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特别是经过历代史家的历史书写、民间百姓的口头传说以及后世文人依据一定历史记忆所形成的历史想象,使得这些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深刻.当然,历史的真实性也在这种传说与想象中变得越发模糊.三国时代刘备之孙夫人形象的历史流变即为此例.其最初是以一种没有被正史立传的模糊形象出现的,魏晋以后关于其成为(壤)矶娘娘的历史传说逐渐流传并日渐放大.年深日久,由于史书的散佚、文人雅士的艺术创造等原因,孙夫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便为历史记忆基础上所形成的孙安、孙仁、孙尚香等新的人物形象所代替.  相似文献   

2.
<正>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刘蜀的历史和他是分不开的。讲到孙吴,一般会联想到周瑜,其实,对孙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鲁肃。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中,吴蜀的地位有某些相似,诸葛亮与鲁肃的作用,因之也有相同之处。但是,毕竟由于地域的不同,统治集团的不同,各人历史与职位的不同,对社会认识、政治观念与活动,也就有所不同。那么,对当时  相似文献   

3.
郭秀琦 《阴山学刊》2006,19(6):32-35
郑宝的史料问题有二:一、郑宝是想驱略百姓到江南去的“扬州盗贼”,还是为万民拥戴的地方领袖。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在《魏书.刘晔传》和《吴书.鲁肃传》自相矛盾的记载,以后大多数史家就二者孰是进行辨析,结果都是赞同《魏书》,否定《吴书》。其实,《魏书》成书早于《吴书》,从《吴书.鲁肃传》刘晔给鲁肃的信上看,郑宝是江淮地区为万民拥戴,并被刘晔、鲁肃折服的地方领袖。二、《魏书》所记刘晔生平前后矛盾,进一步说明了关于郑宝史料问题上,《魏书》的记载不准确不可信,《吴书》的记载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俗文学中,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的故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演绎和传播。除了小说、戏曲及民间故事以外,清代道情、宝卷中的"湘子仙话"是韩愈故事的重要载体。道情、宝卷在历史真实及前代各种相关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艺术地凸显了"心气"与"性情"兼备的韩愈性格。韩愈的这种"文学形象",不仅是作家和写手自己接受历史人物的成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历代广大受众心目中的韩愈形象——即"民间形象"——的产生和完成。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隆中对》,“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通过罗贯中小说形象思维,“一言而定其机势”。在农业社会,成为人们心态里的传统贤者,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其实《隆中对》之灼见,当时也并非只是诸葛亮的先知先觉。综观《三国志》,能够预测天下对峙和鼎立的,据文字记载,至少还有鲁肃、周瑜、孙权、甘宁和庞统、法正诸人,都有与《隆中对》异曲同调的高论。其中特别是鲁肃。诸葛亮《隆中对》是公元207年(汉建安十二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周边国家中,韩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透过韩国历史教科书反观中国是我们认识自身的一条有意义的途径.因为历史教科书是一个社会的支配性话语系统,更是一国对他国主流认知的反映.韩国历史教科书,特别是《高中东亚史》将当代中国描述成一个内战导致分裂的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缺乏政治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歪曲历史的国家、外交上咄咄逼人的国家,也是韩国日益依赖但难以信任的邻居.韩国历史教科书涉华叙述存在选材有失客观、侧重刻画负面形象等诸多问题,这不利于韩国青少年正确理解中国.中国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韩国历史教科书,探索通过中韩人文交流机制、公共外交等方式,推动改善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巩固中韩人文纽带.  相似文献   

7.
一、学术品格的丧失与学术危机 学术曾经以其独特的品格在大众的心目中树立了高尚的形象.仅仅是"学术"这一字眼,就令人肃然起敬.在人们心目中,学术之品格与理性、自由、独立、纯洁、高尚、求实精神等字眼,往往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8.
魏仕庆 《船山学刊》2004,(1):100-102
孔子认为 ,虽然圣人是至高至大的 ,但他是人 ,而不是神。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形象是他政治理想的体现者 ;同时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也是他对春秋社会“礼崩乐坏”的社会作出的反思和回应  相似文献   

