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一号文件>对现阶段我国农民增收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相当复杂,表现在农民增收问题性质复杂,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复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措施复杂.因此,既要保持清醒头脑,作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力争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2.
受农产品价格总体回升及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层面利好信号的影响,自2004年以来,农民收入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农民收入要保持这种回升势头还相当困难。要真正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应寻求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即着眼长远,构建包括政策支持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科教保障体系在内的农民增收的长效体系,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农民增收:关键要抓好政策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1号文件公布后,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各地贯彻落实1号文件情况怎样?今年农民收入、粮食生产和劳动力转移形势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于2月16~27日,赴湖南、湖北两省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尽管中央1号文件在基层和农民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全年农村经济形势令人乐观,但要确保今年粮食恢复性增长,劳动力转移规模扩大,实现农民增收预期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其中关键是要抓好相关政策落实。调查中,县乡干部和农民普遍反映,1号文件好是好,但是怎样确保让农民得到实惠,感到心里没有底。归纳起来,县乡干部和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加强粮食生产 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是现阶段“三农”问题的两大核心问题,尤其在粮食主产区,增产又增收是一道难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随后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如何构筑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并举的长效机制,是仍然值得研讨的重大课题。江西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既是优势产业,更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粮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事关农村社会进步,而且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6.
《源流》2009,(4)
2月1日,新华社受权公布了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指出,做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希望.但要真正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目标,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论文主要通过对影响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5年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极大地调动起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加上市场粮价回升、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等多方面有利因素,农民增收呈现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据统计,2004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人2936元,增加314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收入增加最多和增长最快的一年。但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2005年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谐社会,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农民收入低、增收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方面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曰"多",二曰"小".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就要治"多"治 "小" ,关键是要提高农业劳动力内在素质.治"多" 的办法主要是分流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治 "小" 的办法主要是实行农业产业化或企业化经营,也就是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0.
宗平 《老友》2009,(3):12-13
2月1日正式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中央自2004年  相似文献   

11.
粮食问题事关各国经济和民生,事关全球发展和安全。近年来,由于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粮食危机。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作为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了五个一号文件,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世界粮食危机未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冲击。中国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从长期看,我国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靠,制约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还很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坚决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采取措施强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中国完全有能力充足国内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农民纯收入是社会基层民生的标志和反映,历来受到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在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中也得到充分体现。研究农民纯收入的区域性差异,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又快又好地发展。采用聚类分析和离散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2005--2011年农民纯收入的历史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差异性分析比较。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进一步增加安徽省农民纯收入的政策性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1982年到2005年中共中央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先后发出七个"一号文件".这七个"一号文件"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我国"三农"问题探索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新世纪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构想,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保护农民地权,是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体现,已成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新政的重要内容,更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农民地权的扩大。但扩大地权的良好愿望不能仅归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变革,还需立足于当前法制体系的整体构架,以强化并完善地权的基础权利效力为根本,进而逐步取得所有权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在贯彻落实党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过程中,首都师范大学运用各种管理系统,自主开发学生管理系统,加强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工作的网络化.通过手段创新,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6.
自中央政府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发布以来,北京市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贯彻落实。然而,从北京市执行该文件的过程来看,“大学生村官”政策这一项内容相对执行得更为彻底,体现出了中央政策的地方选择性执行的特点。政策的地方选择性执行有其自身缘由和内在逻辑,是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辨证统一,也反映了政策执行的本土化自主创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新时期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是高校党委的重要任务,为落实高校党建工作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根据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全国第十二次党建会议精神对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提出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18.
美国平民主义运动是发生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初至19世纪末,以农场主为参与主体,以格兰其、农民联盟、人民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场广泛性群众抗议运动。美国传统的"农业神话"是导致农场主们积极行动起来并投身该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美国农场主的经济、政治地位进一步降低,这与农业时代农场主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实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场主们于是通过平民主义运动,呼吁联邦政府对经济垄断进行管制,对社会弱势群体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回到"农业神话"时代那个更为温情、更具人性化、社会阶层更为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中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失衡及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联产承包制取代人民公社,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带来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但这种变迁总体来说仍是人民公社时期供给体制的承继和延续,它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失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的目标,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重新构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20.
华中地区的武装斗争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在华中时期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切实推进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展华中”战略的实现,通过电报往来与毛泽东在政策上进行了频繁的互动,确定了以苏北为突击方向的战略方针,并着力部署华中、华北和江南三方力量合力开辟苏北的战略规划。毛刘二人的决策互动对苏北根据地的开辟和中共在华中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