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欧洲中世纪大学与同一时期的中国书院都是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是东西方文明史上的两朵娇艳之花。然而生长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两朵娇艳之花"却有着不同的历史命运。究其原因,在于两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社会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内在变化。  相似文献   

2.
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代表它们的、独特的设计作品,它寂静地记载着人类的历史,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设计,又赋予了作品的特定意蕴。设计师的语言是风格,而形式、色彩,材料、肌理等又构成了语法,将这些因素有秩地综合起来,便是我们试图理解和阐释它们赖以产生的文化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亳州北关历史街区的调查研究,探索皖北地区传统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该地区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存,因皖北地处于南、北方的过渡区域,其建筑风格在北方建筑的厚重感、围合度高及风格朴实基础上兼有各种南方建筑的元素。  相似文献   

4.
浙江大学源于1897年创办的求是书院,在不同的办学历史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治校模式,虽历经曲折,但总的发展方向则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支撑一流大学建设。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在其创办之初就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求是书院章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陕西书院发展的顶峰时期。书院藏书主要来源于皇帝御赐、官吏赠书、私人捐赠、书院自置四个主要途径,制定并实施了图书的典藏、借阅、保护制度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图书编目的工作。根据书院藏书及其学风的不同,书院分为理学的书院、科举的书院、新式书院等类型,反映了清代陕西书院藏书特点及其与区域学术发展、教育理念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整理研究陕西书院的历史概貌与区域特征,采用历史考证、统计与分析等方法,研究认为:陕西自唐代以后日渐沦为全国书院发展落后区域,多灾多难的社会环境、日益衰弱的经济基础、教育之传统与思想文化之保守等是陕西书院发展历史的最主要背景。作为人文荟萃之地的陕西书院,在陕西学术、教育、文化史上的历史留痕是不可忽视的,而关学与实学的标举发扬是陕西书院划在中国书院史上的最亮痕迹之一。  相似文献   

7.
浙江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特定时期其园林营建曾盛极全国,并有相当一批名园对中国各地园林的营建具有重大影响。就整个历史时期来看,浙江省各种类型的园林都相当齐备,并具有较高的建筑和艺术水平。其中,以杭州西湖为代表的大规模、公共性的自然山水风景园林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并对国内各类园林,尤其是大型园林有深刻影响。书楼、书屋园林和书院、会社园林以及纪念性园林等以文化内涵著称的园林独树一帜,并成为国内同类园林的楷模。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浙江古典园林在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韩鲜时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地方学校的书院,与社会特别是士林势力共同消长,紧密联系,在不同时期,其内容、作用和机能等有不同表现。出现在16世纪中期的书院,是由开始显露头角的士林势力所主导的。书院培养了大量士林,对于韩国16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初的“士林时代”,书院是其产生的母体,也是维持时代的核心机构之一。17世纪,书院滥设、滥享引发的弊端开始显现。进入18世纪,随着社会变动,“士林时代”落下帷幕,书院随着士林势力的衰退而没落。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官学、私学和书院三大教育系统,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具有悠久历史传统、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一种办学形式,为培育人才、传播文化、繁荣学术、收藏典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明清巴蜀书院特盛,著述创制,轶于汉唐。位于重庆江津白沙古镇的聚奎中学,从书院到学校,至今有151年历史,不但人才辈出,而且书院建筑至今大部分保留,是清代盛极一时的巴蜀书院中建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文化区域 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禁忌、礼仪传统和文学艺术、建筑科学、生产工具等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孳息垦殖于中国大地上,古代民族的知识和行为整体。中国古代文化在特定区域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下,通过古代民族的生产活动,不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反映和推动着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历史的进程。另外,风格迥然、色彩斑烂的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1.
书院研究日益成为一门专学——书院学的要使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长期繁荣,更新研究视角和引入新的理论方法无疑是必要的。重视书院发展中的民间因素、引入区域概念以及整合各学科资源三个方面,似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院文物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尚未有书院文物定义的界定.本文就书院文物的定义界定及其理论依据和文物学背景、书院文物的内涵与功能及价值,在理论上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之一,是保存文化经典,延续文化命脉的重要途径。处于书院教育发展鼎盛阶段的宋代书院教育在教师选任、教育方式等方面独具特色,其独特的文化功能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和文化载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和谐独特的文化精神.广西古代书院在教学方面的和谐精神体现在:教学与学术研究和谐结合,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道德修养与学问和谐并进,多采用问难论辩式,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古代广西书院的和谐精神对加强新世纪桂林文教事业的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书院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为己之学的教育理念、成己成物的价值定位以及独立与自由的文化品格一度书写了教育的辉煌,显示了书院教育的独特价值。结合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的现实,分析了回顾传统、重寻中国教育的文化根基,对当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的培育、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大学学术自由的形成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代书院的兴起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书院兴起于宋代并获得巨大发展 ,有其特定的背景。一方面 ,虽然通过三次兴学运动 ,官学有所发展 ,但其一直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和学术全面发展的形势 ,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出现。同时 ,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术的繁荣和印刷术的进步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因此 ,书院便在宋代应运而生了。书院的兴起 ,对当时教育和学术的发展曾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后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宋时期,理学和书院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理学家倡导复兴儒学、以儒家明体达用、内圣外王作为书院教育宗旨,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为书院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藏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古代书院具有藏书、教书、读书、写书和编书的功能。当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挤压,义务教育的普及,出版业的市场化运作,国家各级图书馆的开放服务和高等学校与社科院的学术研究,使书院失去了传统功能,必须承扬和创建新的社会功能。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书院应当成为人文传统的传承者,人文学者探讨自由思想的文化沙龙和宣讲人文精神的大讲堂。  相似文献   

19.
风水景观的人文透视——以书院寺观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释道与风水之间崇尚自然的理念和共同的地理环境需求使儒释道三家的精神文化载体书院寺观在建筑选址和布局上打下了深深的风水烙印。其典型表现便是书院寺观座落的山川形胜之处,通常是风水上良好的“藏风”、“聚气”之地。由于儒释道三家的教义和思想不同,书院寺观在风水选址和布局上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书院更强调对案山的选择,佛寺更偏重于发脉(即龙脉)的选择,而道观却偏重于建筑布局和方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查考大量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书院类型、功能、组成要素、建筑布 局和环境特色作出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