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戴传江 《江淮论坛》2003,(5):102-104
现代社会的“现代性”是以“科学知识的大叙事”、“思辨理性的大叙事”和“人性解放的大叙事”为标志,这是自启蒙以来所确立的真理话语,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就是建立在对这些大叙事的合法性质疑的基础之上。本文拟在中国现代化语境下对利奥塔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及基本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利奥塔关于后现代知识的报告开启了崭新的、洞察未来的视窗.他通过对后现代知识的考祭,发现了现代性知识巨大的内在危机,这种危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祛魅与思想衰竭的根源.通过分析知识世俗化的成因,寻找"共识"理论瓦解的依据,并通过对历史性批判的再批判,利奥塔提出对元叙事合法性的质疑,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现代性批判逻辑.  相似文献   

3.
利奥塔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种,一是叙事知识,二是科学知识;叙事知识由自身确定其合法性,而科学知识则通过西方哲学确定其合法性。当科学知识日益逼近叙事知识并挤压叙事知识的时候,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它事实上是在借用叙事知识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利奥塔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科学知识的说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后现代社会需求对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进行新的界定;既不能把对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当成是科学知识的合法性,也不能用性能标准去说明其合法性,而必须把“谬误推理”当成科学知识的新的合法性标准。利奥塔有关知识的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反映了当今科学发展的状况,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利奥塔的后现代叙事不仅在反对整体性、统一性和宏大叙事等现代性原则上表现了态度的坚决性,更在现代性的批判手法上独树一帜.然而,不难发现,由于其判断逻辑的内在矛盾,导致对现代性批判的无能为力,最终只有设置重重迷雾,把后现代性描述成一种神秘的解释过程和为"只可意会"的事物创造可以想象的暗示,并把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定义为所谓"重写现代性圈套".而事实上,他"超越"马克思的整个现代性批判只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迷雾.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社会批判语境中,对于资本逻辑支撑的现代性有诸多批判方式与路径。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选取的是以现代性知识为对镜,要义是明确现代性知识之不合法性的路径。利奥塔是想通过证明现代性知识背后的元叙事的不合法性来达到批判现代性知识之不合法性的目的。他择取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学说来进行证明,认为现代性知识本质上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因此要将不确定性、多样性、异质性标准等特征加于现代性知识身上。但利奥塔所指出的知识去合法化出路,不仅不能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整体有效,而且把语言游戏形而上学化,因为他不仅没有把握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知识变迁的准确形态与知识生产的根基,也没有认识到知识的悖论性、界分性和历史性本质。所以,他对于现代性知识的批判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让·弗朗西斯·利奥塔指出:在后现代社会中,元叙事知识的解体导致科学合法性危机出现,而作为科学知识主要传承者的现代大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章从这一思路出发,深入发掘两大叙事组成的现代大学理念,着重分析后现代知识观给现代大学所造成的颠覆性影响,导致商品唯利工具性弥漫于现代大学,在甄别利奥塔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塑造与时俱进的现代大学理念,给现今我国大学发展提供一种参考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朱玲玲 《江淮论坛》2011,(2):68-73,116
利奥塔对现代性、逻各斯(理性)中心主义充满强烈的不满。他提出了在"主体已死"之后的现代社会里,"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利奥塔努力拆解现代性,拒斥元叙事、总体性等传统理性主义话语,提出了他自己的关于差异、歧义和感性的,以及关于政治的、道德的美学方案,即崇高美学。从总体上看,他的崇高美学主要表现为三种面向:荒诞、震惊和非人。这些是利奥塔从语言游戏、康德、纽曼以及先锋艺术那里发现的。他的这些所谓后现代崇高美学特质和精神,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崇高"。当然,或许这正是利奥塔的解构策略:正是渴望通过这些,利奥塔试图实现人的自由和超越,只是,它或许也仅仅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8.
张谨 《东岳论丛》2006,27(4):159-161
利奥塔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通过对叙事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历史考察进而对现代科学知识予以政治性反思,提出并分析了科学的合法性问题。在后现代状况下坚持悖谬原则,向同一性、整体性宣战,开发和维护歧见差异,是利奥塔一直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叙事方式合法性批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其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上的"本质在先"与"还原论"的叙事方式批判;二是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叙事方式批判,主要是对"是"与"应当".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同质"与"异质"两个问题;三是回答为何"马克思哲学"至今没有能够取代教科书体系.主要是意识形态系统有效性与批判性学术叙事方式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哲学应当定位于批判性.  相似文献   

