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信体现了媒介化社交的诸多优势,随着微信的普及和社交功能的延伸,微信化生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值得高度关注.微信成瘾不仅具有网瘾的一般特征,其过度虚拟社交导致生活紊乱和精神空虚,陷入“越微信、越焦虑、越冷漠”的怪圈,也进一步地疏远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容易产生人格分裂、社交幻化和自我迷失.如何培育微信的社交理性,是合理运用微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微信生活"不仅体现了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且折射了"网络人"、"微信人"的生活风格和精神气质。社会现实感的虚化、生活领域的交叠、"距离"缩短带来的无聊厌倦感,成为"微信人"生活方式的特征,也塑造了其精神气质:害怕和逃避闲暇、求新求变的主体幻觉、厌恶平淡的猎奇心理、阅读风格的大众娱乐化、接受与拒绝之间的纠结、渴望表达和寻求关注的"巨婴"心态等。"微信生活"凸显了"网络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冉华  王虎 《天府新论》2022,(5):94-101
中文学界对“社交媒体”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与此对应的是不同价值取向的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研究如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理解之间的关系,势必造成思维混乱和思想混杂的状况。对韩炳哲的理论著述做个案分析,便可发现韩炳哲因失去对“个体—用户”的仔细考察而错失了他原本可能以“群体心理学—精神政治学”来回应社交媒体时代社会交往危机的(可能性)契机。由此可知,社交媒体批判起源于“人性—社会性”之分。而社交媒体批判应当以实在论为哲学基础,诚实地面对社交媒体时代个体的“社会性危机”,正确处理好“人性与社会性”“个体与群体”等关系,进而为社交媒体时代确立稳定的“关系架构”和积极的行动者方案。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网络成瘾”这一种上网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青少年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课题。本文通过对“网络成瘾”及临床初步诊断的讨论 ,从青少年的生活层面、文化和社会层面、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青少年心理需要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提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应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疗为辅、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强化行为矫正的方针。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霄 《理论界》2005,(11):109-110
现代社会中,网络成瘾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文在编制“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问卷”的基础上,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大学生上网的内容偏好、人格同一性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网络成瘾是一种异化现象,它导致大学生人格封闭、迷失、分裂,价值观模糊,甚至出现对生命的践踏。异化理论为我们解决网络成瘾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对策依据。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是不和谐的现实社会,主要原因是人自身的弱点,直接原因是网络易获得快感和满足。基于此,可从教育、疏导、监控、制度四个维度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操作性强的高校“四维一体”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享受网络带来的无穷便利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最活跃的使用者之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更是深切体会到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厘清网络伦理对大学生虚拟社交的影响,建构大学生和谐虚拟社交体系,合理规范大学生虚拟社交行为,对更好地利用网络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学习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学习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社会性因素及学习者个人二者作用形成的病理性网络使用引起的。网络学习中可能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依赖、网络空间迷失、认知超载及思维惰性、信息焦虑综合症等。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之中,长时间被动接受信息,易成为所谓的“容器人”,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预防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网络成瘾知识、分析网络依赖的危害、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充分利用信息导航技术、弘扬人的主体性及注重网络信息的价值以及求助于心理专业指导人员。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的深层影响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的重要方面是传播者与受众的融合,而社会化媒体在其中又扮演着重要角色:用户成为融合的内源性动力,媒体“入口”的“社交化”与“私人化”,媒体传播效果评价体系的转变以及用户分析的“大数据化”,成为社会媒体对媒介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近年来引起多学科的共同关注。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最初是作为一种网络越轨行为和家庭社会控制问题得以出现。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的进程,意味着网络成瘾的家庭社会控制演变为医学社会控制,网络成瘾问题逐渐从越轨行为问题转变为临床医学问题。在网络成瘾医学化过程中,网瘾青少年的家长发挥着引擎作用。家长的能动作用分别体现在网络越轨行为初始确认、网络越轨行为非正式医学化、网络越轨行为正式医学化三个递进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家庭权力关系结构清晰再现,并决定着问题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汇聚当代社情民意的最大场所。社交媒体用户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跟帖讨论折射出网络空间的社会道德心态。社会道德心态是一个社会整体的道德心态状况,社交媒体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是现实空间社会道德心态的延伸,用户跟帖讨论心态的道德性是个体道德心态的缩影,也是其最真实的道德思维,对跟帖讨论道德心态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民心、把握民意。社交媒体的发帖规则塑造着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道德心态又反过来影响用户的网络交往。提升网络文明需要重视社交媒体的道德建设,为此需要增强对社交媒体道德性的信心,培育用户对常识道德的遵守。  相似文献   

