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二十五年前,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二十五年过去了,黄山早已成了国内外高度知名的品牌山,旅游业也已成为黄山市的支柱产业,成了全市人民致富的重要手段。然而,黄山市的旅游业还面临很多问题.黄山市要成为旅游强市还有很多路要走。如何进一步加快黄山市旅游业发展.尽快实现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徽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角度来做一些思考,以讨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座以“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奋进目标的旅游城市,作为一座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一处“世界自然遗产”和二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省辖市。安徽省的黄山市已经成为海内外诸多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由于黄山市的旅游景区点多、面广、类多、新增速度快且星罗棋布于城市、乡村乃至于山野之间的特点,致使旅游交通问题多多、游客反映强烈。呼唤“全面旅游公交”,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2004年5月15日,李骏工作室、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在李骏工作室联合举办了“徽州文化乡村休闲旅游前景意义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以沙龙的轻松方式研讨一个紧要的前沿话题,近三十名黄山市本土徽州文化研究与开发的专家学者、部分旅游开发的企业家以及黄山学院“徽州学社”学生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4.
《徽州社会科学》2007,(10):13-13
一个好地方的首次公开亮相 作为我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的城市。黄山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国际性旅游度假基地。迅速腾飞的旅游经济。使黄山市的“旅游地产”也受到世界的格外聚焦。  相似文献   

5.
黄山市,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也是中国现代旅游的发祥地。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黄山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安徽旅游的龙头,跻身全国旅游“第一方阵”。  相似文献   

6.
《徽州社会科学》2008,(8):F0002-F0002,I0001
7月22日,黄山市召开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十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7.
(一) 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高瞻远瞩地指出,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由此揭开了黄山改革开放和旅游发展的历史新篇章。30年来.黄山市从旅游立市到开放强市,初步形成了以旅游服务业为中心。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黄山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座富有深厚徽文化底蕴和独特旅游资源优势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8.
黄山市的战略定位:现代国际旅游城市 “现代”,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国际”,体现了黄山的开放性特点和世界眼光;“旅游”,体现了黄山的资源特色和发展方向;“城市”体现了我们对城市建设的追求是具象的、感知的,也是包容的、发散的。  相似文献   

9.
“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好地方………你们物产丰富,你这个地方将是全国最富的地方。”25年前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的谆谆嘱咐,使皖南山区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进入新世纪的黄山市,要在20年中建成“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的地方之一,如何迈出坚定的第一步呢?  相似文献   

10.
实施黄山旅游国际化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力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把黄山市建设成为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早日建成国际旅游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为此,“十一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分析黄山旅游发展的态势和面临的绝好机遇,作出了强力推进黄山旅游国际化的战略决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黄山旅游国际化的决定》,这标志着黄山旅游国际化已经破题,黄山融入世界旅游大格局已经迈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1.
黄山市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旅游立市、旅游强市主线,快发展、求实效,努力营造了“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三美”(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城市环境,促进了全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被省文明委授予“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围绕旅游抓创建,抓好创建促旅游,以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带动文明创建的大提高,以文明创建的大提高促进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具体有五点。  相似文献   

12.
“农家餐饮乐黄山,徽州处处农家乐”。正在我国方兴未史、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着的农家乐旅游,是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利用庭院、果园、花圃、渔场、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生态、农村民俗文化及农民生活等原生态资源,以农村体验为特色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活动。是旅游景区(点)周边或旅游通道附近的农民自发参与旅游业的一种典型方式。以“吃农家饭”为主要特征的“农家乐餐饮”,则是农家乐旅游活动中倍受人们喜爱的重中之重。 由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国际旅游城市”、“徽州文化故里”和“中国徽莱之乡”的特定因素使然,因之,黄山农家乐的“吃农家饭”的餐饮文化,就更多些趣闻、更多些形式、更多些特点、更多些经验、更多些关注。  相似文献   

13.
1979年7月15日,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他明确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个发财的好地方”,“你们物产很丰富,这个地方将是全国最富的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旅游的牌子打出去”。在邓小平视察黄山重要谈话指引下,黄山市确立了发展旅游业的方向,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25年来.黄山人民牢记小平  相似文献   

14.
《徽州社会科学》2006,(10):19-20
“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黄山市地形复杂,道路建设成本很高。但是,由于我市境内拥有黄山和徽文化为特色的大量高品位旅游资源以及靠近华东沿海地带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国家历来对黄山的交通建设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1958年,就在屯溪建起了除合肥市以外的唯一一个非省会城市民用机场。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75亿元的投资,比“九五”增长了21.5倍。  相似文献   

15.
黄山市是典型的凭借优质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的资源驱动型旅游城市。21世纪初,黄山市开始重视工业发展并在整个行政区域内广泛设立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外部工业化进程的辐射和内部传统旅游业发展瓶颈的约束促使旅游城市发展工业。黄山市工业发展改变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并在发展中呈现出工业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9,(5):45-45
2009年4月24—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歧山视察古徽州的黄山市,对黄山文化旅游和徽州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作了重要指示,他说:要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黄山要保护文化资源,挖掘徽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旅游产品。黄山属于自然景观,是中国第一名山、名景,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要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黄山旅游发展要彰显特色,这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包括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都要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魅力黄山     
黄山市是以黄山命名的省辖市,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市辖3区4县和黄山风景区,国土面积9807平方公里,人口近150万。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发展,旅游者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旅游产品提出更多新的要求,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势在必行。文章以黄山市为例,从优化黄山市旅游产品结构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目前黄山市旅游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的主导,创建“三位一体”的旅游产品发展模式,实现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高级化,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提高层次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商务会议、节庆赛事、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创新旅游线路设计等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从国家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标志着这项工作,已经纳入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黄山市作为一座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也有着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黄山市依托文化资源,加快建设现代经济强市和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徽州社会科学》2005,(5):24-24
文房四宝:要想使黄山市人民富裕起来,我们只有依靠第三产业,利用黄山市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椐据现在国家的政策体制,第三产业也难有大的起色,需要特殊的政策支持。建议市领导把设立“黄山旅游经济特区”作为一件大事来办,就像中国申办奥运会一样。一定会成功。这样,黄山就能真正的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