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美国经济伦理学家里查德@T@德@乔治坚持道德原理多元论的立场,提出了作为理性分析工具的"经济伦理学"观念,其合理之处在于肯定道德生活中的民主和自由,注重伦理学的实际应用;其缺陷在于不利于从比较强的规范定向的意义上组织社会的道德生活,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从而,在当代社会的条件下,就确立一种比较合理的伦理学观念而言,我们既要看到伦理学的"方法"和"工具"性质的突出,反对权威主义和独断论;同时又要强调伦理学的世界观理论性质,反对伦理相对主义和激进的道德多元论,把坚持本民族的道德定向和对其他文明的道德的尊重和宽容结合起来,把各社会成员的道德差异和整个社会的共同道德和理想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吕安兴 《学术论坛》2001,3(6):26-29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需要道德信念的支撑和推动;坚定道德信念,是实施"以德治国"的内在保证、力量之源和终极目标.既要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信念;又要坚持道德信念问题上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协调性和进取性的统一,确立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适应的内心信念."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德治党".坚持用先进的共产主义道德信念教育全党,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也是"以德治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牛彤 《学术界》2005,10(3):201-207
孙中山的"权能区分"理论是其民主宪政理论的基石.权能区分的目的是要解决通过强化国家权力来实现三民主义理想的"万能政府"主张与现代"人民主权"原则之间的矛盾.但"权能区分"理论的逻辑并没有将政府与人民放在二元对立的位置上,而是强调了他们之间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内在依据是政府官员的道德人格.因此,孙中山的"权能区分"理论展现出了与西方基于人性的悲观预设而演绎的立宪主义相异的旨趣,他将自己的理想政府建立在"公仆"道德的地基上,而很少考虑针对权力可能被滥用所需的补救机制.  相似文献   

4.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到问题时,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他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本文主要从人作为宇宙天地之主体、道德认知体验之主体、道德实践之主体、君子人格之主体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5.
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意志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问题.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能够追问自身的存在意义.对自由意志的思考意味着人开始走向了对人自身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自觉确认与自觉承担.近世西方以自由意志和个体选择作为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从伦理精神本性上来说是正当合理的.但是,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悖反关系,即:道德"应该"既以自由意志为前提又需要克服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这种悖反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个体与社会本体的二律背反处境.在生活世界中,道德"应该"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受偶然性情景和存在性事实的影响,也与个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相联系.自由意志作为道德"应该"既是绝对的,又是历史的.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形成的划界关系乃为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魏源的《董子春秋发微》一书今虽不见,然从《序目》可知,它是魏源在其经世致用思想的驱使下,承继刘逢禄发明何休公羊春秋义例说,进而突出张扬三世说的重要成果。被刘逢禄所揭橥的何休三世说主要是详今略古的笔法义例,其政治意图在大一统;被魏源所阐发的董子三世说,其哲学基础上是气运论,政治意图是更化改制。魏源还有一奇妙的发现:将鼓吹心性学说的孟子视为孔子春秋微言大义思想的学术传人。这些成果引导康有为直奔西汉董仲舒,创立具有进化意义的三世说,掀起了托古改制的改良运动(而非革命运动)。由此可知:魏源上承刘逢禄,下启清末的康有为,是近代经今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7.
赵沛霖 《人文杂志》2008,(1):129-134
以家父和寺人孟子为代表的"变雅"作者群,是西周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总爆发前夕,从贵族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定阶层.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使他们以诗歌为手段,对以周天子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由此而走上了时代政治、思想的前列,并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理想人格:忠贞无畏、正气直节以及道德精神的自觉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历史上广受崇敬的志士仁人,在道德精神和理想人格方面与这个作者群有着诸多联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视为他们为前驱.这个作者群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理想,不但赋予诗歌以全新的内容,使之具有新的时代观念特征,从而促进了文学领域思想观念的提升,而且对推动我国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郑正平 《学术界》2007,(6):77-81
寻根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早期偏重于表现其理性反思、追逐理想与启蒙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受商品经济和意识的挤压,则表现出了向庸俗生活的妥协和回归,以及孤独与坚守信念的分化;而自9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与欲望舞蹈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其揭示出的价值失落和道德危机,已迥异于前期的无奈的妥协与孤独的困守,表现出了令人警醒的道德张力.  相似文献   

