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连朝毅 《南方论刊》2007,1(1):61-62,60
本文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本精神、葛兰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理论联系、文化领导权思想与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现实联系等维度分析了葛兰西思想视阈的“文化领导权”及其在当代社会主义语境下的适用性问题,认为当今时代条件下应着眼于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来阐释与理解葛兰西所述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相似文献   

2.
郁建兴  陈建海 《北方论丛》2008,1(1):112-118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开创性地奠定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框架,也留下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给后世既造成了诸多争议,也为理论创新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两次重要嬗变。其一始于卢卡奇、葛兰西,并在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这一条主线相伴随的还有以赖希、弗洛姆为代表的社会心理研究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其二是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拉克劳、墨菲通过阐发"接合的意识形态",实现了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孙民 《兰州学刊》2009,(12):41-43
拉克劳、墨菲既继承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同时又超越了这一理论,正是他们对这一理论的体悟,从而使他们构建了自己的“新领导权”理论,由于这一理论直接受惠于葛兰西,因而被称为“新葛兰西主义”,“领导权”始终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与卢卡奇和葛兰西等人不同的是,柯尔施论“列宁意识形态观”基本是批判和否定的。柯尔施认为,列宁从政治功用性的角度来考虑意识形态问题,而不关心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列宁的认识论消解了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成为评估科学发现的最高权威,走向了某种意识形态专制主义。分析柯尔施对“列宁意识形态观”的误读,对于我们探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途径,坚持科学的“列宁意识形态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任吉悌 《学术界》2003,(6):164-17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从葛兰西到阿尔都塞 ,都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葛兰西通过“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 ,说明统治阶级如何通过“意识形态领导权”来达到控制社会舆论和巩固政权的目的。葛兰西认为 ,国家权力一般都具有双重职能 ,即“强制” (暴力统治 )与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的结合 ,而前者又以后者为基础。他所说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指思想、道德方面的统治权 ,这是意识形态的功能 ,亦即国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内容 ,以被统治阶级的“认可”、“赞同”、同意为条件。而阿尔都塞则在葛兰西思路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6.
顾海良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传统这两个层面,分析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在问题层面上,通过分析两个世纪之交历史发展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研究罗莎·卢森堡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其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问题的启示;在传统层面上,提出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野产生三个支流,其中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罗莎·卢森堡理论为渊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均受罗莎·卢森堡的影响。简·托伯罗维斯基研究了罗莎·卢森堡对金融危机的治疗办法,强调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彼特·胡第斯指出,罗莎·卢森堡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观念,讨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获取政权后对革命民主的需要。夏莹分析了拉克劳与墨菲对“卢森堡困境”的批判,指出这一困境并不存在,其所反映出的正是卢森堡试图通过对特殊性(偶然性)的强调,来建构一种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她与拉克劳的领导权理论恰恰具有本质上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可能性--从卢卡奇到拉克劳和穆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意识形态理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为线索,研究三种有代表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重要部分,因为它涉及到对时代特征的理论把握和政治主体的自我理解.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真实表达,葛兰西强调意识形态是霸权在跨阶级的层面上的文化建构,拉克劳和穆菲强调意识形态是政治主体对自由浮动话语的政治联结,他们都反对把意识形态理解为消极的虚假意识,把它视为政治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8.
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虽然同属后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但他们在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革命的新形势和左派所应采取的政治策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拉克劳和墨菲主张"回到领导权斗争"中去,建立多元的激进民主策略,齐泽克则主张"回归"阶级斗争.两者的差异体现了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潜在地反映了后现代政治叙事逻辑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以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从微观政治分析的视角研究和探讨国家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起源、特征和目的,国家职能,意识形态与国家的领导权等问题。文章从以上几方面介绍墨菲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作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的"同意"思想体现的是取得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软实力,为新时期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民间社会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质;政治合法性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路径;说服、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方式。我们应该积极地借鉴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探索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路径:以"民本"思想促发展,遵循意识形态发展与利益调整相一致,力争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同意";培养、造就高质量的知识分子队伍,努力承担社会责任;意识形态发展要遵循传承与创新的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11.
