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文化交际中歧视性话语逻辑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歧视性话语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语言现实,它关联着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心态和理念。探析歧视性话语的生成时空背景及其存在泛化的逻辑,将有助于交际主体准确解读歧视性话语的隐义及指向,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消解因文化误读而导致的交际僵滞。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历史语境"与当今中国文化言说者的基本立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宏宝 《人文杂志》2005,(4):96-102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一直摇摆于"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之间,其间精神上的痛苦和迷失难以言表.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只有彻底清理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发展所置身其中的话语场所以及该话语场所的基本面,方能从根底上指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归路.本文通过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三个个案分析,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话语场所就是"跨文化历史语境".因此,摆脱"轴心话语"而走向"跨文化语境",接受"跨文化历史语境"的重新解释、重新编码和重新配置的结构力量,才能对传统和未来命运作出有效规定.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新名词与90年代新话语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 80年代新名词与 90年代新话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与国门开放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一现象在中国得以通行还与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的品性有关。现代汉语是深受西方语言影响的新的语言系统 ,它与西方语言具有亲和性 ,这种亲和性使它对西方语言具有敞开性。本文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阐释。新名词作为新的术语、概念、范畴和新话语方式从根本上是一种新的思想 ;也就是说 ,它本质上既不是汉语所已有 ,也不是汉语所潜在的即汉语在机制上所能产生的 ,…  相似文献   

4.
语言中存在大量具有丰富文化语义的词汇,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这些词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造成了文化缺省现象,原因在于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对词汇的文化语义有巨大的影响。物质世界选择了语言符号的形式及其基本外延,社交世界整合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心理世界决定了词语的概念框架、认知过程和解读过程。因此,只有在这三个世界中对词汇进行分析和对比,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汇的文化语义,进而消除文化缺省现象,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李磊 《河北学刊》2004,24(5):68-70
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著作 ,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 ,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语言的产生 ,进而文字的产生 ,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 ,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 ,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 ,所谓传统乃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确立和诠释经典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促使传统的保全与更新。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由于历史的经年流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 ,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 ,经典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因此 ,要维系和保全传统 ,求得传统真相 ,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经典有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 ,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 ,而在跨文化背景下 ,则要复杂得多。在跨文化背景下解读和诠释经典 ,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 ,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融会的宏大场景下生成的。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以来 ,许多中国哲学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同时 ,融会中西哲学 ,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了世界。可以设想  相似文献   

6.
"道成肉身"对希腊哲学困境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薇 《河北学刊》2004,24(5):63-66
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著作 ,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 ,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语言的产生 ,进而文字的产生 ,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 ,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 ,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 ,所谓传统乃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确立和诠释经典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促使传统的保全与更新。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由于历史的经年流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 ,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 ,经典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因此 ,要维系和保全传统 ,求得传统真相 ,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经典有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 ,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 ,而在跨文化背景下 ,则要复杂得多。在跨文化背景下解读和诠释经典 ,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 ,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融会的宏大场景下生成的。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以来 ,许多中国哲学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同时 ,融会中西哲学 ,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了世界。可以设想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形象学起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揭示其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进而提出"三组课题"。按三组课题清理跨文化形象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与体系,可发现第三组课题留下的理论困境:面对西方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困境不仅在知识与观念上,还在价值与权力上;真正需要解构的,不是西方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构建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网络,而是中西方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我们不可能摆脱西方这一巨大的他者进行现代性自我确认,即使是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解构西方现代性,质疑西方的中国形象构成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他者,也最终会落入后现代的话语理论的陷阱,因为没有他者便没有自我。第三组课题出现的理论困境,将直接质疑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意义。跨文化形象学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构中国形象的知识-权力关系,同时又在解构这套解构理论,从解构西方的中国形象入手无法拯救中国现代性自我想象的主体性,更无法由此通向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自觉。这是跨文化形象学的根本困境,因为它可能否定了跨文化形象学的前提与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8.
林莺 《学术探索》2013,(2):119-122
摘要:对于华裔作家身份的建构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是纯文学的解读,未曾出现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华裔作家话语权力的实现和身份认同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断裂导致文化的迷茫。本文利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率先提出话语权的获得才是身份建构的最本质原因。从语言遮蔽下的话语失落、话语“言”生和话语“心”生三方面阐述话语实现和华裔作家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国文化的浸润才是华裔作家获得话语权、完成身份建构的最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当代世界掀起新的影响。对它的追述与诠释 ,关系到它与现实消费社会的互动。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进行比照 ,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与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有着密切关系的思潮 ,是一种全球化话语的描述。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中 ,它正从一种内敛独立的思想系统逐渐泛化为一种向外辐射的文化思潮 ,同时在幻变中体现出深刻而明显的构成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路 《河北学刊》2004,24(5):59-63
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著作 ,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 ,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语言的产生 ,进而文字的产生 ,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 ,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 ,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 ,所谓传统乃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确立和诠释经典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促使传统的保全与更新。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由于历史的经年流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 ,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 ,经典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因此 ,要维系和保全传统 ,求得传统真相 ,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经典有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 ,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 ,而在跨文化背景下 ,则要复杂得多。在跨文化背景下解读和诠释经典 ,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 ,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融会的宏大场景下生成的。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以来 ,许多中国哲学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同时 ,融会中西哲学 ,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了世界。可以设想  相似文献   

