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夏人非常重视礼制建设,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礼仪制度:祭祀之礼包括祭祀天地祖先孔子等;军礼有占卜、盟誓、祠神和苋守之礼等;朝会之礼源于唐宋,但仪式有所简化;婚礼也有类似于中土六礼的仪程,其中“婚价”在西夏人的婚礼程序中有着特殊的规定和作用;另外,西夏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丧服制度。  相似文献   

2.
闫宁 《北方论丛》2015,(5):82-89
《宋书·礼志》编纂未依循常见于同时期礼书的“五礼”模式,其体例从总体分卷结构,乃至具体录礼次序来看,与《后汉书》中《礼仪志》《祭祀志》渊源极深。《后汉志》以是否属于神祀区分所收录礼仪性质,由此形成两志并列,同时礼仪、祭祀两分法背后尚隐含了仪注与礼论之别,关涉记录礼制的材料性质。《宋志》沿用《后汉志》所开创这两条重要编纂原则,其卷一卷二与卷三卷四分别对应《后汉书》《礼仪志》与《祭祀志》,又根据实际行礼情况的不同,对此体例做了较多改动,使其更趋完善,最终形成了前二卷侧重仪注形式的“经国诞章”、后二卷主要收录礼论形式的神祀之礼这一历代礼书编纂中极为独特的体例。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礼论及其师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礼的起源与发展 礼起源于祭祀。《说文》中:“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事神致福的礼随着原始部落的火并和联盟的出现,渐渐由宗教形式蜕变为社会礼仪且制度化。“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王位,莫重于祭,”……  相似文献   

4.
祃祭、祖道和陟祭为两周征役中所进行的土地祭祀之礼,祃祭用于王或天子军征前对所征之地的祭祀,祖道为军队出征时对先祖、道路进行祭祀,陟祭为经行高山时所行的望祀之礼.这些礼仪的诸多细节隐藏于《诗经》及其他早期文本中,汉儒不详其制,注疏有所抵牾,可考辨其制度,并分析相关诗作的礼义与乐义.  相似文献   

5.
祭祀,是在人类有了较为系统的神灵观念以后才产生的原始信仰活动。在我国先民的心目中,祭祀是一种神圣而严肃的仪式,所以古人对于祭祀特别注重。《礼记·祭统》:“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五礼是指吉、凶、军、宾、嘉,其中吉礼为祭祀的典礼,冠于五礼之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祭祀的种种习俗对我国汉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通过对一些汉字的分析解读,来探讨古代的一些祭祀习俗。一、从汉字看上古时期的人祭习俗商代的奴隶主贵族经常祭祀上帝、祖先和鬼神,以求得福佑。祭祀时除了宰杀若干牛羊以外,还要以奴隶为祭品。这种把人…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礼”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礼本意是祭祀,但它具有复杂的内容.也就是说,它意味着社会制度、行政组织、祭祀、仪式、人伦规范、社交方式等一切公私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所以,无论什么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服从礼,这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7.
商王朝对方国的祭祀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的商王朝来讲,祭祀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正因为如此,在方国臣服之后,商王朝便通过使方国助祭、到方国举行祭祀活动、任用来自方国的贞人等手段,对方国从精神和意识形态上进行渗透和影响,取得了一定效果。以周方为例,文献及周原卜辞都显示出,在祭祀方面,周受商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8.
古代祃祭是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举行祃祭的时间、地点以及祭祀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先秦时期,祃祭的含义较为复杂,祃祭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军事活动;到了唐代,祃祭已经演变为一种祭祀军神的礼仪形式;宋以后,祃祭的对象基本上固定为军旗;直至清代,祃祭成了专祭军旗之礼。  相似文献   

9.
庙会是以寺庙为依托,在特定时间举行的以酬神、娱神、求神、娱乐、游冶、集市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它以宗教信仰为灵魂吸引着寺庙周边的村民前来集会,村民们在参与传统祭祀活动之余,可以投身娱神娱民的休闲活动,还可以在庙会上完成剩余产品与生活必需品之间的交换。庙会的祭祀活动和商品贸易活动促进和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而休闲娱乐活动又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通过分析庙会与乡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探讨出庙会活动对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代祃祭是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举行祃祭的时间、地点以及祭祀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先秦时期,祃祭的含义较为复杂,祃祭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军事活动;到了唐代,祃祭已经演变为一种祭祀军神的礼仪形式;宋以后,祃祭的对象基本上固定为军旗;直至清代,祃祭成了专祭军旗之礼.  相似文献   

