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兆荣  李春霞  葛荣玲 《民族学刊》2010,1(1):45-54,163-164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族古称“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等。维吾尔族的先民是一个游牧民族,《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记载:“回纥……其象微小,其俗骁强。……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徙。”《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上也记载:“其人骁疆,初无酋长,逐水草转徙。善骑射,喜盗钞……。”公元840年,回鹘举族西迁,遂逐渐由游牧型经济向定居的农耕型经济过渡,开始“除去其游牧生活,而成所谓城郭之民”。现在的维吾尔族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民族,畜牧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已不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维吾尔族文化已粘附上了一层畜牧文化的色彩,畜牧文化在维吾尔文化中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对维吾尔族的畜牧文化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3.
研究和探讨不同文化传承交流的历史,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状况,而且能够深入解读我国古代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实际。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可以窥见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冲突、渗透、融合、流变的历史轨迹,反映出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及其文化因子在空前规模的交往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情景。本文试图从几个侧面探究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游牧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关系、游牧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及游牧民族活动行为中的生态环境观等方面,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学良教授的评阅意见  马丽蓉《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选取当代在创作题材和风格上变化最大、评论界褒贬毁誉最为分歧的作家张承志为研究对象 ,从考察张承志复杂的文化背景入手 ,将其纳入汉文化、游牧文化、伊斯兰文化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理解视野 ,特别强调以往  相似文献   

6.
"把游牧和定居绝然对立起来是不对的" 记者:国际上是如何解决游牧和定居的矛盾的,有无成功的先例? 李锦:从人类学的背景来讲,游牧文化是人类对生态资源进行利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狩猎文化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真实的资料 ,着力于探讨青海蒙古族狩猎文化的内容、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学校实施的"普适化"教育模式与藏族游牧文化背景的文化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游牧区的教育模式应在游牧文化的背景下构建,而非套用内地教育模式.以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研究游牧区藏族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游牧区的学校教育放在整个游牧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文化主位审视游牧区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和文化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董西厢》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化的变迁是《董西厢》情节和人物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董西厢》创作于女真统治的金代,这是一个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的特殊时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部作品分别带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长江源区游牧文化中的精髓——民间文学,其中尤其是新发现的《格萨尔王传》与艺人,对于研究长江源的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长江源文化”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物质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解决了草畜平衡、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节约与持续循环等重大问题;从精神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生态化的生命观、自然观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观;从制度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系统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这一总的精神与原则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秩序化与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2.
牧人的饮食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两大主体文化。文章研究了适应游牧环境和游牧经济的牧人的饮食文化。牧人的肉食品、奶食品、茶文化和酒文化都独具特色,构成游牧文化的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3.
古代柯尔克孜人的文化生态是指柯尔克孜民族及其游牧先民们更多的是依赖对生活的模仿,包括再现狩猎、游牧、采集、劳动、战争、婚嫁等生活场景与自然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生态和舞蹈艺术,柯尔克孜族舞蹈既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柯尔克孜族舞蹈体现了柯尔克孜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习俗、思想观念和审美心理,本文主要在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与生态环境、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柯尔克孜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因不同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等因素 ,辽金王朝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辽金文化———辽以崇尚骑射的游牧文化与筑室而居的农耕文化并行的二元文化为特色 ,金以单一的农耕文化为特色 ,辽金王朝不同的文化格局决定了辽金王朝的国运。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学者韩永贤先生于1988年以《对河图、洛书的探究》为题撰文,了“河图”、“洛书”千古之谜,从而引起轰动。原来《周易》开篇的那张“河图”就是古代游牧时期的“气象图”,“洛书”,就是上古游牧时代的方位图一罗盘。 《周易》,是一部最难理解的古代巨著,早在战国时期就被看作经典,两千多年来,研读、注释者多  相似文献   

16.
周毛卡 《民族学刊》2020,11(5):74-83, 148-149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社会文化的论著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开拓意义。最近十几年来的论著则主要围绕“草场承包”“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牧民社会文化变迁等,在论文数量和研究范围方面有了大幅的提高,研究人员俱增,但专门著作与反思性文章相对缺乏。就“牧民定居”研究来说,由于受调研地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调查者自身语言、时间、刻板印象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未能深入。因而进一步指出,要做好“牧民定居”研究就必须了解和结合整个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的社会文化,并进行长时期的参与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吐蕃悉补野部与畜牧业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社会历史的发展 ,既得力于农业文化的欣欣向荣 ,又受益于畜牧业文化的大规模发展 ,而吐蕃悉补野部的发展则完全依赖于后者。研究藏族历史文化的根基 ,必然要从部落文化的发展轨迹中探索其活动规律 ,从而更加深入地去分析、研究其丰富多采的文化现象。一、悉补野部与游牧生活目前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吐蕃之所以能够统治中亚 ,在于它始终以其农业的发源地和发展地为根据地 ,向四周经略。这种观点似有某些合理的成份 ,然而它与藏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相比较 ,很难说它是“合理”的。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的大量事实看 ,以悉补…  相似文献   

18.
李国栋 《民族研究》2004,(4):106-106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召开的“安多藏区藏族文化面向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于 7月 7日至 1 0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北京、西藏、辽宁、四川、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市的 6 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安多藏区区域文化、游牧经济、社会变迁、旅游文化与现代化、藏传佛教文化、城镇化建设”为主题展开讨论。会议收到论文 4 6篇 ,提交的论文涉及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十几个方面。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学者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学术联系的平台。先后有 2 0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生产依赖土地,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伦理习尚。游牧生产依靠于水草,游牧民族为着水草的肥美而终年迁徒,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和简洁意重的礼俗。中国历史上周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往来,实际上是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的碰撞,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碰撞,也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交住和互补。  相似文献   

20.
50年来,阿坝州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拥有丰富底蕴的民族文化在国内占据一席之地。藏族女子群舞《卓嫫》,获文化部举办的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银奖;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演唱的歌曲《神奇的九寨》,获全国第九届青年歌手“步步高”杯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业余组决赛银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震撼中国文坛,先后摘取了巴金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阿来的另一部作品《遥远的温泉》获《北京文学》一等奖。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走出高原。在2002年四川省第四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全州专业、业余演出及艺术展览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