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邹兰芝 《社科纵横》2004,19(5):140-141
文人艳情诗是民间情歌对文人创作影响的结果。情歌源于民间 ,其影响十分广泛且长远。情歌艳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 ,一直保持着极大的活力。它们源远流长 ,不断地掀起波澜。本文旨在探讨情歌艳诗自秦汉之兴到南朝之盛的传承及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贺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取法南朝诗,在其写女性生活的艳诗中表现最为突出.与前人学习南朝民歌或宫体诗模拟篇章、流于形似相比,李贺艳诗之取法南朝民歌、宫体和文人乐府,或延伸其诗意,或化用其素材,或借鉴其手法,其诗中明丽润泽的水乡风光、青春恋情,其有关闺阁场景及美人装束、情态的绘写,都可从南朝诗找到渊源.只是与南朝诗人摹写艳色闺情以为玩赏的做法相比,李贺诗在艳色丽藻中融入了诗人对女性心绪、处境的同情及自我的人生体验,渗透了政治讽喻之意.李贺艳诗创作有意回归南朝,与他所处时代上层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关,这一做法经后来温庭筠等人继承并在花间词中得到光大.  相似文献   

3.
袁梅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0,16(4):59-62
元稹自叙“艳诗”定义,以“干教化”相标榜。陈寅恪先生虽以为其为昔日情人崔莺莺而作,但今日学者复相质疑。本文首先考察元稹诗歌结集情况及现存作品,从而得出结论,认为(1)元稹所标之“艳诗”,虽非咏一人而作,但其中亦包括为崔莺莺所作之诗歌作品;(2)元稹“艳诗”可分为三类,究其整体性质,则属艳情之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发展到南朝刘宋时期,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此,文章创作之风愈趋兴盛.关于南朝文风兴盛的原因,概括言之,应有以下四端:文学观念的明晰和文学地位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增强推动创作的新变之风;帝王皇族重视、提倡文学,文士纷纷效慕,掀起创作热潮;士族钟情于文学,多把能文作为立身之本.上述四因素共同作用,从而促进南朝文风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5.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4,20(4):51-54
《才调集》第五卷所录元稹 5 7首诗歌 ,其中可以肯定为崔莺莺而作“艳诗”凡 2 5首 ,可以肯定为伪作及非为崔莺莺而作者 2 3首 ,剩余 9首诗歌 ,无法确证 ,姑阙疑于此。  相似文献   

6.
南朝时期因朝代更换频繁,帝王出身寒门,使整个社会形成注重个人利益、注重生活享受的时代特征,直接影响士人的出仕目的与享乐心态.而齐梁时代既是南朝社会的缩影,也是我国形式主义诗学成型的关键期.在士无特操、自私为利、享受为欲心态的影响下,该时代形成质文分离、弃质重文的独特审美风尚.因而无论是品藻习惯、美文意识还是审美视角、诗文创作,都呈现出超功利、歌咏日常俗世生活常态之美的艺术唯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8.
禅与唐诗的合流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现象。禅与诗人、与诗的创作和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禅与诗的融汇、渗透拓展了唐诗的审美内容,完善了唐诗的艺术形式,它所展现和表达的艺术精神代表着唐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调,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唐代在衣食日用、宅第别墅、娱乐、婚嫁丧葬等方面的奢侈之风,并论及唐政府制止这种不良之风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庄子>中,经过净化过程后处于虚静状态下的心灵,是人的精神和灵魂,它虚己待物,与自然相融.用虚静之心体道的过程就是艺术活动中的审美过程,虚静之心与审美活动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审美活动中逍遥游的精神主体,可以臻达审美感受的极致状态,同时也是审美的心胸,是艺术创造、审美观照的心理前提,是艺术家进入审美创作的根本特征和展开艺术想象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吕蔚 《唐都学刊》2004,20(5):47-50
"安史之乱"对盛唐诗人的心态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盛唐时期相比,战乱中的山水诗呈现出新变的特征:盛唐诗人将愤世哀世、悲天悯人的社会意识注入对山水的观照中,显示了儒家强烈的入世精神;盛唐诗人由开阔的胸怀转向对自我心灵的关注,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显示出奇崛深幽的个体忧愁;战争中的山水诗不再体现平静而超然的心态,而流露出枯淡空寂的情调。从山水诗的变化也可窥见战时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吕肖奂 《阅江学刊》2014,(2):101-106
游士自视为士人阶级并努力向士大夫靠近,但其社会身份却更接近平民。游士议政诗歌具有士大夫般的忧时忧国情怀,却因为过于激烈直白而被质疑为卖直钓名、粗豪亢厉之作;游士诗歌力求风雅,却被视作矫语高蹈的伪风雅;游士诗歌情调语调通俗,却与平民赏爱的话本、杂剧、南戏尚有一点距离,无法被庶民百姓广泛接受。游士阶层介乎士大夫与平民之间的中间游移性质,使其诗歌成为传统文体大幅度变革的载体,是南宋文化转型以及文学转型时期一个士庶交接、雅俗杂糅的文学形态,也是俗文学冲击下雅文体之俗化达到了临界点的标本。  相似文献   

