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记录东汉白虎观会议的重要文本,《白虎通义》在继承先秦尤其是西汉儒生社会秩序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提出了三纲六纪思想,发展完善了儒家的社会秩序观。一是将儒家着重调整的社会关系由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延伸到以君臣、父子、夫妇为主,包括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在内的九种关系,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控制的范围;二是突出了君主的绝对权威,六纪从属于三纲,而三纲之中父子、夫妇又从属于君臣,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三是强调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主导作用,在标示社会等级的名号器物、礼乐制度等方面,赋予道德意蕴。此外,白虎观会议综合当时流行的各种理论、学说及文化资源,并采用皇帝裁定的形式,使这一思想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至上性。因此,三纲六纪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深深影响古代中国的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这一事实说明了它与中国文化的相融相通。寻找这种会通,学术界有人倡之,“马克思的思想与重视社会人伦关系的孔子、孟子的思想会通处之发现,或许是件有意思的事”。本文拟将孔子的人伦观和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论作比较分析。一“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含义十分广泛,当初并未专指人伦,常与“和”相联系。声音、语言、事物、行为中的伦,都与“和”相通,皆归于“和”。“和”内含着一定的秩序、位次,以后“伦”就成了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秩序,其意仍在于和。伦是人的活动秩序,有了…  相似文献   

3.
夏当英 《江淮论坛》2009,(4):104-107,185
“和谐社会”观念深入人心,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注重个体内外兼修,倡导群己和谐,追求社会结构整体平衡。当前,中国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两极分化、失范、信任危机等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儒家关于公平与正义、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处理等思想可以给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一定的启迪与相应的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4.
道德化的政府与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政府存在的基本价值。因为 ,人类发明出政府的直接目的就在于让它提供社会秩序 ,在政府身上 ,寄托了人们关于社会秩序供给的期望。当然 ,社会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内生的“自然秩序” ,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契约关系是这种秩序的代表形态。但是 ,实践证明 ,社会中的自然秩序也必须得到政府社会秩序供给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政府的社会秩序供给大致有三条途径 ,即专制集权型的、法律制度化的和伦理道德化的。单纯的专制集权型的和法律制度化的社会秩序都是虚假的秩序 ,只有在法律制度基础上以政府自身充分道德化为前提的社会秩序供给才是健全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儒家思想里,“禽”、“兽”、“禽兽”首先被用来指普通动物,但是在论及人性、人道、伦常等时.先儒喜欢用“禽兽”等来比喻那些不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的人或群体。王夫之批判地继承了自孔子、孟子到朱熹的“禽兽”观并加以发展,在他的思想里,认为凡是不符合儒家伦理纲常和自己不认可的人或事物、行为都被其称作“禽兽”。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学说发展到战国末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阻构成宇宙的哲学思想对传统儒家伦理观念的渗透。本文将在追溯先秦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论述阴阳思想与儒家伦理观念的关系,并对促成这一思想进程的原因予以探求。一、先秦儒家人伦关系的主次顺序在《论语》中,孔子所论述的人伦关系有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项。其中父子、兄弟间所应奉行的孝悌准则,是一切社会关系,乃至社会秩序合理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多独立思考的思想家。清末流血变法的谭嗣同,就是近代思想史上敢于大胆解放思想的战士。 谭嗣同面对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对中国人思想的钳制和束缚,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解放思想、突破禁区的口号,叫做“冲决网罗”。这“网罗”,就是封建的“三纲五伦”。他说:“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父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君主用它来桎梏臣下,官僚用它来统治人民,父亲用它来压制儿子,丈夫用它来束缚妻子,这种反动的纲常成了人们头上的紧箍咒,一有触犯,便高叫:“是当放逐也,是当诛戮也。”谭嗣同深恶痛绝地呼喊人们起来“冲决”这“网罗”!谭嗣同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他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君臣之祸亟,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他大胆提出:“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者,取之于民所以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他把君臣都看作是办事员,办不好事就“易其人”,撤换他们,这在清朝末年,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思想!提出这种冲决网罗的思想,需要多大的勇气!  相似文献   

