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于土族族系,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土族是元朝在青海的驻军与当地前霍尔人通婚后形成的;一种认为土族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吸收了一部分蒙古人而形成;三是源于沙陀突厥。高启安在《西北民族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一期发表《“红帽子”考略》一文,对土族来源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指出:明嘉靖、万历年间及以后的一些西北边疆史料和甘肃、青海的一些地方志中出现的一个叫作‘红帽子”的部族,至少是现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土族的先民。作者引证  相似文献   

2.
廉敏 《文史哲》2002,(6):61-66
于慎行是明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历史观主要见于其历史评论著作《读史漫录》。其历史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历代治乱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纪纲” ;在朝代兴亡的关键时期 ,人物及其决策起决定性作用 ;应客观公允地评价民族关系中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皇朝 ;从“时势”与“机括”的角度来分析历史 ,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他的史论从不同角度强调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这期起,本刊开辟“青海历史人物”专栏,陆续介绍在青海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各界人物,希望广大作者积极为这个专栏撰写稿件。  相似文献   

4.
清朝皇帝康熙是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人物。他懂得政无大小,得人为本的道理。登基不久,他就指出:“致治之道,首重人才”,(《清圣祖实录》卷44,页11。以下凡引此书,只注明卷数与页码),“治国家者,在有治人不患无治法耳”(卷83,页17)。他在位六十一年(1662—1722),对选才、用人、察吏始终殚心竭力、慎密图维,虽谈不上能知奇士,善驭雄才,但却扭转了登基伊始文治不光的局面,一度“廉吏辈出”(《清史稿》卷111《考绩》),成为他在守成之中兼寓创业之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恩荫又称“任子”、“荫子”、“门荫”,是封建政府根据文武官员的职、阶高低而授给其子弟或亲属以官衔或官职的制度 ,是封建社会中官僚阶层拥有的一种政治特权。明代恩荫制度既是对唐宋恩荫制度的承继 ,又依据本朝政治制度作了适时的变通。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在选官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明代恩荫的承袭规定明代实行恩荫 ,最早见于洪武三年 (1370 ) ,到洪武二十六年 (1393)遂成定制。主要表现在文官、武官子孙的承袭、品秩、俸禄、入仕等各个方面 ,其中承袭制是明代恩荫制的基础。(一 )文官、武官子孙的承袭规定明朝初年 ,…  相似文献   

6.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过程,是通过两个层次即事实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来进行的(参看拙文《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认识规律》,载《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对历史人物所进行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认识,它是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他评价历史人物的专著《藏书》、《续藏书》里,对战国至元的八百名历史人物,以及神宗以前明代的四百名人物进行了品评.他宣称要"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以"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标准,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李贽到底是以一种什么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人物的,他的价值认识具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李贽在《藏书》和《续藏书》中对历史人物的事实性认识,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官修史书;其价值性认识,则主要渗透在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7.
<正> 清代八大驻京呼图克图之一,佑宁寺名僧二世土观阿旺却吉嘉措是青海藏传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为清王朝加强对青海藏区及西藏的统治曾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对其生平事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注重为被歪曲了的历史人物翻案,是郭沫若研究历史人物的特点之一。郭沫若认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须得替一切受到歪曲的历史人物翻案。他不仅在理论上加以阐述,而且在研究实践中身体力行。1926年4月发表的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人物的论文《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中已经表明,他研究卓文君、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完全是在做翻案文章”。以后,他曾为许多历史人物翻过案。殷纣王,历来被认为“暴虐无道”,“荒淫无耻”,坏事做绝,而郭沫若则一再指出:殷纣  相似文献   

9.
土族婚礼仪式是土族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的总体反映;是研究该民族文化形态和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该民族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歌词是构成土族婚礼曲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现手法独特,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其内容丰富,引经据典、包罗万象,涉及历史、人物、典故、天文、地理、气象等各方面。涵盖了土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堪称土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本文通过修辞手法、唱词的韵律、歌词的结构特点、歌词的美学特征等四个方面对土族婚礼曲的歌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常时节是西门庆的朋友,《金瓶梅词话》中的次要人物,也是明代后期小市民阶层的代表。在《词话》中,常时节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以一介贫民,却能维持、发展与西门庆的“贫贱之交”,从而得到西门庆的资助,解决住房与生计问题。他之所以靠西门庆的施舍而不是自己的劳动为生,既是因为明代后期普通劳动者收入微薄,也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此外,通过常时节这个人物,也可以一窥明代后期小市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并预测其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11.
浅析土族民间文化中的多重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属古代东胡系统的民族 ,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起源于大兴安岭 ,后南徙辽东为慕容鲜卑。后因慕容鲜卑中吐谷浑与慕容★不和 ,率部西迁 ,由阴山到今甘肃临夏一带 ,继而在今甘肃、青海境内氐羌故地建立政权。随着吐谷浑国的强盛、衰落、灭亡 ,逐渐吸收融合周围民族 ,在明代演变成土族。土族民间文化不仅绚丽多彩、异彩纷呈 ,而且给人一种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之感。这种特殊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不仅是承袭其先祖文化的结果 ,而且也是土族形成过程中与羌、汉、藏、蒙古等民族相融合的结果。一土族民间文化中多重宗教信仰 (包括萨满教、…  相似文献   

