究竟何去何从?在今天是否能有其继往开来之角色扮演,本文试从传统文化情境过渡到现代社会,厘清儒家的价值系统与个人生命、民族生命之关连性,进而探讨面对此种变异局势之际,儒家哲学的变与不变之观点,是否还有其提供现代生活参照的价值意涵,同时诠解儒家所需修饰补正之观点,当可肯定儒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