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语言中词的组合顺序称为语序,语序在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中有着至关的作用。英语和汉语由于母语者生活环境以及思维习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语言表达顺序也不同。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语序不对等的问题,着重对英汉状语语序、定语语序以及同位语语序的异同进行分析,并通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探讨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方法,以便在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通顺准确。  相似文献   

2.
陈彦慧 《现代妇女》2013,(12):209-209
理解与表达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理解是基础,表达是目标。没有对原文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准确地进行翻译,更谈不上“忠实”于原文。然而表达又是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步骤,因为译文质量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译语表达的水平.因此对影响和决定翻译过程中表达水准的因素进行研究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叶巍艳 《职业时空》2008,4(9):125-126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文言文翻译中,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必须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同时还要使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要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在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范珺 《现代交际》2010,(6):121-122
该论文将习用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不求甚解,就习用语的表面意义直译;二是生搬硬套,用意义不合的汉语成语替换;三是忽略了习用语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失去了原文的韵味。论文最后指出只要深入地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做好习用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翻译中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一直以来颇有争议,究竟二者水火不容,还是能补充使用呢?本文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使译文读者读译文就如同原文读者读原文一样。能达到这一目的,直译和意译都是可取的,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本文将从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入手,阐述两种翻译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差异,及二者在翻译中的应用,进而得出翻译的最高境界应是直译与意译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的本质是一种推理交际行为,话语的关联性有时隐含在语句中,因此要达到交际效度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翻译必然涉及理解与表达。要进行翻译,首先要理解原语,且必须重视原语的语境。本文试通过对比《书生缘何短命》中的几例译文,分析译者如何在理解原文和充分考虑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表达出原文作者隐含的和明说的意图。  相似文献   

7.
象似性理论反映语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认知理据,不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差异,鉴于这种认知差异,翻译中允许译文较原文有所偏离,适当偏离原文的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象似性原则,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对原文的信息或者形式的偏离被视为误译。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方面的不同,因此误译就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翻译现象。由于译者个人的翻译准则和翻译美学思想的不同,一些致力于对原作含义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力求传递原作神韵的译作就采用一种“创造性地误读”手法对原作进行了重构。文中拟以美国著名学者Frederick Tumer的中诗英译为例来探讨文化差异下的诗歌翻译的误读与重构。  相似文献   

9.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不是原文的功能,而是译文的预期功能(即目的)。这就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译文摆脱了源文的束缚,译者可以自己决定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探讨了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政论文翻译中所涉及的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希望能对提高政论文的翻译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作品中,绝大多数人名都含有一定的内在意义,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作为译者,在译前应当充分理解原文中人名的内在意义,然后努力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原文中人名的内在意义能够在译文中得到再现,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语言和文化各个方面的不同,再现人名的内在意义有一些难度。本文将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策略,并指出具体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异化与归化有互相对立的方面,但其最终应该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文与原文之间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忠"或"不等",而这种对原文的"不等"是为了更有效更好的与原文等值,其对原文的"不忠"是为了更有效更好的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12.
张敏 《现代交际》2013,(12):31-31
在汉英文本翻译中,运用“通顺”原则是一种变通式翻译方法,有助于弥补因民族文化差异导致的译文不通和不好理解的问题,对张培基散文译文中副词的翻译采用“通顺”原则可对这个层面的意义窥之一斑。本文通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来分析和认识翻译的“通顺”原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法律文本的词汇特征,并提出法律文本翻译的原则。译文既要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也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主位推进模式的来源和发展,然后介绍了四种主位推进模式及其案例,然后讨论了如何进行保留或转换主位推进模式的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翻译实践中,文章指出通过主位推进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理解原文,而且也要使译文更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在翻译中适当地保留或转换主位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王莲芳 《现代妇女》2014,(8):283-283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出发,以《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本为例,通过原文与译文对照分析,从而阐述了中英翻译中文化文化传播的意义,从而给译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朗费罗A Psalm of life是第一首汉译英文诗歌,版本众多。本文通过纽马克翻译批评模式对本诗的三个汉译本进行分析,步骤包括五部分:分析原文、分析译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译文质量评价和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价值。本次论文就A Psalm of life的三种译文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高欣 《现代交际》2013,(12):28-28
翻译是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是跨文化的交际过程。译者必须了解目的语与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准确传达源语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本文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民族在称谓、动物、颜色和数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译者应在翻译中注重跨文化因素,体会原文的文化内涵,准确传达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8.
宋毅 《现代交际》2014,(3):30-30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如何让译文尽量做到传真。我们在翻译时要了解两种文化,注意翻译技巧和理论,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和加注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传达出原文的深层意思又保留原文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任伟志 《现代交际》2011,(12):56-57
经贸俄语概念宽泛、文体形式多样、内容繁复,所承担的语体功能因具体语境和文体而异。了解经贸俄语的语言特点及语体功能,翻译时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相应的策略,才可成功地进行汉俄两语码的转换,使译文准确忠实地再现原文内涵。  相似文献   

20.
人类交际的主要媒介是语言,而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翻译的基本功能也是交际,其特点在于它是沟通两种文化的交际。在文化信息的处理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必须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兼顾源信息包含的所有功能和意义。有时说话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话动作本身,也就是信息具有保持交际通道的意义,这时往往需要避免直译。同一信息的交际效果因人际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译者需考虑双方关系来确定译出语风格,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