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游宇明 《老年人》2013,(8):44-44
谭鑫培是十九世纪中叶与二十世纪初中国最杰出的京剧大师。他工老生,对武生也很擅长,一生出演过《空城计》、《李陵碑》、《定军山》、《战宛城》等优秀剧目。谭鑫培戏路活,他将青衣、花旦、花脸等角色及昆曲、梆子、大鼓等地方戏的发声技巧,不着痕迹地融于老生唱  相似文献   

2.
《打渔杀家》不仅京剧多有演出,而且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梆子剧种中也是常演剧目。清升平署的京剧本是现存较早的戏剧本。全剧由“得宝”“庆珠”“比武”“珠聘”“打渔”“恶讨”“屈责”“献珠”“杀家”“劫牢”“珠圆”等组成。后来,“打渔”和“杀家”两折并成一出,便是《打渔杀家》。  相似文献   

3.
曹锡琴 《老人世界》2013,(11):45-45
《空城计》是京剧精彩的传统剧目,又名《抚琴追兵》,取材于《三国演义》第95回。 该剧为清末名须生卢胜奎的代表剧目,后由谭鑫培演于清廷而一举唱红。谭鑫培突破剧本情节杂乱、出场人物过多的局限,还根据梆子名宿老元元红、郭宝臣的演出本,做了多方改进。后来,京剧名家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都演出过此戏,焕发了各自独特的动人风采。  相似文献   

4.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4):46-46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六经古称六艺,就是孔子所指定的教科书一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在儒家地位上升后,这些教科书被尊为“经”。“六经”一词,首见于《庄子·天运》,然而直到西汉,也还是记载为六艺(见《汉书·艺文志》),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经秦火一炬,从此失传,六艺自此仅余其五。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学在武帝建元五年取得独尊地位,朝廷从此设立了五经博士,儒学从显学成为官学,终于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而经学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5.
文华 《老年世界》2006,(19):35-35
京剧中不同角色的分类叫“行当”.主要是生、旦、净、丑四大类。 “生行”.指的男性角色,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老生演的是中年和老年人.因为要挂藏假的胡须.所以也叫“须生”。老生一般都以唱工为主.也有一种“做工老生“,专以念白和表情见长,代表人物是周信芳。还有一种叫“文武老生”。  相似文献   

6.
《老年世界》2014,(8):43-43
酒,本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饮料,属于人们日常生活饮食中的一部分。《释名》说:“酒,酉也,酿之米曲。酉,怿而味美也。”最早写作“酉”,字形上像一个容器,说明是装在一个容器中的液体。其味道很美,饮了使人心情激荡,兴奋而愉悦。到后来,酒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饮料,人们发现了它许多特殊的作用和价值,于是其功用就发生了变化。如《汉书》中说:“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福之会。”后来梁《春秋纬》也有类似的说法:“酒者,乳也。  相似文献   

7.
天问子 《老年人》2008,(9):36-3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我国北方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辞。根据《史记》,孔子收集整理《古诗》,选取“可施于礼仪”的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称作《诗》或《诗三百》,在战国晚期始称为“经”,并当作最权威的典籍被引用。所谓“子曰诗云”的“诗”指的就是《诗经》。  相似文献   

8.
张喻 《当代老年》2007,(12):23-23
1912年冬,梁启超从日本归来,在北京访老友夏曾佑时,夏正在书房读《春秋左氏传》。梁启超触景生情,便说:“我刚想起一上联,正好向你求偶。”接着朗声而道:“冬蛰庵中,夏穗卿研究春秋传。”(“穗卿”为夏曾佑的字)  相似文献   

9.
金毅 《老人天地》2013,(4):20-21
提起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人们至今还对剧中人物解放军剿匪小分队团参谋长少剑波记忆犹新。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者便是上海京剧院表演艺术家、高派老生传人沈金波。与毛泽东切磋《逍遥津》沈金波生就一副超高清亮的“金嗓子”,他的演唱风格,深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欣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经常被邀请参加为中央首长演出的内部晚会。在一次晚会上,兴致勃勃的毛泽东竟先后点他唱了11段高派名剧。其中,对《逍遥津》毛泽东更是百听不厌。  相似文献   