12.
土族是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累了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其中包涵丰富多彩的土族民歌。这些民歌内容丰富,体裁与形式多样,曲调委婉古朴、辽阔悠远,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和审美风格体现出土族独特的文化内蕴,是我国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枝艳丽花朵。本文在已有土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互助方言区的音乐文化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明代前期的著名哲学家陈献章 (白沙 )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与诗论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与诗论及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性人物 ,他提出“天地我立 ,万化我出 ,宇宙在我”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的方法以及“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白沙不事著述 ,却长于以诗表达思想。他不同意“诗为小技”的观点 ,高度重视诗的功能。认为诗应“率情为之”,反对“饰巧夸富、媚人耳目”的人为雕琢之风 ,提倡“浩然自得”,以诗人的独特体验形成自己的自家面目。但他又反对粗豪为诗、“恣意横为”,主张对诗的艺术法则一一理会。白沙诗作出于性情 ,发乎自得 ,在“鸢飞鱼跃”的物象中生发哲思。他的诗论与诗作 ,对于明代前期的复古拟古之风是一种反拨 ,同时对后来的文学解放思潮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 明代“后七子”初期的执牛耳人物谢榛(字茂秦),不仅是当时“河南北皆称谢先生”的著名诗人,而且在诗歌理论和批评方面,也卓有建树。特别是他的《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关于“情”和“景”的论述,融进了自己的创作体会”,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是历来论者多所引用、首肯的。但是,对其诗歌批评论,却一直存在着一种否多是少的倾向。这就不切合实际,因而也不够公允了。  相似文献   

15.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官、武官与禁卫武官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武官制之分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下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秦及汉初,虽然官僚制度中已有现实的文官与武官存在,但严格意义上的文官与武官分化于东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分文、武,以“文武”一词指代文武百官(包括开府文武僚佐)习见于史。武官系统中,以保卫皇帝、皇宫及京师为职能的禁卫武官尤为重要,“禁卫”(或“警卫”)一词于魏晋南北朝历史中颇为常见,即指对皇帝或皇宫的保卫。  相似文献   

16.
王世贞是明代复古诗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诗学主张却与复古诗派崇唐抑宋的理论不同。他推崇盛唐,但又认为唐诗并非尽善尽美;他批评宋诗,但没有对宋诗作出全盘否定,而是清醒地看到宋诗对明代诗坛产生的积极影响。他认为各个时代的诗都有其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反对以时代定诗歌创作的优劣。  相似文献   

17.
国民精神与中间人物——邵荃麟美学思想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时代将要跨入新的世纪的时候,许多历史人物不可避免地会被人们遗忘,退隐于历史的屏幕之后。邵荃麟大约也应归属于这一类人物。在荃麟的一生中,提出“中间人物论”是他留给世人的一次生命的绝响,却又因文革的匆匆来临而很快归之于沉寂,失去了让人深味的机会。“中间人物”的思想,在我看来,深蕴心曲,在独特的文论背景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因而是值得作一番思想寻踪的。对邵荃麟的美学思想作纵向的考察,我感到对国民精神的反思,始终是引起他理论兴奋的重点,几十年间一直牵引着他的视线。从他最初的文学创作到60年代关于“中间人物”的讲话,贯…  相似文献   

18.
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史学界长期以来却对隋炀帝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他“是一个百折不扣的暴君”,在他身上除去残暴、昏庸、奢侈再看不到一点好处;他的活动除去对外战争、大兴土木、四出游幸再无别的可称;他对于历史的发展只有阻碍、反动,毫无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隋炀帝确实存在着残暴的一面,对此  相似文献   

19.
(一) 谭嗣同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是封建官僚家庭的贵公子,但却悲壮地为与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事业而献身;他大力鼓吹改良,但又歌颂革命;他竭诚赞助光绪皇帝维新变法,但又号召“冲决罗网”,推翻清廷。康有为、梁启超在谭嗣同死后极力推崇他的改良主义精神,称誉谭是“长虹亘白日,紫澜卷苍溟。”资产  相似文献   

20.
评余栋臣     
余栋臣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前期参加过大足人民的三次反洋教斗争,领导过两次反洋教武装起义;中期投降清朝政府后,被“永远牢固监禁”于成都狱中;后期随着清王朝被推翻而获释回家,却打起“复清”旗帜进行复辟活动,因而为川军逮捕,枪杀于永川县城。对于如何评价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问题展开讨论,显然是有意义的。本文拟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