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医和中医根源于不同的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医学文化。西医以还原论分析思维为特点,而中医以整体性意象思维为特征;西医旨在治"人的病",而中医旨在治"病的人";西医药善于"治标"而具有单一性和精确性,中医药追求"治本"而具有多样性与模糊性;西医药学对药与非药界定清晰,中医药学对药与非药辨证施用;西医重在"治已病",中医推崇"治未病"。西方现代医学是一种"生物医学模式",它立足机械还原论而把人当做机器,忽视人的整体性,随着资本侵入该领域,西方的医药已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对待西医,应该用"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相统一的医学模式来超越"生物医学模式",并强调"医者仁心"的伦理道德。中医中药是一种辨证施治的医学模式,它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望闻问切为诊疗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命机制,在辨明阴阳的基础上看病施药。发展中国医学事业,应该摒弃"中医西医化"、"中西医结合"等错误认知,承认医学界西医、中医两个医学世界和两个医疗系统并存的现实,同时坚持在医学医药领域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复兴中华医学。只有让二者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和补充,通过开放性整合创造出新的医学模式,才能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医在中国民众间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并初步形成了一股可与中医相角逐的力量。在以"科学"为衡量标准的话语体系之下,趋新的知识分子抬高西医而贬低中医,"废医"之论不绝于耳。在此背景之下,中医为"求存"而不得不"思变",而成都市中医师公会,就是该地中医在西医冲击下模仿后者而创立的职业团体,作为民国时期成都市唯一的中医职业团体,成都中医师公会集中体现了东西方医学文化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西医的并存、冲突、交流、互补构成了中国医学发展的一条主线.通过梳理近代中西医论战中的思想流派,可以发现医学论战深层地体现出了玄学与科学、传统与创造的对立,彰显了文化异质的冲突.中医在面对西医的冲击中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性、民族性、主体性以及文化自觉.在全球化的今天,反观中西医论战,承认不同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用对话代替对抗,有利于构建现代性的医疗体系,实现中医的文化自觉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医和西医是分别根植于东方和西方文化中所产生的医学理论体系,两种医学理论对世界医学影响的不同,暗示着医学背后的两种文化对世界影响力的差异.从医学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入手,站在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医的文化性、西医的生物性加以探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共时性的角度展现两种医学文化的多元化,为进一步理解中西医的处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两种医学体系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是具有互补性。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中医重功能,西医重结构;中医长无形,西医长有形;中医主运动,西医主静止。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应该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而不是走西医中化或中医西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新医学的传入与在华的基督教会密不可分。以湘雅之首创者胡美(Edward.Hicks.Hume)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医学,不光培养了近代医学人才,促进了当地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更重要的帮助人们树立起了近代公共卫生意识和文明观念。体现中外合作精神的湘雅医学院对湖南,对中国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西医入华的社会效应远远超过了医学本身,扩大到了公共卫生、妇女解放及近代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国医"一词生成于1920年代后期,而正式在1929年被抗争的医药团体纳入"正名"运动的一环,渐渐成为被中医界认同的一个名词.它背后所包含的面向很广,不但牵涉到中医学自身的改革,也可以反映出民国医史的发展,在科学化、西医化的口号中,中医自身进行了些许改变,也预示了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另外,医学不但是学理上的争论,更是国家、社会与群体必须重视的大事,故"国医"在新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他们为何必须转变的因素,也很值得探讨.文章从"国医"一词出现的背景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方面着手讨论,通过国医所进行一连串的努力与改良,试图找出针对国医改革这件事之正、反两方的言论来相互比较,重新思考西方冲击下中医本位的价值与走向以及中国医学转型的得失成败.这些集中在1926至1936年的中国医界运动,不管是科学化、汇通中西医还是向国家权力靠拢等方针,真的是可行的改革方向吗?根据诸多言论与事件,文章提出了这时期的国医运动是一次"失败的'成功'转型",为中国医学留下未来发展的一线生机.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认识差异在医学领域表现最为显著,本文以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视角,比较了传统中医中气、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与经过历史变革,盛行于现代的机械的、还原性的西医生命观念。揭示了中西方在医学领域对生命看法的不同特征,并对原因作出尝试性探析。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医师嘉约翰(John G. Kerr)等在外刊上集中对中医展开批评,其目的不是客观地进行中西医学交流与比较,而是带着西方殖民的优越感和在华传播基督教的目的来污名化中医。嘉约翰一方面批评中医不科学、落后,鼓吹西医的先进性;一方面又借鉴利用中医中药,为其医疗传教在中国立足和渗透打掩护。这种行为的两面性在外阻碍了近代中医向西方的传播,在内削弱了中医的话语权力,对近代中国医学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生于1846年,卒于1897年,是清末著名医学家.他反对洋媚外和遵今复古的错误主张,坚定不移的研究祖国医学.在研究过程中,他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是中西汇通派的代表.他的代表著作有《中西汇通经精义》和《血证论》,它们都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他在汇通中西,沟通心脑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他认为中西两种医学各有特点.中医长于“神化”,西医长于“形迹”.