顾海良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传统这两个层面,分析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在问题层面上,通过分析两个世纪之交历史发展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研究罗莎·卢森堡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其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问题的启示;在传统层面上,提出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野产生三个支流,其中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罗莎·卢森堡理论为渊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均受罗莎·卢森堡的影响。简·托伯罗维斯基研究了罗莎·卢森堡对金融危机的治疗办法,强调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彼特·胡第斯指出,罗莎·卢森堡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观念,讨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获取政权后对革命民主的需要。夏莹分析了拉克劳与墨菲对“卢森堡困境”的批判,指出这一困境并不存在,其所反映出的正是卢森堡试图通过对特殊性(偶然性)的强调,来建构一种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她与拉克劳的领导权理论恰恰具有本质上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顾海良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传统这两个层面,分析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在问题层面上,通过分析两个世纪之交历史发展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研究罗莎·卢森堡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其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问题的启示;在传统层面上,提出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野产生三个支流,其中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罗莎·卢森堡理论为渊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均受罗莎·卢森堡的影响。简·托伯罗维斯基研究了罗莎·卢森堡对金融危机的治疗办法,强调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彼特·胡第斯指出,罗莎·卢森堡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观念,讨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获取政权后对革命民主的需要。夏莹分析了拉克劳与墨菲对“卢森堡困境”的批判,指出这一困境并不存在,其所反映出的正是卢森堡试图通过对特殊性(偶然性)的强调,来建构一种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她与拉克劳的领导权理论恰恰具有本质上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顾海良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传统这两个层面,分析了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在问题层面上,通过分析两个世纪之交历史发展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指出研究罗莎·卢森堡所处时代的特点及其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问题的启示;在传统层面上,提出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野产生三个支流,其中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罗莎·卢森堡理论为渊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均受罗莎·卢森堡的影响。简·托伯罗维斯基研究了罗莎·卢森堡对金融危机的治疗办法,强调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相关性。彼特·胡第斯指出,罗莎·卢森堡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观念,讨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获取政权后对革命民主的需要。夏莹分析了拉克劳与墨菲对“卢森堡困境”的批判,指出这一困境并不存在,其所反映出的正是卢森堡试图通过对特殊性(偶然性)的强调,来建构一种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她与拉克劳的领导权理论恰恰具有本质上的家族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拉克劳与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构,同时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施了建构,这是其代表性的最主要体现.拉克劳与墨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史观、阶级政治学和本质主义进行了解构,同时又建构了其话语理论、领导权理论和激进民主多元理论.因此拉克劳与墨菲的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解构与建构的统一,即在解构的基础上达到建构,建立一种符合自由、多元的激进民主的社会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15.
辩证—总体的方法论前提、社会—历史的认识论框架、现实—实践的存在论基础,以及特殊—具体的价值论倾向,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四大鲜明特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主要内容则包括:意识形态概念与理论研究的范式转化(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的非同一性)以及意识形态制度与实践探索的视角转移(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功能)。无论是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意识形态、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意识形态,还是柯尔施的哲学批判意识形态,他们都在这一新的范式和视角下,就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义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新的、富有建设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杨静云 《北方论丛》2020,(1):35-42,121
瞿秋白和葛兰西共同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他们的文化领导权思想都接受了列宁领导权理论的影响。这两位分属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位早期共产党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革命和思想启蒙在革命进程中的历史性作用。二人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因此二人尤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大众化”策略这一点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由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环境的差异,二人的文化理论在后来的历史中遭遇了迥然不同的命运。对二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7.
谷少杰 《天府新论》2012,(2):114-118
文化领导权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人物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相关论述,到列宁"领导权"理论中的文化思考,再到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系统论述,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理论不断深化发展。理论所展现的深刻见解、所蕴涵的巨大价值,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丁洁 《理论界》2010,(7):35-37
列宁与葛兰西都以领导权为理论基础,开创了俄国与意大利政治、思想文化的新局面。本文对列宁、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全面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列宁、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本质特色。这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区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范式中所包含的一般生产逻辑和特殊资本逻辑蕴涵,是全面澄清生产范式的内涵,正确看待“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日益模糊的马克思主义边界的理论前提.鲍德里亚彻底否定了生产范式的科学内涵、价值指向及其关于研究人类历史的方法论基础.拉克劳和墨菲借所谓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生产范式的“本质主义缺陷”,而放弃生产——阶级——历史必然性的资本主义批判框架.“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生产范式双重逻辑的放弃,及多样化替代方式的选择意味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已经与马克思思想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20.
艾伦·伍德在《新社会主义》中对二十世纪后期所谓"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批评。伍德批评安德鲁·高兹对工人阶级概念的解构,批评E·拉克劳将意识形态或话语独立化,批评加尔文是柏拉图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以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今天,重温伍德的思想,对于我们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