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的作品为什么中国人,外国人,乃至德国人自己都感到棘手呢?下面便是笔者20年来的初步感受。 文体奇绝 尼采的文体一般都说是“箴言体”,或“格言体”。这当然不错,但这却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2.
据德国《德意志哲学杂志》1991年第6期报道,1990年11月15日,在哈雷/萨勒“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俱乐部”,继关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和影响的一次理论研讨会之后,接着举行了“弗里德里希·尼采研究促进联合会”(已登记注册)成立大会。在理论研讨会上,沃尔弗冈·米勒-劳特尔博士教授(柏林)和汉斯-马丁·格拉赫博士教授(哈雷)分别作了题为《尼采是一种挑战》和《尼采研究的旧难题和新难题》的学术报告。除德国学者外,还有来自瑞士、美国、日本、波兰、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和丹麦等国的学者。在成立大会上,选出了汉斯-马丁·格拉赫博士教授(哈雷马丁·路德大学)和汉斯-于尔根·康德教士(勒肯)分别任联合会的主席和副主席,  相似文献   

3.
宗成河 《浙江学刊》2002,(5):134-144
1  刘小枫的“尼采的微言大义”① 认为 ,尼采把哲学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当作哲学的第一性问题。在尼采那里 ,(象在柏拉图那里一样 ) ,“哲学问题首先不在于沉思什么 ,用何种‘哲学方法’想问题 ,而是如何处置哲人或哲学与人民的关系。”(3 5页 )而至于“尼采的实质性教诲” ,则“只有从哲人与人民之间关系这第一性的哲学问题出发 ,才能恰切地得到理解。”(4 1 -42 ,60页 )关于哲学与人民或者说哲学家与文化的关系 ,确实是尼采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这在七十年代初的尼采表现得尤其明显。尼采在每个时期都有许多计划 ,七十年代初的计划则显…  相似文献   

4.
“立人”是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正是在人的问题上,鲁迅和尼采有过共鸣。本文以鲁迅“立人”思想为线索,论证了鲁迅早年倾心于尼采哲学的主客观原因以及他在各个时期对尼采学说的择取与扬弃。在鲁迅与尼采的关系上,过去有人说:鲁迅之所以受到尼采影响,是由于前期“思想有弱点”;更为流行的观点是认为鲁迅后期对尼采“无一赞辞”、“彻底否定”。本文从鲁迅和尼采著作的实出发,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论尼采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尼采对历史研究轻蔑评判的表层语辞下,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哲学观念。这一切是以他对兰克学派浓烈的怀疑情绪为起点的。尼采历史哲学的思路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上帝已死”和人的选择力、创造力的论述,阐明历史活动的非决定性倾向;第二,探讨并确认历史过程的相对性和历史认识的相对性;第三,强调社会的进化过程是非机械的“变化”与进化目的的“同一”。尼采富有诗性的历史哲学话语,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它是历史观念从19世纪走向20世纪的一个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6.
尼采和“自由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是一位为现代人文学哲学奠定了基础的哲学家。他示范了一种与思辩哲学迥异的以大量格言、警句和诗意语言展示思想的哲学工作方式。这种新的哲学工作方式,事实上是在完成一场对话,即与“自由人”进行的对话。所以,我认为,理解尼采不在于如何驳脱尼采语言的歧义性,而在于如何识得“自由人”的真面目。我认为“自由人”就是尼采,对话则是一种自我对话,而尼采的思想和著作则是“自由人”的到杨,这三者是一体的。以这种见识为基础,本文试图对尼采的“自由人”及其所包含的哲学原则作一番透视。 一、“无”启示自由 尼采与叔本华的放弃了意志…  相似文献   

7.
不仅是尼采,西方人对古希腊有“根”的情怀,德国哲学界具有深厚的古希腊情节基础,古希腊给他们以家园感。古希腊情结是尼采哲学的基石,是尼采意图振兴德国的希望。《悲剧的诞生》是尼采古希腊情结的集中体现。尼采的古希腊情结凝聚于对古希腊神话中的日神与酒神的重新估价,并因此产生了尼采的人生哲学,达到了重新阐释世界,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是对人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人们怎样看待弗里德里希·尼采,这不是一个对精练的文字的个人兴趣或爱好问题。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在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尼采的思想是一个联接点。他是处在思想转变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行将到来的垄断资本主义需要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在尼采的哲学中,我们发现了资产阶级哲学和意识形态新思潮的一个巨大的突破口,它包含着许多先见之明,并将其付诸实践。尼采对价值的重新评价也许是晚期资产阶级同  相似文献   

9.
尼采美学思想述要肖鹰尼采,这位品酩孤寂甚于灿烂的佳酿,渴求孤寂宛若久别的母亲的人,是大地上第一个以自我生命的智慧觉识了现时代人的虚无与荒谬的悲剧命运的人。然而,这个在现时代的子夜闯入我们世界的英灵,带给我们的却不是天使般的佑福,而是魔鬼般的鞭挞。但伤...  相似文献   

