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焘 《天府新论》2016,(5):68-76
对于共和主义传统,如果仅仅从约束政治权力以保护政治自由的角度理解,反而会忽视它对于政制构成问题的其它维度。就罗马共和国的混合政制模式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三种主要关注,即政治的观念、公民的界定以及诉诸传统的原则。政治意味着一种获得最优的生活方式的手段甚至最优生活本身,公民则主要是一种身份和权利,两者共同奠定了混合政制模式的基础。另一方面,罗马共和国通过混合本身实现了不同政制原则和价值的包容。在罗马混合政制中,一切决定性的政治变迁都是重构,也就是改革旧制度和恢复本源的建城之举。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学史上,政制研究不仅是绵延已久的传统,而且是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中心。政制研究在经历了行为主义时代被边缘化之后,随着当代新制度主义的崛起又得到回归与复兴,而重新回到中心位置。新制度主义为政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本文对新制度主义语境中政制创新的内涵、理论框架与价值意义做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政制的论争为学术界解读中国古代政制提供了一种警觉性反思,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真正走出中国古代政制的定性困惑,就应该对专制主义、儒家思想、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作出严肃的知识考古。  相似文献   

4.
西塞罗与他的希腊前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样都在探求政治共同体的最佳政制和立法问题,但不同的是,西塞罗的最佳政制是古罗马的混合政制;在立法问题上,他最为重视的并非立法与教育的关系,而是重在利用惩戒和欺骗来确保政治共同体的秩序.从西塞罗对政制与立法的思考中,我们可以窥见政制、法律与道德分离这一现代问题的端倪,同时他的思考也提醒我们注意政治共同体中人的德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于封建专制传统积淀深厚、国家规模超大、现代化进程属于后发外生型的当代中国来说,建设和发展以民主、法治、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的任务甚为艰巨。其中,政制发展是核心和关键。政制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其现实诉求和动力源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就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在理性渐进的政制改革中探索和开辟前进的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制,充分发挥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英国、葡萄牙和日本统治时期的香港、澳门、台湾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宗主国,但其政治制度建立的方式,政治形式与祖国及宗主国的背反方式,政治制度的殖民主义功利性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港澳台殖民政制的建立采取了相同方式———以侵略战争为先导、以不平等条约为其法理依据的暴力强加式;港澳台殖民政制从形式上具有相同的二重背反的特点———既非承袭祖国的原有政体,又非移植殖民宗主国的政体,而是采取了一种雷同的独裁政体:总督制;港澳台殖民政制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为宗主国的侵略服务。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中国的社会时代背景 ,本文从实在宪法的视角讨论了当代中国政制架构中纵向———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本文的分析力求表明 ,影响当代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关键因素可能有两个 :国家统一与建国 ,以及革命政权的转型 ;进一步指出“两个积极性”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宪政策略在协调这一特定时空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政制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当代中国有必要基于中国政制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格局进一步制度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最后简单阐述了本文政制 (宪法 宪政 )研究进路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文沛 《理论界》2013,(9):17-19
新中国政制体系构成的制度基础主要来源于三大基本要素,即历史传统与制度遗产,马克思主义的政体理论及其在中国早期的制度实践,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制度经验。其中,苏联是自近代以来影响中国政制建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之一,因而可以认为新中国的基本政制架构是中国传统因素与苏联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张娟 《天府新论》2011,(3):120-127
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政制创新运动。辛亥革命在中国政制变迁史上打破了王朝循环的路径"锁定"状态,把中国政制强行拉出了帝制轨道,并尝试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有效地完成政治创制,政制创新进程随着共和国政权的旁落而夭折。从当代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来反思,以同盟会为代表的政制创新行动集团无疑属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弱势行动集团,其集团内部普遍存在的集体行动的"搭便车"问题,有效创制所需行动资源的匮乏,意识形态的弱内聚力与整合力,加之作为内在制度的传统政治文化对政制创新的阻滞等,都决定了其无法在旧制度突然崩塌以后的近代中国完成填补权威真空和制度真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制度主义论域中,在旧制度因环境变迁和危机恶化而发生断裂或崩溃的"关键节点"时期,掌控创制主导权、决定政制走向的往往是政治博弈场域中的强势行动集团。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政制变迁史上打破了王朝循环的路径锁定状态,把中国政制强行拉出了帝制轨道,引入宪政共和的探索之路。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有效地确立民主共和、完成现代宪制的路径塑造。究其原因,就在于以同盟会为主体的政制创新行动集团属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弱势行动集团,其行动资源的匮乏、组织结构的溃散、意识形态的虚弱,决定了其无法在专制文化积淀深厚的近代中国成功地创建现代宪制、巩固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11.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制是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活动原则的制度,它直接关系到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的正常运作,关系到澳门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制既不是三权分立制,也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更不是殖民主义的形式,而是一种符合“一国两制”与澳门实际情况的民主政制。这种政制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制首先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原则 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澳门特区政制必然不同于原澳门政制,前者体现的是中国对澳门主权…  相似文献   