11.
说祭祀立尸卜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祭祀,立尸即以活着的人充当所祭先人的神象是必具的仪节。卜辞中表明,这一制度在商代业已出现;并用卜筮的方式择定为尸的最佳人选;傧尸之礼也已存在;卜辞中设有男女共尸的祭祀,这与周代礼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木叶山是契丹祖源地、发祥地,故辽代皇帝频繁前往祭祀。对木叶山的祭祀,包含祭山神、祀天以及祭祀祖先等寓意。辽太宗时期佛教已很盛行,辽太宗遂变革传统祭山仪,将祭拜观音一环增加到祭祀木叶山的活动中。辽太宗即位初期,祭太祖庙、祖陵等祭祀祖先活动非常频繁,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基本伴随祭祀祖先的活动进行。从天显八年(933)开始,辽太宗祭祀木叶山的次数随着其祭祀祖先活动次数的减少而减少了,且祭祀木叶山的活动大多在游猎过程中举行。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禅活动是中国封建帝王在五岳祭祀天地的国家典礼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旅行仪式。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 ,对封禅活动的研讨显得困难重重。文章以《大唐开元礼》为素材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和象征理论 ,从封禅过程、空间象征、礼器象征和参与者角色转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封禅活动对加强皇权、政体运作、延续文化、景区开发等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平 《船山学刊》2023,(6):44-54
王船山从孝道、教化与人生归宿等方面,构建了系统的祭祀理论体系。船山认为,祭祀传达的是人们追念先祖、礼敬鬼神的情感,是仁孝的表现。仁孝是礼乐教化的根本,因此祭祀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教化举措。船山希望人们能够在祭祀中参悟“死生一气”“幽明一理”的道理,养成达观的人生境界。船山的祭祀观上承传统儒家的祭祀理论,重在倡明礼乐文明、重振社会纲纪,又融入气本论的基本立场,阐明报本反始、幽明一理之意蕴,“礼”始终是船山祭祀观的核心。船山希冀通过祭祀传达出一个真正的儒者所应该具备的价值追求,那就是既要践行礼乐之规定,达成仁孝的目标,又要关怀天地之大化,参悟幽明之真谛,实现豁达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5.
日本著名学者日比野丈夫在他的《亚细亚历史事典》中,曾对我国泰山及其历史有过这样的论述:泰山是耸立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以北泰山山脉的主峰。其海拔高度为1532米。古时称作岱宗或太岳,是中原东部地区的第一名山。秦汉以来,作为五岳之一的东岳,许多朝代的政府曾在此举行过常例性的祭祀活动。特别是依照道家的释说,凡承受天命,君临天下者,应该在泰山之顶进行“封”礼祭天和在山麓的梁父之处进行“禅”礼祭地,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与宋真宗等皇帝先后操办了隆重盛大的封禅仪式而名高声望。东汉以后,人们开始信笃泰山之神…  相似文献   

16.
一、礼的起源 “礼”(褴),象形会意字,本义是祭祀,器皿“豆”上面摆放着供品,祭祀之时,享祭的祖先牌位位置有定数,前后高低都有定分,因为历代祖先也是有高低等级的。另一方面,参与祭祀的入所站立的位置也有严格的规定,所有人都按照血缘关系不同立于祭坛的不同位置上,这就键“礼”,其引申义就是尊卑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客观上能发挥凝聚民心、教化民众的作用.而如今一些祭祀行为却与现代生活方式及维护城市环境相脱离.本课题就城市中公众祭祀问题进行调研,并设想在城市中设立特定的市民公共祭祀场所,给固有的民间习俗以应有的存在空间,还祭祀活动以庄重敬诚的本质、顺情达礼的意义,还城市以文明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李桂民 《东岳论丛》2019,40(1):52-61
祭孔源于先秦时期的民间祭祀,自汉代起,祭孔所彰示的道统获得了官方认可,并通过丁祭和官方不定期告祭得到固化,进而使得祭孔成为一种历时性的祭祀活动。由于不同时代孔子形象和祭祀礼仪的不同,使得祭孔乐舞的复原难以避免选择上的偏好,而不像韩国等沿承了传入时的释奠礼。公祭不同于孔氏家祭,礼乐的因时而变原则,要求当下祭孔需要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祭祀礼仪,突出孔子的先师地位,把孔子祭典和教师节结合起来,把祭孔大典办成中华民族的文化盛事,使之成为倡导尊师重道、展现礼仪中国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9.
《诗经.鲁颂.泮水》是一首祭祀颂歌,描述了僖公在泮宫祭祀先祖周公之事,并通过比兴、铺陈、反复、夸饰等修辞方式,极力颂扬周公征伐淮夷之功、教化民心之德。因周公辅佐成王、征伐淮夷、安抚天下的文治武功,祭祀时得以用天子之礼,故鲁国作颂称扬其功,告于神明,正如《毛诗序》所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相似文献   

20.
薛小林 《兰州学刊》2011,(11):138-143
郊祀是皇帝祭天的重要国家祀典,西汉中前期主持这一祭典的是方术士。元帝之后,随着儒学在政治和社会上势力的上升,为了争夺对于郊祀等国家祀典的主导权,儒家礼学完成了从"士礼"到"天子礼"的转向,儒臣们以新的理论为武器,对汉家祭祀进行了一次清理,力图在郊祀中植入儒家的天子观,凸显皇帝祭祀"公"的性质。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郊祀改革多有反复,最终完成于王莽之手,对后代王朝郊祀制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