11.
孙宝国  沈悦 《东岳论丛》2019,40(8):136-149
中国形象自古以来就以极为复杂且多变的话语示人,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建构并不一帆风顺。国家形象表现出多面呈现的趋势。在中西方诸多领域,不同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概念各有侧重。"中国威胁"的"污名"从日本肇始,直至西方国家通过其媒介优势实现了"污名"权力话语的跨文化传播,而中国梦话语是规避其负面表征、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法宝。"中国威胁"的"污名"话语生产是基于历史观、政经界、新闻传播媒介、现代性想象的共同建构。在"中国威胁"话语遭遇中国梦后,呈现话语的挪用与重组、转型再建构的过程。以批判性视野审视"西方话语"、兼顾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三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多维传播是实现"去污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习语是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与各国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探索英汉习语产生的文化背景,正确解读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对习语的影响以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歌语言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将话语"前景化",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认知语义的视角,运用Fauconnier的合成空间理论,在探讨诗歌意象的象征与并置功能的基础上,对诗歌中意象功能的构建进行了隐喻在线的解读,以此来诠释诗歌语言的前景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张力 《北方论丛》2013,(4):58-62
媒介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与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递、新闻资讯的往来,更是情感交流、文化交往、文明交换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意义共享的过程。对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间性"问题加以理论思考,从文化间性、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的角度可审视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实现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亚 《中州学刊》2015,(2):169-171
非遗海外传播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话语权,加速本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在后殖民语境下,非遗海外传播者需要书写本土文化身份和异域文化身份混杂的离散者身份,以离散者的视角构建媒介反话语、语言民族主义、杂合等模拟策略以解构媒介帝国主义和语言帝国主义,建设跨文化非遗文本,促进中国非遗打破疆域限制,用中华文化符号诠释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从语境要素这一语用学微观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它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尝试构建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模式;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彰显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法国当代思想家罗兰·巴特理论话语的"中国之旅".巴特"脸谱"在中国经历了三种角色的"变脸":最初是以一个符号学家面目出现的,尔后变成激进的知识分子,晚近又蜕变为大众文化的吹鼓手.巴特理论话语中国式解读的角色塑造演变,鲜明地反映出"后革命时代"中国当下社会一文化语境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所蕴含的张力和矛盾.  相似文献   

18.
旷战 《江淮论坛》2014,(3):186-189
从语境要素这一语用学微观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它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尝试构建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模式;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彰显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受依经立义意义生成方式的影响,刘勰将《春秋》笔法——《左传》、杜预的《春秋》五例和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家的微言大义由经学领域引入文学领域,具体表征为简言达旨和隐义藏用,使《春秋》笔法作为文化话语在经学、史学、文学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融通,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出中国文论话语中处理繁简和隐显关系准则的语言家园,对中国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符号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和文化传递的载体入手,着重阐述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受文化认知和语用推理原则的影响,从而影响交际的效率。这是因为人们的文化认知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并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值所致。此外也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Grice的合作原则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