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9年8月,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调查>课题组“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资深教授以及对学风问题颇有见解的专家学者为主”对部分高校专家学者进行个案访谈,笔者有机会接受教育部学风委课题组访谈,曾就学术道德与诚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的整体状况、影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亟需解决的问题、创建健康的科研环境,加强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建议等问题表达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最近在京举行第三次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学风建设委员会已经完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和规范的制定工作,将于近期推出,这将为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推动高校切实负起学风建设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对于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评价为研究视角,基于对全国42所高校3 805名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专家学者的专题访谈,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针对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判断、违背学术道德与诚信的行为及其危害、对科研工作者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分析以及改善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措施等问题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者对目前的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大体满意,但认为如果不采取进一步的防范措施,会有一定下滑趋势;违背学术道德与诚信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于学术成果产生和学术资源与荣誉获取过程中,影响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的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主要是自身学术道德意识薄弱与学术道德与诚信监督管理措施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应从学术道德培养、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执行与监督等方面加强对学术道德的规范和监督,推进学术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4.
经由"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日常生活经验的观照,"学术规范"的理论重要性显然是不言自明的.至于如何使得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学术规范>)--朝着大学人的学术人生和当代大学体制中的学风建设呈现并开放,笔者以为,相当必要的一个做法就是必须明了"底线性伦理"与"上标性体制"的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5.
引言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01年开始正式出版,季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相似文献   

7.
2004年10月28日下午,校文科办公室召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研讨会",来 自文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环境科学学院、国际文化交 流学院、电影学院、亚太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学院、体育部的专家和科研管理负责人,以 及校办、规划处等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学习了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的文件,并就"学术失范"的根源、"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和我校如何抓 好学风建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试行)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  相似文献   

9.
2005年4月上旬,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教育部、中宣部以及教育部社政司的有关领导,《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与管理研究”等首批入选名栏建设的16家高校的主管校长、学报主编(副主编)参加了会议。学报名栏建设工程是教育部继实施名刊建设工程后,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对于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学术水平,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学术规范,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学报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卢天健副校长在会上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  相似文献   

10.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  相似文献   

11.
(试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2 0 0 4年 6月 2 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一、总 则(一 )为规范高等学校 (以下简称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 ,保障学术自由 ,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 ,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 ,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以下简称本规范 )。(二 )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 ,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相似文献   

14.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几年来学界剽窃、抄袭、造假、浮夸等学术腐败的现象,今年刚刚成立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99位委员一致投票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在学术界以打假著称的学者杨玉圣说:“这是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规范》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的不少具体规定专门针对目前学术界的一些突出问题。《规范》不仅再次重申学术研究的最基本规范:“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  相似文献   

17.
稿约     
<正>欢迎惠赐大作专家匿名审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厦门大学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的高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入选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1926年创刊,办刊历史悠久。本刊坚持以学术为重、社会效益为重的办刊宗旨;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通过  相似文献   

18.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报道太多,不能一一列出,不知道算不算不规范),2004年6月底,刚刚成立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99位委员一致投票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但是,主流媒体的宣传口径所谓"这是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意义重大",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不规范之处.既然只是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宪章",还说是"中国第一部"呢?有的报道说"这项工作自2002年春天开始启动,有关人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与大量高校师生座谈的基础上,汇聚多方意见,这部规范得以出台",而新华社的报道则说是"三年".2年多和3年究竟是不一样的,后来多采用3年的说法,大概是为了突出制定该规范的严谨和细致.可是读者不禁要问,对于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的那些规范,居然要花"二年多"和"三年",还动用"大量高校师生座谈",是不是有些夸张或者说有些浪费呢?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为推进学术与学科及管理体制创新,建设一流学科,东南大学以三大基地为基础成立了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的"道德发展研究院"。三大基地是:"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2011协同创新中心";"道德发展"高端智库;"道德国情调查中心"。现有协同共建以上有关基地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学术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