8.
朱锋华  何璐 《船山学刊》2008,42(1):114-118
荀子在“人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化性起伪”,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化,用社会制度和礼法措施调控人们无限扩张的内心欲求,使之合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要求。“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是其社会观的核心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荀子对群己关系、人与制度(礼法关系)、“分”“和”矛盾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有机统一等问题的探索,都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三字经》对世人影响深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善"的人性观及教育的积极作用,遵循秩序的积极人伦关系,和谐共生的积极自然关系,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民族认同感,学以致用的积极人生态度。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阐释《三字经》,提倡通过修身自励实现自我,达成和谐竞争、共同发展,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学思想,使当代中国人更好的理解和践行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汪锦军  张振威 《浙江社会科学》2023,(4):40-48+157-158
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基层社会面临着社会秩序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如何建立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需要重新构建适应治理现代化需求的社会内生性秩序。近年来,基层的创新实践为建设内生性秩序提供了案例样本。通过对D镇“信用+社会治理”的创新案例分析,发现基层社会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嵌入,从而将传统社区的自发秩序和国家建构的制度秩序要求整合到基层社会生活实践中,推动了现代化转型中基层社会内生性秩序的生成和发展。这既拓展了微观层面的社会秩序解释框架,也为实现“强国家、强社会”的秩序格局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秩序情结”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一种深层的心理状态。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秩序是以伦理道德特别是家庭伦理道德为基础,现代社会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系则是以法治为基础。当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传统社会,而是一个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急剧变迁的转型社会。“秩序情结”对我国的社会转型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使“道德秩序情结”和“法律秩序情结”良性互动,使其促进社会转型的平稳进行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避免其对社会转型速度的阻滞和引起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改变。当时一大批进步思想家以一定的历史自觉,从不同的方面对封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体系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提出了许多包含近代启蒙因素的命题和观点。三纲,即君为巨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原则的实际提出,始于战国时期韩非。韩非发展了先秦儒家对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三伦”的概括,并适应从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抽掉了其中相对性的内容,将“三伦”上升到三纲的高度,视之为天下治乱的关键。汉初,董仲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王道…  相似文献   

13.
孔子社会稳定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角度对孔子社会稳定思想进行了剖析,认为孔子社会稳定思想系统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以仁政德治为社会稳定机制的核心,如果人人皆行仁道,相互友爱,统治者恪行仁政德治,社会秩序就能安定了;二是以正名为谋求政府与家庭双向结构稳定的模式,即以“仁”的内容,“礼”的框架,“正名”的方式,三位一体地摆正各阶级、阶层人们的位置,以实现全社会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三是以“庶、富、教”为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前提,即人口、财富、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三大要素和基础前提。孔子稳定思想精华颇值汲取,但其局限性诸如泥古守旧,封闭保守的因素则应摒弃  相似文献   

14.
论政府的社会秩序供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政府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社会秩序的供给 ,这是根源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发明出政府的直接目的也恰恰是在政府身上寄托了社会秩序供给的期望。当然 ,社会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内生的“自然秩序” ,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契约关系是这种秩序的代表形态。但是 ,实践证明 ,社会中的自然秩序也必须得到政府社会秩序供给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政府的社会秩序供给大致有三条途径 ,即专制集权型的、法律制度化的和伦理道德化的。单纯的专制集权型的和法律制度化的社会秩序都是虚假的秩序 ,只有在法律制度基础上以政府自身充分道德化为前提的社会秩序供给才是健全和完善的。所以 ,在现代社会 ,提出政府自身的道德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 ,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每个社会都有其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并为其社会经济、政治服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调控机制。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社会,产生了一整套为小农经济、宗法血缘关系和专制制度服务的政治伦理制度。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纲常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秩序。几千年来,这一政治伦理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今天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使中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婚姻是家庭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男女两性的合法结合,家庭是一定范围的亲属共同生活的单位。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家庭则是婚姻发展的必然结果。婚姻与家庭都是特定形式的社会关系,它们既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特点,也反映社会上层建筑的特点。它们与整个社会形态,首先与生产关系存在着内在的客观的联系。它们的形式,性质,职能及反映它们的思想、道德和习惯都决定于社会生产关系,并随着生产关系发展变化。婚姻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也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在奴隶占有制和封建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下面,家庭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单位和国家直接统治的对象,是男性家长支配下的父权家长制家庭。加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三纲礼制的严格约束,男女婚姻大事一直由家庭决定和支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婚姻的意义和目的看婚姻与家庭的关系 中国古代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的代言人,用“天命”思想和宗法观念解释婚姻与家庭。极力宣扬伦理纲常,认为人间的“男女之别”、“夫妇之义”、“父子之道”、“尊卑长幼之序”,都是圣人秉承上天的意旨制定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万古不可更易的。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企图证明反动阶级统治秩序的合法性。在伦理纲常不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辩证矛盾思想。特别注重矛盾对立双方的统一,崇尚“中和”,强调“用中”是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显著特点。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对于维护当今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个主导意义系统,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导意义系统对个人的精神支撑和对社会秩序的维系功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保障社会整体的和谐、统一与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秩序不仅在其内部存在着各要素间的结构性关系,而且在不同的逻辑层次间还存在着结构性关系,这种结构性关系根源于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及社会各领域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间的客观逻辑关系出发,社会秩序有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等不同的层次;从地区、国家和全球等空间逻辑关系出发,社会秩序有地区秩序、国家秩序和世界秩序等不同层次。揭示社会秩序的层次性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秩序的本质,也有利于我们更科学地处理现实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权力全面渗入乡村,传统乡村政治秩序重置;改革开放后,村民注重个体与家庭利益,集体合作意识消退,难以进行动员,乡村秩序建构出现困境;现阶段,在重拾乡村文化价值、传承乡村文化传统上,乡村秩序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文章在社会记忆视角下,从社会—文化、政治—权力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前者指向“乡村文化传承”、后者批判“乡村文化风险”,看似矛盾,实则从不同层面探求乡村文化重建的路径。由此,厘清社会体制、文化习性和基层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及其内在逻辑持有清醒认识,有助于中国乡村政策的合理制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