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品质、效率令人瞩目,但其拓展与深化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问题.化解高速城市化带来的诸多城市危机,建设美好、和谐的城市,满足人类居住的向往,生态城市化理应成为探索可持续城市化的理想路径.要真正认识并走向生态城市化,应充分了解时代以及城市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树立合理的城市生态价值观念,最终将对生态城市化的把握和认同落实到人类的道德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
薛玲仙 《唐都学刊》2008,24(5):31-36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研究<老子>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分析"道法自然"与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万物自化"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知常日明"与生态系统各组分适度增长、"知足不辱"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去奢崇俭"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传承关系,探索在西部退耕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源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文化内驱力,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自觉性,巩固发展退耕还林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晚明江南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城市化因素和区域文化双重作用改变着各个阶层的主体结构与精神生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思潮的演进,左右着文学生产与消费走向。以"皇甫四杰"为例,他们用诗文记录了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变革的诸多细节,特别是社会心态、现实矛盾与精神问题;城市化因素也给他们的文学活动、精神面貌、审美意识及诗文的主题题材、语言风格、体裁样式等方面带来新质。  相似文献   

4.
李锋  张益宾 《阅江学刊》2023,(5):28-34+167-168
生态系统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资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降低,地球家园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些挑战,生态资产管理与生态系统修复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进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刘勇  祁今燕 《唐都学刊》2006,22(5):99-101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土地开发,使老城市中原有的基础设施和人文景观面临结构性改造,或是被拆除。城市开发与城市的特色、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许多城市正面临着新的选择和挑战。对此,应保护传统城镇特色,结合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社会伦理、重自然的思想,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当中的误区,寻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包括对城市化进程中人文关怀、保护历史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地理特貌等各个景观类别,研究当代人与社会环境、社会资源配置及城市开发的思想定位等。  相似文献   

6.
薛新娅  杨扬 《社科纵横》2009,24(2):23-24,28
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城市社区的功能、职责、权力关系等都发生急剧变迁,并且伴随有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中国社会当下处于转型期,经济体制的转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等给社区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适应转型期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城市社区应建立高效的社区发展体制,完善规划体系。本文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转型中社区的变迁产生的若干问题与矛盾。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刘建金  彭诗升 《探求》2013,(6):45-48
生态伦理学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审视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反思城市化的得失与走向.新型城市化的要义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生态伦理学有助于我们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和把握并自觉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在城市生态伦理的建构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重点,个人是基础,而本土化取向(包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态伦理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在地球这个作为迄今为止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中,人类是最具生命活力和能力的生命存在,人类面对世界的心态和观念不应该停留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提升为一种科学认识世界并合理改善世界的新世界观。基于这样一种新的世界观,我们才会有一种新的视点,才可能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方式。“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文学隐喻,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视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社会谋划,需要建立其清晰、完备、长远、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需要观念的引导和制度的规导,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改变: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独立、平等与和谐;在亲子互动中,独生子女家庭突出体现了"下一代为重";在代际交换中,父辈抚养付出与子辈赡养回报不平衡加剧:而文化反哺成为亲子传承的新特征.城市化进程中亲子分离和监护缺失、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矛盾,以及现代社会父辈权威减弱,是代际关系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时代的一系列观念应该发展。作者论述了生态时代和共同体观念、生态时代观念的思想来源、生态时代与宗教等文化因素的关系、宽恕和恩惠 ,探讨了未来生态时代和社会共同体的基础。其主要的思想内容是强调未来的社会共同体形式应该与生态自然之间建立起相互有益的平衡 ,改造我们的文化以使生态时代的生活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张子中 《学术交流》2006,(9):133-136
目前,我国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城市制度建设、城市人际交往关系、城市的精神生活等非物质方面。实践表明,单纯依靠经济技术的力量是不能彻底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所以,精神生态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精神生态对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与城市精神生态危机有关,并且,城市精神生态严重危机有可能带来整个社会的危机。因此,营造健康的城市精神生态,必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端正对城市的认识,摆正政府的位置,加大对社区的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12.
刘方喜  赵树军 《阅江学刊》2012,4(3):88-96,120
建立在马克思“财富哲学”和“关系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由“实体经济”而“符号经济”的财富流转过程,来批判性地反思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资本的当代新形态,融入了艺术等文化因素的“符号经济”以及竞争性文化符号消费的无度扩张,一方面,“向内”制造人的等级差异、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竞争性符号消费又导致物品的无度消耗,进而导致自然物质资源的无度消耗,“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当今全球社会冲突与生态冲突在相互激化中日趋尖锐。“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周易》生态循环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以人与自然的相关性为出发点,通过对宇宙大道的体察和把握,架起了"天人合一"的坚实桥梁,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寻找到安身之命的终极依据."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揭示的宇宙根本规律,而生态循环规律则是这一根本规律在时空中的物态表征.通过对<周易>生态循环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洞观其思想义理,为寻求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利华  刘曙华 《创新》2012,6(6):113-117,128
人类活动的日益集聚、环境变化的日益剧烈以及生态容量的趋弱,促使新的发展理念出现。生态宜居城市适应了这种发展需求,成为了21世纪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南宁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取得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南宁市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的路径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保平 《求是学刊》2005,32(3):53-59
经济发展成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经济发展成本的最小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围绕经济发展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理论基础,通过强化制度安排来减少经济发展的代价。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来自人类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而深层原因则在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因此,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统一性,必须强化制度安排,运用制度的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来抑制经济主体可能发生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机会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生态"本质上是自然意义的,"文明"本质上是社会意义的,实践把对立的二者贯通起来,使生态转化为文明。强调生态保护,既是对人与生态关系认识的科学化和深入化,也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沙文主义的反思和纠正。生态保护在哲学观、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上具有明显的缺陷,因此,必然要被更符合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生态支持战略所取代。生态支持是促进生态进步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辩证统一,强调生态与人的实践关系,强调促进生态进步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强调生态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同构。生态支持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既体现了生态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也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和发展战略,有利于对立的生态与文明相互贯通,生态由此文明。  相似文献   

17.
生态困境不仅是自然生命系统的困境,同时是人类生存的困境和人的精神意义世界失落的困境.遗忘了"类本质"的人类必定会陷入动物本能式的思维模式,导致"自然观"的误置、"科技观"的歧途与"人性观"的偏差.借用基督教"原罪"的理念,现代人类如果要获得最后的"救赎",必须运用生态智慧驾驭对自然的"控制力",通过道德关怀范围的扩展和"类意识"的深层觉醒,推动道德的进化,在追寻生命"自由"之境的过程中谋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8.
陈琼珍 《创新》2013,(2):26-29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危机,人的片面发展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生态文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承载力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是江河、森林、保护区等等自然地域。本文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运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对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以评估城市在各个规划时段的生态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20.
牛文浩 《创新》2012,6(3):48-50,127
当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新富群体中存在着一种"病态式消费"现象,加上西方消费主义影响,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制消费欲望、调整消费行为,才能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