9.
在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儒学道德"由明治时代开始时的被冷落、被排斥到"儒学道德"的复活;又从"儒学道德"的复活到"儒学道德"的被改造利用,直至明治政府颁布以"儒学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针及国民道德方针,"儒学道德"在与"西方道德"的较量过程中显示出优势,甚至达到了至上的地位.明治时代后期日本对"儒学道德"思想歪曲恶用,二战后日本对"儒学道德"的利用又恢复到常态.在日本明治时代的"道德运动"中,无论是排斥、否定"儒学道德",或者崇尚"儒学道德",或者恶用"儒学道德",都无法将日本的道德思想与"儒学道德"剥离,"儒学道德"一直与明治时期的"道德运动"密切关联.纵观明治时代日本的"道德运动","儒学道德"是日本明治时代"道德运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一直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0.
葛荣晋 《学术界》2007,(6):128-137
"儒商"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代商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君子人格论思想是儒商追求的至高境界.现代儒商必须在继承和发扬儒家"三达德"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德商"、"智商"、"胆商"和"情商"四种品格,才能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性天思想"是一个以"天-命-性-道-教"为心性论基调的思想模式,重点在"性"与"天".它所要讲的是"性"的起源,所要解释的,是心性问题,以及如何"存养省察"的修养功夫.它系统地解释了宇宙道德生命是上天降命、赋予人性而衍化的原理.人们通过诚、敬之道,尽心、知性、知天,而能以天之德为法则,致力于使道德生命与"天"合而为一,达到形上与形下的超越性统合,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人人成圣成贤的社会终极目标.这也是思孟学派建构道德圆满形态之理想社会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2.
"道德应该"是当下道德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思想史上对于"道德应该"为"信"的哲学论证都不免陷入某种理论困境,因此,"道德应该"作为问题要从"存在"说起.在"存在"作为"无"而具有的"可能"视域中,"道德应该"的特质是悖论.其悖论意义是指从"道德应该"的规劝出发,沿着人们为"信"的逻辑轨道,必然地推出与其正相反对的"道德不应该"的规劝也是道德的,正相反对的"应该"与"不应该"在道德评价上是等价的."道德应该"的悖论特质来自于"存在"."存在"作为"无"体现为"可能".由存在的这种"可能"与"不可能"的正相反对,就使得在"存在"作为"可能"之"好"、"善"的区别里,已经包裹了"道德应该"的悖论意义."道德应该"的特质是悖论的论断,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对"道德应该"普遍必然之绝对意义的理性依恋,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从追求以普遍必然的"道德应该"作为道德践行评价标准的理论迷雾中警醒.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关于"以德治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思想具有成熟而丰富的内涵,对其应作全面深刻的理解,德治在国家治理中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在法治领域,还是政治、经济等其它社会领域,都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而且,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理性,表达并设定一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它们引导着社会发展方面,规定着社会发展目标.这些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深深渗透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法律领域以及经济领域都有相应的德治体现.  相似文献   

15.
"国家的想象"作为中国新诗写作的理想追求,无疑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实密切相关.近代中国社会与"西方"遭遇的事实,不但使这种"想象"成为"政治的共同体",而且,也在政治道德伦理承担的过程中,对中国新诗的价值观念、话语实践以及历史建构方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和谐道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一种道德共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和谐道德的重要规范;"八荣八耻"是"和谐道德"的总体要求."和谐道德"的形成要依据国家的推行和对公众的道德动员以及实现道德与法律的联姻等路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责任担当"即道德主体自觉、主动地践履其自身分内应做之事、承当起因未做到分内应做之事所应予承当的道德过失.准确认识本真道德意义上的促成道德主体之道德责任担当的动力来路、主体素养条件和促成因子,是每个道德主体为较好地实现道德责任担当之所必须.本真道德意义上的促成道德主体之道德责任担当的动力来路、主体素养条件和促成因子,分别在于道德责任自律、高度自觉的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法庭"的鞭策激励.  相似文献   

18.
王双印 《学术研究》2007,(11):98-102
在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魏源所倡言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为近代中国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夷"与"制夷"的内涵与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本文试图分析、探求太平天国时期"师夷"与"制夷"方面的利弊得失,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彭松 《兰州学刊》2007,(9):44-47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位精神巨子,托尔斯泰一生不断探寻全人类共同幸福的理想,以"道德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就是他一生探寻的最终结果.由于托尔斯泰深具"道德内省"的东方气质,他的道德理想学说上深受东方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在价值核心、实现途径、理想图景三个方面体现出了托尔斯泰的道德理想与儒家学说的深刻应合.  相似文献   

20.
传统"慎独"道德精神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慎独"是传统儒学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其蕴涵着相当丰富而深邃的道德精神。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诠释传统"慎独"的道德精神,不仅能深入领悟"慎独"在古代道德实践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而且更能发掘"慎独"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