12.
胡琦 《天府新论》2019,(1):70-80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中世纪英国法治兼容并包,融日耳曼法、教会法、罗马法和普通法之思想精髓于一体。日耳曼的习惯法使“王在法下”观念深入人心。罗马法和教会法的传播和影响推动英国法治理性化,但带有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在普通法的影响下,英国法治思想日趋制度化。中世纪英国法治思想的演变体现了法律至上和政治民主的双重逻辑。法律至上体现了法与权的关系,规定了王权的法律边界;政治民主体现了官与民的关系,强调民主制度对王权的控制。在观念与制度的交融下,法治观念以制度为载体,制度以法治观念为灵魂,并且形成了“以司法制约权力”、“君民共治”的制度文化。这种独特的法治传统推动英国政制向议会主权和混合政体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3.
宪政国家: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健康发展的政制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开篇阐述了宪政国家制度架构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分权制约原则;2.代议民主原则;3.司法独立与司法审查原则。笔者认为这三个原则是实现宪政基本精神的制度保障。接下来,文章切入主题分别论证了宪政国家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政制安排”和“市民社会健康发展的政制安排”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都铎王朝是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王权至尊的形成则是英国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政治表现。王权至尊是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来逐步实现的。国王突破中世纪的二元权力体系,成了英国教俗两界的至高权威。亨利八世一方面大力复兴罗马法,宣扬罗马法中加强君主权力的精神和原则。同时利用王在议会的立法权,向通过议会制定的法律寻求至尊王权的法律保障。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的王权与议会共同发展起来,王在议会取得了英国最高立法权。  相似文献   

15.
西方政制设计的若干基本预设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世华 《学术界》2008,(1):49-61
西方政制设计是以若干基本预设为前提的,主要包括人性趋恶、权力膨胀、理性短缺、国家邪恶等.正是基于这些并非乐观的思想理念,西方政制设计构建了权力制衡、代议民主、宪政、政治竞争的制度框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理想化的政制设计陷阱.这对研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政治学发展无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栋 《天府新论》2022,(4):60-78
孟广林教授是我国知名学者,他厘清了中世纪英国王权的概念与理论模式,并以“封建王权”和“宪政王权”书写了中世纪英国政治史。孟广林洞察了王权与议会、法律、贵族以及中下层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申明了王权在中世纪英国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破除了国内学界对辉格史学的迷思。这些进步的取得得益于唯物史观的指导、学术对话以及中西比较。中国学界既要总结学界整体研究之发展,亦应凝练学者个人之探索,才能建设具有主体性的中国学术。  相似文献   

17.
15-17世纪是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以王权为核心的世俗政治体系逐渐发展起来.15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增强,英国国王开始在国内推行宗教改革、经济改革,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控制也成为其整合英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15-17世纪英国王权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控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转型时期的英国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曹宪忠 《文史哲》2001,(6):110-116
作为迎合资产阶级采取削弱和限制王权的具体措施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同时也是为资产阶级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作辩护的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的国家分权理论,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政府论》中。洛克将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种权力彼此制约,但立法权被赋予一个国家最高的权力,从而确立以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洛克的国家权力理论,对后来孟德斯鸠的国家权力理论的形成,对于人类社会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都铎时期英国政治话语围绕着美德、王权至尊和反抗的权利三个关键词展开.这三个关键词都是英国社会提出来的,美德伦理学是古典政治理想复兴的结果,王权至尊是英国宗教改革的核心内容,起源于宗教义务的反抗权利理论,却把政治思想带入现代的争论之中.  相似文献   

20.
伊丽莎白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对枢密院、议会秘地方政制进行整顿改革,选贤任能,政治清明,专制王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在宗教上恢复国教,执行调和折中的宗教政策,从而缓和矛盾,打击国内外敌人同盟活动,避免爆发宗教战争;在外交上制订争取和平与贯彻政治均衡相结合的政策,与法、西两大国周旋到底,从而壮大自己,在军事上从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到海军装备都进行革新,与西班牙展开斗争,终于打败“无敌舰队”,奠定海上霸权地位。女王的上述活动,使国家中兴,国内安定和平,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此英国屹立于欧洲列强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