10.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理论是其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考察后现代社会的知识状态为核心内容,大胆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从语言运用规则的差异入手,在阐释统合现代社会基础的“元叙事”危机产生缘由的同时,深入剖析了后工业时代中知识的合法化模式以及后现代社会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张兵娟 《中州学刊》2005,(2):190-195
电视剧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以其特有的形象的、生动的影像语言,"真实""自然"的情节叙事,为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世俗神话".然而,这种"现代神话"不过是一个"表象的叙述"和"浪漫的谎言",它不但扭曲了女性的真相,也遮蔽了某种社会、历史的真实,因此,站在现代人文主义价值立场,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揭示其虚幻性、欺骗性及叙事背后权力操纵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本相,是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传统叙事学认为,结尾是叙事线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上承他事,下无他事可继,是叙事线条的"打结".后经典叙事理论在承认"结尾"存在的同时认为叙事是开放的,因为,任何"结尾"都可能在读者的阅读中成为新的故事情节的起点,从而将已经打成的"结"再度打开,于是阅读成为"解结".本文梳理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关于"结尾"的论述,并进而结合个案论述了后经典叙事学关于"结尾"的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雷戈 《晋阳学刊》2004,(4):73-78
秦始皇的统治合法性不是来自于自身,而是来自于作为被征服对象的"他者".汉高祖与秦始皇在论证自身政治合法性的逻辑方法上完全一致,即,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对敌人的道德谴责的前提上.于是,政治合法性观念中一个可疑的悖论就形成了以标榜道德为手段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合法性,却往往缺乏真正的理性.  相似文献   

14.
叙事分析是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之一,面对日趋复杂和多样的社会变化,"现代叙事"并没有适应且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该文以利奥塔提出的"重写现代性"作为探寻后现代叙事的主线,归纳了其"双重姿态"的研究取向,解析了其所处的宏观社会结构及其方法论基础,揭示了其解构性与建构性的双重含义,为当下理解与分析"现代性"提供了一个方法论意...  相似文献   

15.
由"主体线条"以整一性的存在和规律性的出现为特征的"主题叙述"的确立,是战国时期楚国器物图案在构图上所呈现的一个重要特点.以此为基础,又呈现出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为"主体线条"遭到遮蔽和干扰的"主题叙述";其二为"主体线条"被强调和突出的"主题叙述".而后者再呈现出由多个"主体线条"相互衔接的连续的"主题叙述".上述"主题叙述"形式至迟在战国早、中期的楚国器物图案构图中就已经出现,并在战国中、晚获得成熟和发展,进而成为体现着某种"叙事风格"的图案构图艺术表现形式.图案构图意义上的图像叙事艺术表现能力,是与人类叙事意义上的艺术表现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并成为人类艺术表现能力的基础而带来广义的叙事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上述认识能够为战国时期楚国叙事艺术异于域外叙事艺术的异乎寻常的艺术表现,追溯到叙事意义上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利奥塔关于后现代知识的报告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认识论空间和叙事风格。然而,在我们阅览其新的思维启示录以后,不难发现其对后现历代知识状况的合法性逻辑的解构和最终的断言,不仅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思想现状不符,而且在"知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纷争理论"、"批判理论"、"宏大叙事"等方面本身也蕴涵着难以克服的悖论,在否定现存的批判范式中陷入了同样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中西叙事概念,提出"脱卸"与"转换"在中国与西方叙事理论中都是表征情节转变的概念,中国评点家称为"脱卸",西方理论家称为"转换".西方文论没有脱卸一词,可以借用中国的脱卸概念,中国文论没有突转一词,也可以借用西方的突转概念,它们在中西叙事理论中是可以通用的.  相似文献   

18.
人民如何"现身"--从宪政民主到程序民主的思想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对其主体--人民的论证.在宪政民主的视域内,人民实际上被"虚置"了,其地位和作用是隐晦、消极.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宪政与人民这两种话语之间的相互需要程度与日俱增.哈贝马斯基于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危机,提出一种程序主义的商议性民主理论,通过沟通理性,把"人民"建构化于既有的宪政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第八回有言:"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个家长,又唤做倒躇门.""倒蹉门"即"倒插门","俗称男子到女方家里结婚并落户".其中"躇"普遍被释为"踩踏"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雨雪、泥水中)踩".<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为"踩;(在雨雪、泥水中)踏".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月园>第二折:"我如今躇着脚踪直到李庆安家."<汉语大词典>释为"踩;踏".上述工具书将"踸"读音皆注为cha.其实"躇"正确读法应为zha,兹有文献和汉语方言为证.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诗性能否真实记述生活的羞涩,汪曾祺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汪曾祺对现实主义有着自己的看法,因为诗性书写的充分展开,表面看来近似于浪漫主义,这是他自己所说的"为人"的不说谎的"浪漫主义".单单把生活和情感诗化确实包含着一种危险,因为不论诗意由之出发的心灵历程怎样在文学经验和想象中得到扩充,诗情与诗怀终究只能包含在一个现实的事件中所能有的东西.汪曾祺朴实再现生活的艺术追求,对强烈的戏剧化情节的回避,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些视为他不说谎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