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列入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生态是一个与环境直接相关,融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文化行为、社会行为于一体的立体概念,具有超越族群、跨越国家边界的全球性意义。由于生态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休戚相关的联系,生态问题,尤其是生态修复与重建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后工业化时代的重要议题,是包括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几个世纪以来工业化所带来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能不能修复与重建、如何修复与重建,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道德是关于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微、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操以及调解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整体既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意志、道德准则,也包括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  相似文献   

3.
王绍东 《民族学刊》2023,14(4):11-18, 135
伟大建筑必然蕴含着伟大精神。以长城化解战争,体现了贵和反战思想。修筑长城,主观目的是适度阻隔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客观上却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交融与深度互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长城是一次性巨额投入,却可以持久发挥作用的工事,体现了中国文化自我牺牲、造福子孙的传统。长城具有防御功能,但保家卫国还需要选拔人才、团结将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修筑长城体现了中国文化尚和厌战、疏堵结合、暂劳永逸、物质与精神互补的辩证思维。长城蕴含了化解战争、守护文明、维护秩序、凝聚民心的多重寓意。长城两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碰撞交融,使农业文明稳定、积累、内敛、包容的特点与游牧文明粗犷、豪放、进取、冲击的特点相结合,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动能和活性,是保护中华文明不断延续的有力工具,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清真饮食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大的饮食体系,有自己统一的规定,独具风格的特点。饮食唯良、必慎必择、严格卫生、注意保健、讲究营养是清真饮食的几个最本质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清真食品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研究与管理,发挥优势,保持特色,走烹饪与食品加工相结合的道路是现代清真饮食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越两国是友好邻邦,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越南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开放度高,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与越南山水相连的广西,是中国南疆一颗璀璨明珠,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2008年1月16日,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从此广西成为中国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前沿,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惟一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是中国与东盟互利共赢合作的又一新平台。  相似文献   

