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和为政以德都是古代仁民政治伦理思想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仁民政治伦理思想集中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古代仁民政治伦理思想之精华,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仁民政治伦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而执政为民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崭新概括,也是江泽民仁民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概括和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总是把伦理思想同自然观、认识论、政治思想等放在一起研究和阐述,并把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有关道德的理论论证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世界观政治观和伦理观相结合理论与规范相统一的伦理学体系。王船山的伦理思想也明显地具有这种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征。他超越前人的地方,就是把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自然观,运用到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和改造,从而比较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的德治思想是明清历史转折期的重要思想成果。在继承和反思宋明理学的德治哲学基础上,王船山从太和范畴着手,寻求德治思想的合法性依据;从君子四德的仁义礼信出发,探索德治思想的价值依托。他创造性地提出"治统"范畴,明确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由内圣而外王、从民生诉求民主;天人互器、依人建极,颠覆了宋明理学的道器观,彰显了人在历史中的力量,以人本主义的主体论重构了十七世纪的中国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4.
教化是儒家政治文化的轴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种类似西方"政教合一"的政教关系,即道统与政统、师儒与王侯分离又合一的关系,穷则"寓治于教",达则"寓教于治"成为士大夫阶层政治实践的基本选择和现实追求。儒家历来对于教化之事极为重视,成为维护中国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儒家教化主要以道德教化、礼乐教化、宗教教化三维展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儒家教化与社会治理的多维结构:教化与富裕、道德教化与政令刑法、礼教与刑罚。当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治理危机,根本原因是有治无教。应该重视对儒家治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复兴儒家礼治模式,并与德治、法治密切结合,形成新的综合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社会,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维系人伦,教化民众,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却使得民众成为顺化的臣民.走出近代以来的困境,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融入"中国之治"的实践进程,现代平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激扬.现代平民儒学应运而生,不仅拥有新的实践主体,理论架构也实现了革新.在现实的社会政治运作层面上承继...  相似文献   

6.
潘志锋 《船山学刊》2007,63(1):13-15
王船山的“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的学术追求集中体现在其“气学”道统观中。王船山以传承“道统”而自任,正是为了等待“治统”的重新接续。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作为晚明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知行论和实学思想、历史观与政治伦理思想、经世变革思想、兵论思想,以及宏阔的儒学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文化反思精神,都对晚清湘军经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船山学行为湘军集团提供了经世活动的文化参照系,湘军集团则一定程度上执行了王船山等清初经世大儒的政治文化遗训。  相似文献   

8.
在黄宗羲的时代虽还没有协同治理这个概念,但国家治理需要统治者分工协同的观念古已有之.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君臣协同治理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批判和否定"三代"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具备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同时,黄宗羲还从这个基本观念出发,构想了他认为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而将原来只是着眼于巩固君主统治的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新民本主义.黄宗羲的国家治理社会协同的思想对启蒙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质上是出于维护和改良君主政治的需要,还不能说是近代民主意义上的国家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哲学思想体系宏大而丰富。学术界关于船山政治思想之研究颇多,但对其政治思想之逻辑体系与逻辑建构的关注不多。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动荡、矛盾交织的整体社会环境催生了王船山的政治思想。船山"推其故而别致其新",创造性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与政治逻辑结构体系:"道统"与"治统"并重的治国依据;"存人立礼"的治国之本;"双严清源"的治国举措;"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想。船山政治思想因社会现实问题而起,并由理论度越到实践,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具有"一以贯之"的贯通性、四位一体的逻辑度越性。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6,(4):139-142
老子"治道"思想是传统治国理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从三个维度予以考察:一是本体论维度的"道治",老子强调按照道的方式去治理,重视"道治"的形上性、根本性、全面性和规律性;二是价值论维度的"善治",批评世俗价值和伦理礼制,主张在治国理政中贯彻"自然无为"的宗旨;三是境界论维度的"至治",描述了"知其文明,守其素朴"的理想社会形态,既有统治者自身权力的规范约束,也有民众的教化引导,从而达到最高的治理境界。老子"治道"思想的三个维度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道治"凸显了治理的基础和根据,"善治"展示了治理的方式和策略,"至治"描画了治理的方向和蓝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