9.
王威 《学术探索》2014,(11):6-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民群众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做出了许多形象阐述,比如提出二者是老师与学生、土地与种子、沧海与一粟、上帝与仆人的关系等等。这些形象阐述,简单明了、饱含哲学意蕴,通俗易懂、指导性很强。对于指导我们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曹操和文艺的曹操吴代芳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有两个曹操形象。就主要倾向而言。一是历史上的正面形象,主要反映在《三国志·武帝记》上;一是文艺上的反面形象,主要反映在《三国演义》和三国戏所刻划的人物上。二者之间,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即忠与奸、真与假的对...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信誉不高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 ,政府信誉存在的严重问题 ,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此 ,要努力强化政府官员的信誉意识 ,创建良好的信誉环境 ,努力建设务实、廉价、高效的政府 ,使我国政府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徽州社会科学》2006,(5):27-28
价格举报工作是物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举报中心是物价部门的一个对外“窗口”,其工作绩效事关物价部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答”的工作方针。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围绕一年建平台、两年大变化、三年上台阶的工作目标,为密切党群关系。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有一些同志对这一正确命题的理解却存在着某些错误。同时,在如何纠正以往认识上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重要观点方面,人们的认识也很不一致。因此,对这一重要原理继续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1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命题虽然不是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直接提出的,但这一思想确实是由他们首先和多次提列的,并且是针对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而提的。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从物质资料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观点出发,驳斥了鲍威尔兄弟蔑视群众的唯心史观,明确指出:“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  相似文献   

14.
齐霁  杨东 《兰州学刊》2011,(3):13-17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在乡村社会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彭湃无疑是一位开拓者。从对乡村社会现状的认知,到对农民群体社会心理的剖析,不仅体现了他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了首位,事实上也是他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更为重要的是,彭湃在乡村社会的大众化实践中,是以最平凡的形象深入民间,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感染力来号召和吸引民众的。而人们也正是从他身上所承载的形象与符号中才做出自己的认知和判断的。当彭湃在民众心目中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他们也就最终认识和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这也正是彭湃在乡村社会大众化实践中留给我们的一条最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今临沂地区,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是贫困、落后的地区.但在历史上,两汉时期,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尤其是儒学人才众多,著述丰富,在全国地位突出,其影响数百年不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之临沂?仍大显身手.然而,这些垄断文化的大族南下,也带走了文化.从此临沂地区落后了.儒学在临沂一般群众当中留下的是传统的"忠孝节义"等沉重的历史包袱.目前临沂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严酷的现实:一方面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古老文明、古老的传统,一方面是落后的经济、原始的的荒山秃岭.儒学与临沂人是怎样一种关系?儒学的历史功过如何评说?今天应如何看待儒学文化的作用?请读《临沂人与两汉儒学》.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誉不高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信誉存在的严重问题,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此,要努力强化政府官员的信誉意识,创建良好的信誉环境,努力建设务实、廉价、高效的政府,使我国政府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农村,主要是加强同农民群众的联系。这种联系最直接的是乡村干部,他们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今天农村在改革开放中,许多方面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变化,加强乡村干部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呢?根据当前农村情况,我谈点粗浅看法。一、正确认识形势,坚持深入群众由于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体制确实起了很大变化。现在农村田土承包到户,家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生产由农户自主安排,也由农户自己去管理。这种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变了过去那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不需要组织农民集中劳动,也不需要统一进行管理和分配。从这点说,过去乡村干部担负的某些  相似文献   

18.
形象战略的重要内容:领导形象与中国古代官吏文化徐仲华,王琦岩领导者的形象,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也是领导干部的组织、指挥、协调能力的具体表现。各级领导干部是群众的表率,领导者的形象如何,对群众影响很大。(一)领导形象与官吏文化的内...  相似文献   

19.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设在国统区兰州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 ,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在甘肃现代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重要而光辉的一页。纪念馆建馆以来 ,运用革命文物对广大群众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 ,宣传中国革命历史 ,向社会各族各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 ,是甘肃各族各界人民群众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鼓舞力和凝聚力 ,是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二十年来 ,发挥了它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是以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为前提的。在全新的社会制度下,知识分子虽然在理论上与工农兵具有法律上平等的社会地位,但在现实中他们又不得不接受"人民"的改造。在工农群众面前,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卑"和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自觉地向工农兵学习,成为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获得道德救赎的唯一出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情感认同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义务和道德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