西医通过“形迹”的研究可以逐渐通于“神化”;而中医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黑箱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医学发展的长河中 ,中医无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西医不同 ,中医是将人看作一个整体 ,注重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强调辨证论治 ,在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进行诊断和治疗。西医采用解剖学 ,观察人体实质的系统和器官 ,而中医通过其外在表现探讨其内在机制的变化 ,这与现代黑箱理论有着很大相似之处 ,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形成、中医的辨证论治及中药的作用机理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科学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误区。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是化变之道,而不仅是功能之学。中华医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科学概念的西化与神化,不仅是中华医道的灾难,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灾难。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深化和人类认识的回归,中医智慧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将日渐体现,对科学主义的狭隘的批判和揭示将日益深刻,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抗运动性疲劳常用中医药方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增强运动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该文着重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出发,并结合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常用中医药方剂,为使中医的辩证施治论从宏观走向微观,中药方剂的研究从主观判定向客观指标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而中医学的人文属性更加强烈。从本质上讲 ,中医学实际上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属性的人文学科。充分肯定中医学的人文属性有助于全面地把握中医理论体系的本质 ,也有助于给现代科学研究中医学一个正确的定位。中医学应当冲出唯科学主义的阴影。  相似文献   

16.
焦易堂,陕西武功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南京政府成立后,长期任立法委员.1931年,中央国医馆成立,他被国医界公推为国医馆馆长.他一生遵照中山先生道教,倡导发扬中医药国粹,筹建了全国性中医组织,保护了中医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医条例>的拟定与实施,在法律上保障了中医地位;积极筹办中医学校、医院、药厂,主张中西医结合,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医,为保存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鉴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法律保护存在不足,必须加强针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立法及建立专利、商标等措施,以对其实施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8.
藏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渊源众所纷纭,有来自古印度医学、波斯医学、中医学和藏族苯医等几种观点。本文根据藏族远古有关藏医药最初起源的神话传说、藏族早期史料记载以及苯医著作《本玉)与藏医药学奠基著作《四部医典》的比较研究,证明藏医药学是以苯医为基础,汲取其它国家和民族医学的许多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民族医学。  相似文献   

19.
This is a 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Korean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identity building. Focusing on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cabinet, the author discusses intraprofessional and interprofessional conflicts between Korean Oriental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During the period under study, practitioners of Korean medicine institutionalized their practice by emulating the forms and institutions of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process, practitioners strategically mobilized “science” and “tradition” to secure their epistemic and political power over contendi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voking the colonial experience as a national disgrace and associating it with the ordeal that indigenous medicine had undergone, practitioners homogenized, expanded, and secured their jurisdictional terrain by both appropriating the techniques and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healers and accommodating values embedded in Western science. For example, contending that acupuncturists and herbalists had been cut off from the current of tradition by colonialism, practitioners reduced these practices to mere technical work and forced them out from the mainstream of Oriental medicine by ensuring that they were never legally recognized as true physicians. Concurrently, when fac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Western medicine into some traditional therapies, practitioners resorted to cultural nationalism. They insisted tha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their own tradition could not be replicated by their Western riv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