6.
东汉时期西羌社会长期动荡,塞内外羌人与东汉政权矛盾冲突特别严重,其持续时间长、波及空间广、政治影响大,因而成为东汉政治、民族、边疆、经济乃至社会等相关问题研究中无法回避的热点课题。在对东汉西羌诸问题的研究中,为史家所关注最多的是东汉与西羌之间长期陷于战乱的原因与教训,因其实质是对东汉治羌政策的检讨,故而立论多从东汉政权一方着眼,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是一个具有特质规定性的存在体系,它建构于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弊病,尤其是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基础教育、民族职业教育、民族师范教育、民族宗教与教育、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民族教育经费投入等范畴都存在着改革与发展问题。改什么?怎样改?沿此思路进行政策取向的研究,对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予以规范与指引,促进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秦朝在湘桂走廊修建的灵渠,将漓江与湘江相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原与海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桂林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来,以灵渠两岸为中心的桂林地区发现的不同时期的具有外来文化特征的文物,是不同时期该地区与不同国家或地区交流的反映。桂林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是支撑该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因素以及经济、文化等,也是重要的原因。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古代桂林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密切了桂林与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陈家明  蒋彬 《民族学刊》2020,11(5):120-126, 159-160
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学界目前主要就体育现象本身进行对比或论证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而缺乏符号学这一简约方法的深层次解读。国家认同是各种象征符号的集合。体育是一种天然的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含义。因而从符号学视野探究体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核心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体育的物源符号化、自然寓意、伴随文本意义、元语言解读、共同记忆塑造功能,有力促进现代国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清体育符号的标出性历史反转趋势,采取适当宽幅的文化选择,加强体育元语言的解读,充分利用体育符号媒介作用,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强化中华“多元一体”认识,厘清国家政治边界,从而有力促进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和谐教育”就是不仅要有崇尚科学的精神,还要有弘扬人文发展个性的教育环境。“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大学和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诸多部门,需要采取多种教育方式。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传递的重要场地,是学生阅读、交流、沟通的最佳处所,能够在对大学生实施和谐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它北倚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邻,东北临唐古拉山东段与青海省毗连,东濒长江上游金沙江与四川省隔水相望,东南靠横断山脉的梅里雪山与云南省相交,南部和西部直达喜马拉雅山麓及喀喇昆仑山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五国接壤。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西藏”,全称“西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12.
光色艺术是视觉音乐的形式之一,从20世纪初斯克里亚宾的光与声的双重交响曲“火之诗”开始发展至今,历经了多媒体、数字时代的更迭,逐渐融入当下生活。以文献研究梳理出其发展的脉络,包括理念起源、技术支持、时代影响等方面。光色艺术是视觉与听觉的融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呈现出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对文化共同体的理解需放置在个体与“类”的互证中、文化的“人化”与“化人”的辩证中、社会发展的“因”“果”联系中予以阐释。在文化共同体的生成中,实践先导是基本前提,文化记忆是重要条件,文化利益是动力因素,价值共识是显著标志。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机制在常规运行的基础上,常经历危机冲突与双向转型的曲折发展,具有“自由人联合体”属性的高级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机制必然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以此为理论参照,新的历史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正处于创新性转型发展阶段,通过实践养成、以文化人、视域融合、价值熔铸等策略,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藏族装饰图案及特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古老民族,早在几千年前,青藏高原就有了古人活动的遗迹,先后出土了数千件石器时代古人类的人体装饰品和生活用品,这些有着同各民族一样独立的语言、风俗与艺术,并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物品,是这一民族对生活、宗教等方面的折射,也反映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勤劳,同时也记录着藏族装饰图案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思想与世界和平发展、和解协商、和睦合作、和平共处的社会形态相适应,是传承历史、创新思想,把握未来的必然需求 谈到和谐社会,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阶级斗争的学说,和谐社会是空想社会主义。这种认识有些简单。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民主与科学。和谐社会也不是乌托邦。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思想家傅立叶、魏特林等对和谐社会就有过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唐宋时期,它是政府军需马匹的重要来源通道;在民间交往中,它是农牧区、边境内地之间的商贸走廊;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它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分化与重组的大舞台。由此,茶马古道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上功勋卓越。  相似文献   

17.
陶砥 《民族学刊》2018,9(4):50-57, 112-115
新加坡在建国之初,移民人口众多且民族结构复杂,各民族分块居住且隔阂较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张力明显。但新加坡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措施,有效地协调了各单元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单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逐渐探索出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党统领、政府推进;二是存异求同、多元一体;三是明确底线、厉行法治;四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五是经济为先、多维并举。对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进行考察与分析,能够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借鉴,对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微言     
《中国民族》2014,(7):43-43
世界杯,话体育。足球可以影响世界,推而广之,体育赛事不仅是运动员、观众的狂欢,也是展示国家、民族风采的舞台,更能促进多元文化的沟通、理解与包容。  相似文献   

19.
旅游景点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旅游景点内涵,增加旅游景点魅力的一项有效举措。吸引游客、增加旅游业营收是深度融合旅游景点与旅游文化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融合旅游景点与旅游文化时,必须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对于每一位旅游者而言,他们不仅希望某个旅游景点有美景佳境可以观赏,还希望这个景点有精彩故事可以聆听,也希望这个景点有游乐项目可以戏耍。基于游客的这些需求,应该在融合旅游文化与旅游景点时,想方设法做到让旅游景点更好看、更好听、更好玩。  相似文献   

20.
陈列是博物馆的主要载体,也是一门艺术,如何表现与提升陈列艺术是博物馆的重要课题,更是革命类纪念馆打破传统、实现审美功能、扩大受众、提升影响力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尝试以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例,从陈列艺术主题的确立、全景式场域的塑造、造型艺术与现代科技使用等角度出发,探寻研究革命类纪念馆陈列艺术的表现力和发展创新的可能性,从而使革命类纪念馆跳出古板守旧的刻板印象,提升陈列艺术水平,焕发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