10.
尼采(1844—1900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非理性主义者,唯意志论者,是“生命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对现代西方哲学有深远的影响。尼采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870年至1876年。这时他崇尚哲学家叔本华和音乐家瓦格纳,批判苏格拉底,反对19世纪弥漫欧洲的“学究气”,反对德国精神的“贫困化”,为缺乏“力”、“生命  相似文献   

11.
尼采的哲学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他竭力张扬的对欧洲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的主流传统具有颠覆和变革意义的“权力意志”学说 ,更是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焦点。本文以对该学说的全面深刻的梳理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了尼采哲学承前启后的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古代的庄子哲学和西方近代的尼采哲学的渊源、结构和逻辑系统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庄子、尼采哲学本质上都是人格哲学。文章通过庄子、尼采两种哲学的比较,试图从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上揭示出东西不同民族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同态关系和内在逻辑的互补交融性。  相似文献   

13.
尼采(1844—1900)是德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时期活动的哲学家,是正在形成中的垄断资产阶级中最反动阶层的代言人。他出身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父亲社会地位虽不高,但因与普鲁士王弗里德利希·威廉有故交,得恩宠,尼采自幼接受了贵族特权阶级的教育。他们家中的全部生活方式均是贵族式的。尼采自称远祖为波兰贵族,他也以出身贵族而自傲。他的一生始终是站在贵族老爷等级立场上,为他们服务。尼采1864年进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他学的是语言学和神学,但喜爱文艺。他后来的著作大都以文艺形式写成。1869—79年,他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80年因病辞去教职,在以后的十年间,他到过瑞士、意大利和德国的许多地方,寻求医疗并继续从事著述。1889年完全疯狂,被送进疯人院,后来到魏玛等地休养,直至逝世。  相似文献   

14.
在尼采哲学十分引人注目的功效和投合时好这一表面现象背后,在尼采那些令人难忘的犀利言辞、论断和智慧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尼采。甚至可以认为,这个隐藏的尼采才是真正的尼采。只有那些不拘泥于尼采的犀利言辞的解释者才能深入研究尼采哲学的基本层。尼采经常谈到面具,他的犀利文风便是他深藏其后的初始的面具。  相似文献   

15.
“超人”是一种追求奋进的人生目标,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追求和发展的过程。在分析“超人”和“超人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超人哲学”对当代青年的积极意义,认为唯有超人理想才能使人们清醒起来、振作精神。  相似文献   

16.
张典 《唐都学刊》2009,25(4):67-71
福柯整体的思想方法来自尼采,福柯曾说,自己只是运用尼采的哲学方法思考了一些历史,福柯受尼采影响最大的是尼采的谱系学和透视主义.尼采和福柯的哲学实际上都是对现代的主体性进行反思.福柯的思想的起点是我思和疯狂史,尼采曾说,笛卡尔禁闭疯癫,这直接给福柯提供了思想灵感.福柯走出现象学和存在主 .义主要借助了尼采,在尼采的启发下,福柯对身体现象学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尼采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代转换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是一位非理性主义者。超人哲学是尼采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体现强力意志的精神,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以至于人的发展,并没有止境,今后还将进化出一种超人。这种学说打破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和启蒙主义的文化传统。尼采哲学思想强力冲击了当时的传统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尼采生活在欧洲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危机四伏的时代。他作为一位资产阶级的代表,向西方传统文化发出了全面的挑战,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如是说》)就是这样一本挑战书。 《如是说》是一部象征性的哲学诗,它以诵诗的形式表达了尼采的主要思想。有人评价他的这本书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是铿锵有力,充满了乐感,到处闪烁着自我欢乐、自我陶醉和批判精神的火花,他那充满着智慧、豪放、肯定、伟大的诗句汇成一道音乐的洪流会使你勇往直前。尼采本人也认为,这本著作是“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9.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年,利奥·斯特劳斯自称是“毫不夸张”地断言:“今天政治哲学不复存在,只有某些超度亡魂式的工作——历史研究或者以往被看作无关紧要的和不能令人信服的异议的课题是例外。”在同样的环境下,A.科班发出了“政治理论”衰落的哀叹。这  相似文献   

20.
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美学思想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寓居巴黎时为了着手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而准备的,但后来始终未能完成的一部写作大纲。这是1844年的事,马克思当时才二十六岁。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希·萨·柏拉威尔教授在他1976年出版的《马克思与世界文学》一书里说,马克思的这个《手稿》,即柏拉威尔称之为的“巴黎手稿”,是受了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篇文章的启示,从此“才开始认真阅读英法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的。可惜他未能提出任何具体的旁证材料。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