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即: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是人不仅仅具有一般的、动物所没有的能动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  相似文献   

2.
寻找原因,即发现周围世界中各种因果联系的需要,并非始于人类。它是高等动物“天生”就有的一种本能。但是,动物只能够、也只企图掌握那些与自己的生存直接有关的明显的因果联系。人类则不然,随着人的智力和生产技术的增长,随着人类支配环境能力的提高,人企图发现各种联系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原始人类的思维,和文明人类的思维一样,关心事物发生的原因。但它是循着根本不同的方向,去寻找这些原因的。那么,原始人类的因果观念,与文明人类的因果观念,到底有什么差异,或者说,原始人类的因果观念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地考察一下原始先民的种种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3.
伤鸽     
向往自由是鸟类的本性,也许正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鸟类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选择了广阔的蓝天。——题记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种花养鸟一场空”的谚语。“花空”是因为花开花谢人一无所获;“鸟空”是因为鸟不甘于人类的拘束,要么逃离人类的手掌;要么以死寻求解脱,最后人一无所获。暑假里,一只鸽子飞到我家院中,正好被我们兄弟几个逮住。为了防止它飞走,我们残忍地剪断了它的一段羽翅,把它养在了院中。我们以为这样做可以给它足够的空间与自由,可以让它成为我们的宠物。可是我们错了。  相似文献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然而物质资料的生产需要有各种物质资源。物质资源的存在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限的,而人类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依靠自己的资源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摆在人们面前的首先是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比例关系,是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伴随着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期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真理成分.马克思指出:“自然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棉机等等.……它们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底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固定资本底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在社会生活过程底条件本身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知识底控制并根据此种知识而进行改造”.马克思这段话讲的是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科学技术的提高.但科学本身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一、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全部人类历史的基础.(一)生产力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物质生产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得以建立的一个核心范畴,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天性,但对自由概念本身来说,其内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历史的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的实现与特定的物质生产形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试图从马克思物质生产的视角切入,对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主题做一些解读。  相似文献   

7.
<正> (一) 物质生产劳动与商业劳动同属于经济范畴。但物质生产劳动与商业劳动相比,它们的对象、性质、任务、劳动的有效成果及其产生的对社会的影响,则各不相同。前者直接使用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决定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动物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还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动物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物质和情感联系。但  相似文献   

9.
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消耗,即直接生产过程本身,生活消费则是指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作为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人类理想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它是面向未来的人类理性的构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并使自身高出动物世界、体现人之崇高性和尊严的体现,也是人的自由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体现,但理想本身则是人类自由探索与追求规范的统一。这是由人类理想的实践本性和理想在实践中保持开放性和常新性决定的;同时,人类实践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也使得人类的理想追求必然表现为对自身活动的目的性追求和遵循外在规范的统一;另外,人的异化和功利主义追求导致了人类生活根基的动摇和意义世界的缺失,人类需要重建我们的理想和意义世界,以此才能规范人类的理想和重建未来的生活世界,从而展现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意义世界,展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并显示高贵的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并远远地高出动物世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思想家们从人相对于动物的尊严出发,区分了人具有的需要和人的需要。马克思则从人与动物不同的存在方式出发,指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需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使人的这一本质需要被遮蔽,使人囿于占有的、粗陋的实际需要,人的本质需要沦为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又使人类形成新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由此形成新的能力、新的感觉和新的需要。它内在地包含着使劳动成为人们乐生需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理想社会不仅是合规律的,也是合目的的,它将满足人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12.
精神与自由     
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动物”命题把人理解为动物本来就有其局限,而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家进一步将理性视为人的唯一本质则问题更大。从宇宙演化和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本性就在于人类性,其基本含义就是谋求生存得更好,包含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精神需要被开发出来并得到满足,人就具有了精神性,也就获得了超越性和自由。这种精神性才是人类本性之所在,也是人的本然本质和应然本质,它使人成为高于动物的精神物种、自由物种。精神是高级自我意识的产物或体现,主导观念、最高理想和基本信念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精神是人的超越性和自由的根基,自由是精神追求的目的和结果,而精神状况通过自由来展现或彰显。精神所达到的境界决定着人的自由程度,人要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精神之所以能使人自由,是因为只有精神才能使人具有超越性,而具有超越性正是自由之体现。  相似文献   

13.
论审美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需要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和根据。审美需要属享受的需要,因而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感性追求;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人类独具的自由地表现自己生命的需要,它源于生命力的盈余。审美需要的原始形态是生理的“乐生”需要;其产生过程,即是这种原发性“乐生”需要被意识、被对象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使审美需要获得社会文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探究孟子动物伦理思想,可得出其主要观点有: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否经过道德教化是动物与人的区别所在;对待动物的态度是爱护,但无需上升到"仁""德"和"亲""爱"的高度;宰杀动物需要讲求不忍之心,而君子远庖厨是一种仁术;动物保护和管理对于环境具有经济、美学上的价值等。庄子和孟子的动物伦理思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庄子借动物阐述自己的自由理想,可以看做是一种动物伦理的元哲学;而孟子借动物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做是一种动物政治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历史既是人类被动的继承过程,也是人类主动的扬弃过程。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决定论,即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完全交给生产物质方式或技术本身的自然演化力量。人类的劳动力是历史演变的最主要力量。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不仅是生产财富,也是人类自身创造力、潜能和尊严的实现和提升过程。因此在唯物史观的代际视阈中,推进人类这些实践能力的生产方式才是道德的,才值得向往,而且在劳动过程中由劳动者形成的道德具有优先性。唯物史观的道德主张在当代仍然具有感召力。  相似文献   

16.
弗洛姆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一个拥有终极关怀的社会人文学者,他毕生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在这种关注过程中,他阐发了他对人类的看法,阐释了自己的人性观。弗洛姆的人性观是独特的,是一种文化的、自由的人性观。它认为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人类应抛弃商品拜物教,学会放弃、解脱物欲对自己人性的枷锁,以此培育人类的自由人性。  相似文献   

17.
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类美化自身的艺术品。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产斗争中,不断地改进、完善着服装的御寒、遮体等实用功能;同时不断地探索和发掘服装修饰人体、美化仪表的美学价值。服装无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人们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服装既能直接美化人们的外表,又是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体现。而时装一词已把服装发展成一种时髦的带有装饰性的现代概念。社会迅速发展,人们迅速适应着它。许多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为了  相似文献   

18.
一、“艺术生产”论的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但这一思想却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形成。在《手稿》中马克思正确地阐明了人种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作为类的特性,就是人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即有目的有计划的生产劳动。人在与环境的矛盾中,“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认为“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除满足肉体需要的物质生产外,“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  相似文献   

19.
人是一种动物,与其他动物一样,人以自身的空间活动来维持生存;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人的活动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即生产劳动。但生产劳动还不是人活动最后目的,在生产劳动谋生的基础上,自由的审美的活动才是人的终极活动目的,旅游活动就是这种以活动自身为目的、满足自由个性需要的审美活动,它对人的生存具有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带给了人类无数的财富,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这种负面信息导致了社会的信息异化。文章认为,信息异化是人类本身的原因,是人的异化的一种表现。要克服信息异化,就需要从人类本身出发找出它的根本途径,即扬弃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