12.
理解社交网络这一自我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场所要追溯到现时代的自我认同危机:外在结构的瓦解使个体失去了可以认同的固定的有意义的自我,人们只好反求诸己,通过自我宣称以及他人对此的承认来建立自我认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他人回应的互动方式,为当代人重获自我认同提供了可能。但是,个体在社交网络中所呈现的自我只是运用"对观监视"社会中"少数人"所提供的配件进行的自助式拼贴,而赞也只是一个抽空了情感与意义的社交礼仪和安全高效地处理互动关系的简化机制,结果是用户们在这一肤浅的、缺乏情感投入的联系中一起孤独,自我认同的焦虑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探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勇  李建军 《云梦学刊》2005,26(4):103-104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大学生存在道德感弱化、情感反应障碍、网络人格异常、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表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可从网络本身的特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加以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应对措施可从优化大学生网络环境、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和网红经济的发展,"网红直播带货"成为一种新的重要营销方式,它不仅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物质需求,而且能满足个体的社交化情感诉求,但其中所潜藏的诚信缺失和个体消费成瘾等伦理失范问题较为突出。加强个人义利观教育、完善社会诚信监督机制,丰盈个体精神生活、净化社会消费风气,则是解决这些伦理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认识论美学仅注重“结果” ,并将“美是什么”的解释实体化、可见化 ,从而不能真正接触到“美” ;现代存在主义美学又将“美”作“可能性”和“不可见性”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我们是凭借什么来把握“美” ,这样也就不可能将“美”的不可说性与“美的符号”的可说性阐释清楚。否定主义美学认为 :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美是一种未占有的、未完成的、尚未成为“共在”的存在。对否定者而言 ,“未完成”是指否定结果尚未诞生时的一种情境、一种境态。在这种境态下 ,“美”是以一种孕育着的、还未视觉化的状态被否定者所想往、所追求、所体验着的。“未完成”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有缺憾的状态 ,但在美学意义上却是一种让人沉醉的状态。对“本体性否定”而言 ,美学是源 ,哲学是流 ,美学内在于哲学并且是哲学的根。只有“本体性否定”意义上的“美” ,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成为真正个体”的审美冲动。“美”的特性在这里 ,“美的意义”也在这里。在“本体性否定”意义上 ,“美”不可说而“美的属性”可说 ;“美”作为存在的潜在具有“未占有性”和“混然性” ;“美”在“美的符号”前后 ,体现为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相似文献   

16.
谢天勇 《江淮论坛》2012,(6):185-189
文章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通过传媒进行一律性的舆论引导已成为一种“制度化”的风险应对策略,但也存在因运用失当带来的“制度化”风险。微博因低门槛、即时的交互化传播及多种传播方式综合等特点,带来了社会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使舆论从一律走向多元。文章探讨了微博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带来的变化及如何建立健全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申思 《社会科学论坛》2013,(10):241-244
现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最重要的社交方式之一。只需轻点鼠标和敲击键盘,人们就可以在虚拟网络里扩展人脉、增进交流。但除了低成本和高效率,社交网络也带来了信息焦虑、网络依赖、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探讨的就是社交网络对时下年轻人现实社交行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代宝  刘业政 《兰州学刊》2013,(12):127-131
社交网站(SNS)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网络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用户开展社交活动,建立、维护和扩展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渠道.然而,对于社交网站中用户间好友关系建立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很少见.文章基于人际吸引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样本展开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相似性(年龄、共同好友数)、个人外显特征(性别、外表)、关系收益(预期收益、好友数)和熟悉性/自我揭露(状态/日志/相册数、个人信息量)是社交网站内用户间好友关系建立的主要影响因素类别.  相似文献   

19.
正如今,与女性特征、偏好相符合或者专为女性设计的社交网站、应用不断兴起,说明女性正在成为网络社交的"半边天"。一份名为《女性在上网:女性如何影响互联网》的研究报告称,女性每月花在社交网络的时间比男性高出30%,在所有移动社交用户中,女性占了的55%。微信应用一半的用户是女性。随着互联网逐渐发展,我们实现了远程面对面的交流,让女性朋友消除距离限制,尽情诉说感情和交流思想。这些年来,网络社交不仅改变了女性的人际交往方式,还深刻影响到女性的婚恋方式。  相似文献   

20.
游走与沉溺:"网络成瘾"的异化生存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的视角思考"网络成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认为应当以人道主义为主要理论根据,界定网络成瘾的概念,探究其本质,阐明其机理,并揭示其危害.社会现实是成瘾的"真正根源",虚拟化的快感原则是成瘾的"内在机理".成瘾个体既不拥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又不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可能会丧失正常的情感、人格和道德观念.从根本上说,网络成瘾是一种异化的生存方式:人的生存在其根基处的价值秩序和规范关系(目的-手段关系)被颠倒了,人的自主活动、现实生存本身仅仅沦为了生产虚拟快感的手段、资料和能源.如果不加诸有效的遏制和引导措施,网络成瘾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甚为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