10.
近日,《社会观察》杂志与春秋综合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模式”的学术研讨会,日内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中国力》一书作者之一寒竹分别在会上做了主题演讲。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们就当前社会关注、学界热议的“中国模式”问题展开多角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书斋名趣     
中国的读书人,常以雅号名其书斋,作为自己读书、写作的自由小天地。这些书斋名,往往给人以一种浓郁的兴味和启迪。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自号射阳山人。青壮年时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途,回到故乡自建书斋名曰“射阳”。几经寒暑,他耗尽心血,终于在“射阳”这个斗室里写出了83万字的长篇名著《西游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明亡后投奔明桂王,后深感抗清大势已去,遂返故乡衡阳,在石船山下建一书斋,取名“败叶楼”。他在这儿深居十年,除讲学外,著有《周易外传入《尚书引义》和《春秋世论》等书传世。晚清朴学大师俞…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史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天演公式至少影响了两位学者的名字。一位叫胡洪驿,1910年留美前改名胡适;另一位叫张江流,1912年赴法后改名张竞生。后来前者名满天下,后者却因一部《性史》被赶出了学坛,与画人体画的刘海粟、唱《毛毛雨》的黎锦晖同列“三大文妖”,就连鲁迅也揶揄他:“张竞生的主张要实现,大约当在25世纪。”  相似文献   

13.
新年献词     
从1981年创刊至今,《当代青年研究》走过了30个春秋。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当代青年研究》本着“研究青年、发现青年、发展青年”的宗旨,坚持高质量的学术品位,遵循理论研究和实证应用并进的原则,发扬系列性报告和集束性专题的特色,成为了中国青年研究理论探索的坚实阵地和平台,并逐步发展成一本兼具学术性、前瞻性和多视角的专业性刊物。  相似文献   

14.
《中外书摘》2014,(10):4-7
1965年2月14日。安康。石泉。 公元1965年2月14日,这一天注定成为胡耀邦(时任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兼陕西省委代理第一书记)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日子,安康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日子,被后来的人们不断提起的一个重要日子。这天凌晨,胡耀邦在安康草成并发出《电话通讯》。《电话通讯》的核心是“放宽政策,搞活经济”。它是继1月22日在省委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第一个治陕施政纲领“解放思想、解放人’后的又一个施政纲领。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老年人》2000,(9)
夕阳好伙伴——《老年人》靖州县公安交警队冯兴诗(苗族)我阅读《老年人》杂志已有二三年,前两年是单位订赠,今年是自费订阅。这份杂志是我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刚退休时颇感寂寞,尽管满堂儿孙孝顺,仍然烦恼丛生。后来,有《老年人》杂志作伴,填补了我精神上的空虚。这份刊物内容贴近老年人生活,符合老年人口味,能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实现心灵的交流。揭开扉页,是充满人生智慧的“老人言”,再看目录,有“时事纵横”、“历史回眸”、“专访写真”、“晚霞风采”、“人物春秋”、“难忘当年”、“百…  相似文献   

16.
文兴 《公关世界》2008,(4):47-47
《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肖复兴在《□望新闻周刊》第49期撰文说,原计划在北京拍卖的四件国宝级的文物,被证实一件“战国至西汉年间九镶带钩”和两件“东汉御用漆器”为赝品,另一件“春秋四羊青铜器方壶”的鉴定工作尚在进行中。总估价达7210万元人民币的四件国宝级的文物,竟然有三件是假。  相似文献   

17.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惊叹于国内电视剧的发展变化,连呼进入了“中剧时代”!他早些年热心于《走向共和》,经常念叨着李鸿章在听到“送给老佛爷的八哥不叫了”之后的经典表情。后来向他推荐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他赞不绝口,尤其称道杨金水、胡宗宪和王用汲,分别命名为“义仆”、“循吏”和“信友”。如今又有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昨日闲聊起来,他说,这是一部史诗。  相似文献   

18.
杂技(古代亦称“杂伎”)是一种古老的艺术,以人体自身技能表演为特征。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杂技就已经萌芽。杂技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杂技节目是《飞去来器》。在远古人类投掷的器物中有一种叫“飞去来器”的器具,据说是原始部落人们用于猎取鸟兽的工具,用硬木片削制而成,在掷出去后,如投不中目标,可以再飞回到猎人手中。后来演变成了原始部落氏族盛会的表演节目。最初是半月形的,后来由艺人发展成为十字形、米字形等。  相似文献   

19.
“青梅煮酒”这一词语,始见于北宋,晏殊《诉衷情》词云:“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苏轼《赠岭上梅》诗云:“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后来,明代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又两次说到“青梅煮酒”:第二十一回:“曹)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今见此梅,不可不尝。  相似文献   

20.
“地丁花/一簇一簇/伸展着身躯努力绽放/迎接最早的春天/把花瓣撒向大地……”这是家政女工们众口传颂的诗歌《地丁花》。在北京,有一个以“地丁花”命名的话剧社,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家政女工,她们把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奇葩事,和雇主之间发生的争吵与感动,都编排成了舞台剧目,用话剧的语言诉说着工作中的欢笑和眼泪。起初她们只是借助话剧表演的形式来表达一线女工的诉求,维护自身的权益,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特殊的表演类型,这种别具一格的表演类型,因为朴素自然、接地气,不仅打动了无数观众,更让她们一个个成了“小明星”,有了自己的粉丝群,甚至还登上了国际青年戏剧节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