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5):64-68
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在推动国家之间多层次的交往、增进国家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公共外交呈现多维、动态、难以设防、全民参与的态势。不同层次的人员会参与到公共外交中,公众的话语影响力空前增强,公共外交呈现出新的面貌,其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如何在公共外交中正确地展示中国形象和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使他国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中国的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这些都取决于在公共外交过程中如何进行叙事。公共外交的目的是讲好本国的"故事",在公共外交的过程中运用好叙事技巧能够有效地实现公共外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海洋公共外交正在成为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动员国际盟友和遏制中国海上行动的战略工具。从宏观上看,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是美国在海洋领域高度重视低成本公共外交工具的根本原因,全球传播能力的提升和海洋思想资源的生产则为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是管控国际舆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美国官方一改常态,更加频繁地直接介入到公共外交前台,同时,既高度重视与其他国家在海洋公共外交领域的协同行动,又非常注重国家硬实力与公共外交工具的配合使用。在短短几年里,美国海洋公共外交已经产生了全球性效应,不仅放大了美国在台前幕后干预南海局势走向的政策能力,而且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南海局势的紧张程度。面对这一新情况,中国亟须通过解放思想、理顺体制、整合资源等方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公共外交理论,对美国的海洋公共外交攻势进行有效应对,从而进一步维护自身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3.
公共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台湾当局"外交"博弈的需要,中国亟须获得南太平洋岛国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通过文化外交、华侨华人外交、援助外交等公共外交项目的开展,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有所增强。本文认为,由于大国竞争性公共外交的影响,中国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仍显不足,应秉承"和平、合作、和谐"的外交理念,继续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4.
南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重点方向。南太平洋地区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之一,南太平洋岛国具有典型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属性。近年来,美国强调重返亚太,澳大利亚试图巩固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台湾地区试图扩大其在该地区"邦交国"的影响等,该地区各方博弈态势加剧。考虑到南太平洋地区小岛屿国家的特殊性和各方在该地区的博弈,"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实施应充分发挥多边外交和首脑外交的作用;重视援助效果评估,实现精准援助;加强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促进海洋与环境合作。中国应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与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外生压力,中国外交的得失则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内在驱动。中国外交应在坚持和平外交的同时,适当调整外交战略,实现外交转型,由陆向外交延伸至海向外交,以政经并举和利义兼顾为特点发展海洋周边的外交关系,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传统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外交转型既要体现上升期全球大国的思维,又要有立体、多元、跨时空的视角,转变观念,担当责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国力和能力相适应的领导角色,丰富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6.
"政治等效"理论是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专门针对外宣翻译提出的翻译理论,外交语言作为国家政策的"第二代言",必须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政治性。近年来中国更加关注海洋外交,颠覆了从前以陆地为主的区域化外交形式。本文以习近平在2014年APEC会议上的发言及海洋外交系列演讲的口译为例,在"政治等效"原则指导下分析其海洋外交理念下演讲词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7.
自2010年日本政府放宽对华签证以来,中国赴日游客数量基本呈现大幅攀升趋势,2015年后一直位居外国访日游客首位。大量观光客的访日一方面对提振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极大改善了日本在中国游客心目中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公共外交成效。本文以公共外交为考察视角,首先对日本对华"观光外交"性质及模式进行界定,提炼出三类公共外交模型,并结合该外交行为的实施过程与方式,考察了其对近年来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上升趋势的影响。其次,本文探究了"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与"中国民众对日好感度"二者间的关联度,及其对日本国内经济发展与"地方创生"战略的积极推动作用。最后,本文基于日本"观光外交"的相关经验,从前期准备、实施模式以及效果互动三个方面对中国公共外交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未来中国开展新型大国外交、提升国家形象有所助力。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11):79-85
公共外交在当代国际交往中受到各国更多关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亦正稳步前行,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海南公共外交基地以"三个基地一个示范区"为平台,打造面向亚洲的国际性公共外交舞台。基地建设的当前要务乃对其运作短板与建设要素予以厘清,从战略设计、政府角色、传播渠道、多元内容、本地对接、人才培养、侨务资源等若干方面来整体考虑海南公共外交基地的可行性构建路径,使基地在"十三五"时期尽快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促使海南今后相关工作得以健康运行且保持长期稳定,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国家的外交会客厅"、"海洋权益的助攻手与舆论影响者"和"辐射全球的外交舞台"等多重任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日本的公共外交已经持续数十年之久,对日公共外交是指中国政府以日本公众为目标的各种公关活动。以中国实现国家全面发展为背景,深化对日公共外交,对于中日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日公共外交的合理有效实施有助于当前改善两国关系、将来实现两国关系的全面健康发展并最终破解安全困境。推进对日公共外交,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制约对日公共外交的症结,同时,进一步就深入推进中国对日公共外交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施雪琴 《创新》2013,7(1):12-18,126
东南亚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地区,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侨华人聚居的主要地区,如何利用华侨华人开展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点课题。通过在跨国移民与国际关系互动的框架下,探讨移民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角色与优势;以中国在东南亚开展侨务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历史为鉴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东南亚以侨务为轴心的公共外交方式、特点、效果与局限;新形势下,中国政府挖掘并整合东南亚华社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中国在东南亚促进公共外交的新方式、新媒介、新平台的现状,可为中国政府如何依靠公共外交来塑造中国形象,提升软实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