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经济的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必然不同,对能源的需求和不同能源品种的需求必然存在差异。为深入了解中国能源消费状况,探讨六大产业部门也即六大能源终端使用部门的能源消费特征,分别建立能源消费总量(EC)、煤炭(EC1)、石油(EC2)、电力(EC3)、天然气(EC4)的面板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成长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以来,北京第三产业已成为三次产业中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均占首位的产业.由于第三产业是个十分庞杂的部门,其内部各行业间的发展差异较大,这些差异反映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以及相对生产率等等.正是这些差异促使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为便于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根据第三产业的部门结构,这里将第三产业内部划分为以下七个行业:(1)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业合称为运输邮电业;(2)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合称为商饮业;(3)金融保险业;(4)房地产业;(5)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合称为社会服务业;(6)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合称为科教;(7)国家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合称为政府团体;(8)其它.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1978-2014年中国能源效率序列长期趋势和周期性波动的基础上,设计中国能源效率、经济发展速度及能源消费总量的时间序列模型,利用计量模型分析2015-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倾向性,结果表明: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效率将提高到1.775 3万元/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将超过60亿吨标准煤;同时,进一步利用改进设计的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主要构成的比重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我市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和利用的主要特点1.能源消费快速增加。2004年,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904.29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加408.61万吨标准煤,增长82.4%,年均增长16.2%,高于九五期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3.6%的增幅,尤其是2003年的能源消费增幅高达26.5%。2.耗能主体集中在四大行业。2004年,在统计的34个行业大类中,能源消耗总量占全市5%以上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四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797.61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2%,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占44…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大陆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以各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总量为基础,通过建立模拟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灰色预测GM(1,1)模型,实证测算了各省份“十二五”期间单位产值能耗的节能潜力、节能总量及对全国总节能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曾奕  李军 《统计研究》2006,23(12):48-53
一、问题的提出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是指为满足中间需求的服务,即为进一步生产或最终消费而提供的服务,其可视为消费,亦可视为企业的中间投入品(Browning andSingelmann,1978)。具体而言,现在发达国家对生产者服务的统计范围包括PBS FIRE OPS(Financing,Insurance,Real Estate,Professional Business Services and other producerservices),生产者服务是近年服务业和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领域。OECD国家其增加值总量已经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60%左右,雇佣量也占全部服务业的35%左右①。因此生产者服务成为了国际贸易研…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及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中国1984~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与和各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时其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消费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主要通过第二产业体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同时还具有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周平  王黎明 《统计研究》2011,28(7):71-78
 居民最终需求已成为我国碳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测算我国居民因最终需求而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本文以1992-200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编制出混合单位的能源投入产出表,从而得到居民碳间接排放量占居民碳排总量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分解模型,对居民最终需求及相关经济活动引致的碳间接排放量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最终需求总量、城乡消费比例及居民消费结构三个因素的变化是促进碳间接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以能源消耗系数下降为特征的生产技术进步是促使CO2间接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能源统计是对能源生产总量、消费总量、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的统计,可以为宏观能源政策的制定、能源使用的节约、生产计划的编制提供科学性的理论依据.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如何准确地反映能源的供需与利用情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能源统计工作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90-2012年的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析了能源生产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的差距以及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中国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贸易规模扩大带来了中国蕴含能源进出口的增长,在定性讨论出口贸易对中国能源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编制中国1992年至2007年序列(2000年不变价)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法定量测算了中国各部门完全能源强度和蕴含能源出口量.研究表明:中国为间接能源净输出国,其中非能源商品出口结构和总量是间接能源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文章对部门的关联效应测算模型进行了改进,并构建了部门对消费和就业带动效应的测算模型,从经济内循环发展视角测算了科技服务业的经济带动效应。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向上对其他部门的带动效应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前向带动效应增长速度较快;科技服务业对居民消费的带动效应较大,但对就业的带动效应较小,近年来的带动效应趋势显示,科技服务业单位投资对居民消费增加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增加科技服务业的投资和提升科技服务业产品的行业认同度,将有助于激发各部门增长的新动能、加速经济的内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最终需求的研究视角,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居民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所导致的碳排放.结果表明,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出口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各行业碳排放总量的5.29%、17.08%、5.51%、38.39%、1.83%和31.91%.平均而言,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每1元的消费支出分别导致所有行业总计排放0.18和0.196千克的CO2;每1元的固定资本形成导致所有行业总计排放0.3千克的CO2;每1元的出口导致所有行业总计排放0.28千克的CO2.  相似文献   

15.
我国能源消费的组合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定义,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如何对能源消费进行预测,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时间序列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自从Bates和Granger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组合预测理论以来,由于其能综合各单项模型的优点,有效地集结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预测精度,组合预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为了剔除中间进口品带来的出口碳排放增加的影响,文章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下测算了1997~2010年中国18个制造行业以及三大产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出口含碳强度和进口含碳强度,估算了各个部门以及行业的贸易污染指数,并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能源消费偏向、投入产出系数、贸易地缘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出口含碳强度变化的原因,指明中国向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省能量大于出口耗能量,发达国家正好相反。三大产业中农业的污染贸易条件指数最为不利,投入吸收系数决定了部门能源排放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框架下,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是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能源供给升级、能源消费转型、技术创新、环境可持续、政策效力五个维度构建了中国能源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不同地区的能源绿色发展水平,探讨了空间分布差异的变化趋势,从能源供需角度对不同地区的差异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能源绿色发展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虽然整体水平较低,但地区间差异逐渐缩小。中西部与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持续下降,尽快缩小地区间差异是提升中国能源绿色发展能力的关键。地区间能源和用能需求逆向分布格局有所打破,能源供给差异逐步缩小,而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则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化石能源富集地区能源绿色发展动力多源于供给侧的推动,而东部地区则更多来自技术创新和能源消费侧的牵引。空间格局上,研究期内形成了以东部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为中心的“高高”扩散效应聚集区和由广东形成的“高低”极化集聚区。因此,各地区需要重视能源绿色发展尚不充分的现实,在供需平衡发展的路径下积极缩小区域间差异,加速推进能源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就中国总体及多数省区市而言,经济服务化趋势以名义增加值、就业和消费支出衡量显著提高,以实际增加值衡量并未明显变化,以服务进出口比重衡量则显示出"逆服务化"倾向.服务相对价格指数上升既可解释服务业实际增加值比重上升乏力,同时也是导致居民服务支出比重上升的首要因素;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加上服务需求缺乏价格弹性)是服务业就业份额增长较快的主因;中国在服务消费方面已显露出"成本病"迹象.各省区市服务业实际增加值、就业和消费支出比重等经济服务化数据均支持绝对收敛假说,但服务业实际增加值比重的收敛速度大于其就业,城市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收敛速度大于农村地区,各地工业化收敛速度大于其服务化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9.
能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和真实可信的能源统计数据是开展能源经济研究的基础,是客观真实评价能源发展趋势的保证,是制定能源发展战略的基础,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分别从不断完善地区季度能源核算方法,研究和完善地区季度各行业能源消费测算方法;对省级季度能源消费总量数据评估方法初探;不断规范地区季度能源消费总量数据审核评估工作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从实际工作到统计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基于内生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建立内生结构模型,用1997~2006年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的Panel Data,从动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的规模效应有利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下降.(2)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倒U关系.(3)防止经济过热可能有助于减少能源的消费水平.(4)第二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弹性关系不显著,而第三产业发展则与能源消费呈显著的负向弹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