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亚当·斯密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设计师。斯密的道德观和国家观表明:现代市场经济自身包含了两个制度前提——道德与国家,前者是无形的柔性的制度,后者是有形的刚性的制度。斯密的理论中道德、国家、经济三者是相联的,而不是孤立的。今天我们重新解读斯密时,则有必要注意斯密经济理论所暗含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认为人性具有双重性:作为"经济人",自爱是其基本动机,人趋于利己;作为"道德人",仁爱是其行为准则,驱使人为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是仅仅只做一个纯粹的"经济人"或一个纯粹的"道德人",而是要做一个统一的人。  相似文献   

3.
运气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人类的道德生活?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诠释了"结果运气"对人类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评价产生的影响。运气影响行为结果而产生的某种情感不规则性,使人们在功过判断中存在一定的偏见,也与抽象反思的"公正准则"之间产生了裂缝,而这种不规则性却具有自然所赋予的目的和效用。斯密对运气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加深了对人类道德本性的理解,也丰富了道德运气问题的当代论争。  相似文献   

4.
在"苏格兰启蒙"的思想运动中,亚当.斯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表角色,他的思想或明或隐地影响着我们,虽然他更多地属于文化史上的角色,但是一些现实的问题仍让我们觉得重回斯密理论体系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斯密问题"虽然最早由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于19世纪末提出并用来质疑斯密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背后的理论冲突,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同样有益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是一位特别注重修辞的学者,要想准确把握其道德理论核心,需要认真分析其代表作《道德情操论》的文本。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TMS)标题中的moral sentiments是指人类在道德判断上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包含同情、良知、审美以及道德推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其根源在于人类以自己同情共感的能力经验到各种道德实践,又通过归纳、反思和推理来将其一般化,最后上升为指导道德抉择和道德行为的原理。斯密道德论的核心绝非“道德情操”本身,而是各种道德情感得以形成的同情共感机制。现在被广泛接受的中文翻译书名《道德情操论》容易误导读者,而翻译成《道德情感论》更符合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论》把道德理论建基于人类的同感(sympathy),这种诉诸自然人情而非抽象理性的取向与儒家仁论非常相似。有学者指出,亚当斯密可能受到孟子的影响,但未详言。以亚当·斯密的学术交游为始点,探讨书中论点与儒家仁论的会通,涉及以下各点:同感(仁)、推己及人、以自然感情作道德标准、应然义的“人”、无待于外的内在价值、天道、普世价值等。
   相似文献   

7.
亚当·斯密提出,利己的经济人在市场即"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然而二百多年的市场经济实践并未验证这一理论.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人的利他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利他.要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重新建构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作为18世纪著名的道德情感论者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阐述了其关于仁慈德性的观点。他认为仁慈应当是自由的、崇高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是适度的。A·斯密关于仁慈德性的矛盾观点有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斯密是西方最早对经济活动与道德伦理的内在关联作过深入思考的思想家.他从道义上肯定人的自利心的正当性,同时又认为必须从道德上法律上加以约束,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从而可以实现利己与利他、富国与富民相统一的经济伦理思想,不但有益于我们对他的经济理论的深化理解,而且对于推动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建设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0.
自然是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亚当.斯密道德哲学的一个基 本命题。当时强大的自然法传统对斯密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在斯密的重要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此书 对nature一词的不同区分和多重思考,反映出斯密试图建立所有国家法律一般准则的自然法理学的努 力,以及他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哲学家的较为独特的自然观。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斯密的道德哲学具有 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道德也具有多重性,按照方向划分,既包含符合伦理要求的正向道德,又包括逆伦理要求的负向道德;按照经济文化影响划分,包括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市场经济道德是基于底线伦理之上的道德层次。只有互利和信任才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的生成和发展从自然经济阶段的“人的依赖关系”状态演进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状态。市场经济的本质凸显了人们追求自身正当利益、尊崇理性、强调自立和践行道德的生存方式。但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等局限性对人的生存方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使人类在迈向自由自觉的人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应认真分析人的生存方式的新变化 ,正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加强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市场经济秩序失范原因作伦理学的理性分析有利于在更广泛的领域形成共识 ,培植合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责任。从伦理学的角度看 ,主要是制度伦理有失公正、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堕落、市场经济应有的道德理性基础不牢、经济运行的现实环境为缺德商人的无德行为提供了外在的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但文化道德理念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与一元社会相契合的水平,并没有从总体上应答现代社会转型所提出的新要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有其自身的道德要求,需要道德规范的支持。市场的逐利行为并非天然合理,它必须是有约束的;而且市场经济并非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超越性的道德指引。  相似文献   

15.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伦理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内在要求。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致富光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二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更不是平均富裕;三是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致富观和先富带后富的高尚道德,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活力和内在动力,保障市场经济规范、有序地运行,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目标提供伦理支撑和推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更加深入,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但是,这些问题和矛盾并不完全是由市场化所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由于政府改革未到位所造成的。市场经济要发挥作用,必须具有相应的社会秩序与道德基础。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计划经济下不曾出现的道德失范和对基础社会秩序破坏现象,因而也产生了一些对于改革本身的怀疑和反对。未来的市场化改革应通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更充分地体现权利、公正、功利原则,构建更加良好的社会秩序与道德基础,成为利益分享、公众参与、推动道德进步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资源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真谛,是合理的伦理—经济生态,相适 应的实质,是道德体系与市场体制的辩证互动。“相适应”的逻辑模型,是“‘最强的动力’+‘最 好的动力’”的合理“冲动力体系”。道德体系与经济体制的“相适应”,经历了传统经济—计划经 济—市场经济的矛盾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是“冲动力体系”的自我转换与辩证否定。在这个 矛盾运动中,家庭伦理与家庭伦理精神,始终构成“相适应”的源始性价值资源难题。新的道德 体系能否建立,中国经济能否超越“福山预言”,在相当程度上倚赖于能否合理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是法律外在制约与道德内在自律的规则经济、信用经济。诚实信用的法律化道德原则就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经济主体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道德保证,是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市场的道德灵魂。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要深入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克服和纠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完善过程中 ,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 ,加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变革 ,而不断的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092名农民进行调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农民公共道德行为以积极道德行为为主,但受市场化和经济化冲击强烈,不良公共道德行为现象普遍存在;2.中国农民家庭道德行为以中国传统优良道德为主,受市场化和经济化影响较小。并针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相应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