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动荡不安的17世纪英国社会激发了文人的创造力,从意大利引进的十四行诗在这个时期的英国诗人手里得到了创造性的使用,其中的佼佼者便是约翰·弥尔顿。首先对弥尔顿所创作的英语十四行诗进行梳理,然后对其中八首富含政治内容的诗作进行分析并对诗人于英语十四行诗的贡献作出评价,最后以最具代表性的三首十四行诗为例对弥尔顿的创新与贡献进行论证。弥尔顿对英语十四行诗的创新与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的拓展,结构的创新和韵式的灵活处理。前者与时代氛围相关联,后两者则是诗人深厚古典语言文化功底的自然表现。  相似文献   

2.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由于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和英国诗人莎士比亚使这种诗体的创作臻于完美,从而使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和英国体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坛的重要诗体。本文以同为英国文学巨匠的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所著的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十四行诗为切入点,从诗歌的格式和押韵的方法并结合诗歌内容和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思维习惯等方面,展开对意大利体和英国体十四行诗的对比研究,借此深化对这两种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也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诗人,他创作的十四行诗语言运用巧妙、韵律节奏优美,对世界各地的读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中,第29首十四行诗运用奇特构思、惊人妙语真实地展现了诗人的心路变化历程,吸引了中国众多翻译名家对其进行汉译尝试,有4种汉译本颇具代表性。通过对这4种语言各具风格,韵律各含特色的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向先辈时贤的研究心血致敬的同时,尝试探寻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译文,以期为今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4.
Sonnet——十四行诗是十四纪起源于意大利,而后又几乎遍布欧洲各国的一种诗体.这种诗体的主要特点是:结构严谨——几乎都是由十四行抑扬格五音步的诗句组成;主题鲜明——每首诗或每一诗组主要论述一个主题;音韵优美——每首诗都严格遵守一定的韵律格式,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诗体到了不同的国家,艺术大师们又赋予她新的形式和艺术魅力,使她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而出现了英国十四行诗、截尾十四行诗、叠冠十四行诗等等.  相似文献   

5.
十四行诗的英国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四行诗英国化进程始于英国文艺复兴,历时约150年,大致经过引进与模仿、学习与改造和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华埃特和萨里伯爵引进十四行诗并对其做初步的变动以表达英国诗人的情感,开十四行诗抒情的先河.锡德尼、斯宾塞和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表现能力上的探索,完成了英国十四行诗格律的定型.邓恩和密尔顿则突破十四行诗传统的爱情主题,开辟了十四行诗抒情的新天地,从内容和主题表达上完成了十四行诗的英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失乐园》是17世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杰出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是弥尔顿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通过运用宗教题材,作者曲折地表达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精神。而撒旦这个形象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体现。诗人通过对圣经故事的改编反映了其在王政复辟后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始终不渝的态度。在长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反抗权威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长诗通篇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试谈英文诗     
“试谈英文诗”是一篇介绍兼讨论性的文章,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英文诗的专门成分和诗的形式及种类,即(1)英文诗的音步,韵律,节奏及其变化;(2)韵;(3)诗的形式和种类;重点介绍了三种十四行诗及其韵系。第二部分里,选用了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好景不长”,英国诗人但尼生的“鹰”,英国诗人惠特曼的“农庄图”以及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见过许多灿烂的早晨”和其他诗人的部分诗行。通过这些诗对英文诗进行讨论。英文诗具有散文的特点,但不同于散文,也不同于英文小说及其他文学形式。诗歌是诗人通过想象,明喻、暗喻,典故,象徵,以充满激情的文字为媒介,把诗人对客观世界乃至对自身的敏感而深入的观察,用诗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诗行短小且具乐感。(1)真实性,诗的思想与感情必须真实,一首好诗必须反映真实的人的矛盾情感,客观世界的矛盾与变化。(2)想象,它似是可见,可触,可品味,可闻和可听到的。上述一切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好诗。  相似文献   

8.
济慈的爱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和芳妮·布劳恩的爱情是他短暂人生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爱情激发了他诗歌创作的激情.通过对他与芳妮爱情历程的回顾,对他写的爱情书信和三首十四行诗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济慈对爱情的狂热和忠贞以及爱情带给他的感受是甜蜜伴着忧伤,欢乐并着痛苦.  相似文献   

9.
弥尔顿的早期名诗《黎西达斯》(1637)在他整个创作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首诗不仅反映出弥尔顿心目中的理想诗人的形象,而且表明了他所追求的崇高诗歌的基本特征。它预示着弥尔顿日后在英国文学史上放射异彩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10.
英国杰出的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近六十首十四行诗.这是颇具代表性的五首,其主题是对手足情深的珍爱,对自然永恒的歌颂,对生命短暂的惋惜,对友谊珍贵的礼赞,对爱情无常的嗟叹.它们是悲情诗人济慈真情的流露,内心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副词教学在外国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又特殊的位置,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在众多的语言偏误中,副词偏误占很大的比例。汉语范围副词"都"与泰语概数副词"luan"看似相同,实则有同有异,只有了解了"都"与"luan"的异同,才能从根本上区分它们,避免使用偏误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学界一般认为"交流障碍"和工业化造成的"异化"是安德森短篇小说《手》的两个重要主题,也是造成作品中主人公悲剧的两个主要因素. 在上述社会心理分析和经济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若从文化因素的角度看,父权文化是小说主人公悲剧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此种文化突出表现在对男子气概的放大与推崇,进而把与"双性同体"相悖的男子气概认同为一种美德. 主人公在这种被推崇至扭曲的文化中被迫屈尊与退变:手退变为机械,人退变为畸人.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诗论》“《小旻多疑》”论其意旨的两句话似须重加标点,作为重文的“(?)”字当读若疑,并且其一字为句,其下之语是对于它的说明。这样句读的理由在于《小旻》一诗所涉及的“疑”有多种意蕴,并且“疑”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多种用法,所以《诗论》作者将其意义限定而予以特指,以准确说明《小旻》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