13.
王育红 《唐都学刊》2007,23(3):15-19
以宫词为题的诗是宫词的研究对象,如何对待那些数量可观的无宫词之名、却有宫词之实的诗,关键在于宫词含义的理解。通过梳理历代宫词之渊源流变,考察出宫词是以妃嫔宫女生活为主要描述对象,此为核心含义宫词,其中包括宫中行乐词与宫怨诗二类;又有不涉宫女之事的宫词,即为边缘含义宫词。  相似文献   

14.
汤桾 《唐都学刊》2004,20(3):34-38
敦煌曲子词是由文人创作的律词,在词调、格律、音乐和风格等方面与唐五代词和宋词都存在相承与发展的关系,奠定了后世词体的基本走向,为词体起源提供了新的可靠的依据。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它的某些特性未为花间词继承,却在宋词里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4,20(6):9-13
北宋诗坛对唐诗模本的选择与改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步骤中:第一,白体、晚唐体、西昆体对唐诗传统选择接受;第二,在"诗文复古"运动中,唐诗范式逐渐转换;第三,伴随杜甫"诗圣"观念的变化,杜诗作为经典范式得以确立并开始被片面张扬。上述这几个步骤与方面,最终促成了宋诗的成型。  相似文献   

16.
于天祎 《唐都学刊》2005,21(6):112-115
大伴家持与大伴坂上大娘是两位极具才华的歌人。二人婚前互赠的和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和歌群,一首首浓缩了8世纪中叶时代氛围的和歌在歌风上有别于万叶初期的朴素与真率,更加注重修辞炼句,意境上也更趋于纤巧。在繁若星辰的万叶恋歌中,他们的29首相闻歌是相当耀眼的,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2,4(1):107-114
清代是竹枝类乐府的泱泱大国,各类《竹枝词》现存23000馀首。其中,"海外竹枝词"数量众多,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有日本、朝鲜、法国、德国、英国等。内容上,或记录亚洲各国的风土民情,或介绍欧洲各国的工业文明,在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清代的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路成文 《阅江学刊》2009,(1):138-143
唐宋时期,牡丹玩赏之风日盛,以牡丹及牡丹玩赏活动为题材的诗词作品也大量涌现。唐五代北宋牡丹诗词,以赞美牡丹之美艳、歌咏牡丹玩赏活动之繁盛热闹者居多,只有少数篇章对于牡丹及与之相关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批判。中唐以后,牡丹渐成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牡丹的生命形态与文人士大夫的命运遭际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藉歌咏牡丹以抒写人生感慨的作品频频出现。宋室南渡以后,牡丹诗词主题发生了深刻嬗变,家国之恨成为最重要主题,唐宋牡丹诗词因之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刘昕华 《唐都学刊》2004,20(2):63-66
高凯、牛庆国是西部诗坛 2 0世纪 90年代成名的诗人。他们都致力于乡土诗创作。他们的乡土诗洋溢着对黄土地乡土故乡的爱与情 ,既深染着黄土地的色调 ,亦深蕴着黄土地的悲情 ,既富情感魅力 ,亦具艺术感染力 ,显示出强劲的创作实力  相似文献   

20.
徐祝林 《唐都学刊》2012,28(1):11-13
初唐时期,当宫廷诗人用绮靡艳丽诗风点缀风雅之时,诗坛上相继崛起了锐意改革、位卑而名著的青年诗人“四杰”。他们在诗坛上首先树起了改革的大纛,拓宽了诗歌的题材,从市井宫苑走向大漠风光,从咏花草树木走向唱响人生情感的主旋律,使诗歌真正担负起了讴歌现实生活的使命。从“四杰”诗歌魅力价值的现时律、延时律、永时律等三个层面加以诠释,可以窥视其审美价值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